孩子拖拉成性,媽媽用一招“遊戲力”,輕鬆破解了孩子的壞習慣

已經提前15分鐘叫孩子準備了,但臨近出門,孩子還在慢條斯理地邊穿襪子邊玩玩具,一副你急他不急的樣子。

以往每次急著出門,孩子幾乎都是今天這樣模樣。然後在媽媽一催再催之下,孩子還是無動於衷,最後不得不動用了武力才解決了問題。

武力看似是暫時解決了問題,但卻隨之帶來了更多問題。孩子的拖拉習慣不僅沒有改善,而且脾氣也變暴躁了。


孩子拖拉成性,媽媽用一招“遊戲力”,輕鬆破解了孩子的壞習慣

面對還是慢吞吞穿襪子的孩子,無計可施的媽媽隨手拿起沙發上的布偶,對著它訴苦:“布偶啊布偶,你知道,我今天趕著出門,可是哥哥忘記怎樣穿襪子了。怎麼辦呢?要不要幫他穿呢?”

媽媽偷瞄了孩子子一眼,發現他正在認真聽著,於是,她靈機一動。拿起另一隻布偶,又說:“不會的,哥哥並沒有忘記,他只是不想穿這麼快而已。”

聽到這裡,孩子似乎想證明自己,穿襪子的動作快了起來。布偶興奮地叫了起來:“原來他真的能穿著又快又好,太帥了。”

孩子嘻嘻地笑著,很快就穿好了襪子。媽媽抿嘴一笑,以前花九牛二虎之力的事,原來只需一個“遊戲力”就可以。

媽媽運用遊戲的魅力,用布偶模擬兩個人在對話,說出孩子的心裡話,激起孩子的好勝之心。媽媽不用一催再催,孩子就迅速完成了出門的準備工作。

孩子拖拉成性,媽媽用一招“遊戲力”,輕鬆破解了孩子的壞習慣


“遊戲力”在家庭教育中的驚喜效果

很多父母說,平時工作已經夠辛苦了,哪裡還有精力去和孩子玩遊戲?其實遊戲力不一定是要正正經經和孩子玩遊戲,遊戲力可以發生在任何時間。可以是你在做家務的時候,也可以是你在忙碌的時候。遊戲力可以是簡單的一個動作,或者是簡單的一個動作。

幾個字的“遊戲力”,勝過千言萬語的說教。

5歲的兒子臨睡前走過來問我:“媽媽,我可以看一場動畫片再睡嗎?”

我搖了搖頭,然後用一張誇張的嘴形,無聲地說出“不—可—以”三個字。

兒子一本正經地學著我的樣子,也用誇張的嘴形,無聲地回了句:“我—知—道—了。”

沒有抗拒,沒有不願意,兒子說了那句話就乖乖地去睡覺了,真是神奇。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遊戲的魅力。

孩子拖拉成性,媽媽用一招“遊戲力”,輕鬆破解了孩子的壞習慣

遊戲看似是不經意的一句話,它其實蘊含著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說話處事的幽默與靈活性。遊戲力是最易打進孩子心裡的一種教育方式。

正如勞倫斯.科恩在《遊戲力》一書中所說:如果遊戲力成為你的育兒指南,那麼你的孩子長大後一定會說:“我有一個天堂般的童年。”

面對育兒上的難題,有時你只需加入一點遊戲力,育兒就會變得輕鬆起來。

孩子拖拉成性,媽媽用一招“遊戲力”,輕鬆破解了孩子的壞習慣


帶點“遊戲力”的教育方式,讓孩子的拖拉習慣改善了

兒子吃飯一直磨磨蹭蹭,拖拉成性。媽媽今天沒有催他,只在說話的方式上加了點“遊戲力”,效果就發生了奇妙的變化。

媽媽把飯菜擺上桌後,沒有像往常一樣催孩子過來吃飯。而是對著孩子的玩具熊說:“熊熊,你有看到小寶嗎?飯菜準備好了,但是我沒有看見小寶。”

其實孩子此時只在她一米之遠的沙發上,媽媽故意裝著沒看到他,又自言自語地說:“找不到小寶怎麼辦呢?飯菜都要涼了。”

此時的小寶捂著小嘴巴忍住笑,正躡手躡腳地走向飯桌,他已迅速融入了遊戲中。媽媽還是裝著沒看到他,又說:“小寶還過來吃飯,不知道飯菜會不會讓小老鼠吃掉了。”

那邊的小寶已大口大口地吃起飯來。媽媽假裝沒看到,繼續上演著“找小寶”遊戲。才十來分鐘功夫,小寶就實現了光盤的神聖任務。

孩子拖拉成性,媽媽用一招“遊戲力”,輕鬆破解了孩子的壞習慣

看到飯菜被吃得乾乾淨淨的,媽媽故作驚訝地說:“怎麼飯菜沒有了?不會真的是有小老鼠偷吃吧?這速度好快哦!”

這時孩子再也忍不住笑了起來:“媽媽,是我,是我吃的。”還很有成就感地展示了自己吃得圓圓的小肚子。

媽媽這才恍然大悟,說:“原來你就是那個吃飯很快的小老鼠啊!”

孩子得意地連連點頭:“是我,是我。”

媽媽笑著伸出大拇指按在孩子的額頭上,給他來個大大的稱讚:“真棒!”

接下來的幾天,孩子都對吃飯這件事充滿期待,他說:“媽媽,我們今天繼續玩‘找小寶’遊戲吧。”

媽媽說:“好!”

幾天下來,小寶吃飯變得專注起來,速度快了很多,不再磨蹭了。

遊戲力就是這麼神奇,無需你花多大費氣去與孩子鬥智鬥力,你只需運用一點遊戲無素,把孩子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就可以。遊戲力讓親子關係變得更親密融洽,育兒也越來越輕鬆。


孩子拖拉成性,媽媽用一招“遊戲力”,輕鬆破解了孩子的壞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