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的牛!錢三強、李四光、彭士祿……你知道屬牛的科學家都有誰嗎?

2021-02-11 10:22

科技日報

◎ 科技日報記者 陳瑜       

無私奉獻、開拓進取、吃苦耐勞……

在中華傳統文化的語境中,

牛被人們寄寓著很多美好期待。

“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

已沉澱為底蘊深厚的文化意象。

日月輪迴鼠年跑

牛年恭賀福祿到

今天我們來細數,

這些屬牛的“牛”科學家,

屬於哪一類牛?

彭士祿:一生墾荒兩件事

我國著名核動力專家彭士祿院士家中的書櫃裡,擺放著“三寶”:我國第一艘核潛艇處女航的紀念磁盤;友人贈送的核電站模型;一頭“墾荒”的陶瓷塑像。彭士祿最喜歡第三件,在家人眼裡,他“就像一頭墾荒牛”。

圖片來源:中國院士館

攝於彭士祿94歲生日時。彭潔供圖

1958年,彭士祿結束在莫斯科核動力專業的學習生涯回國,從此便與中國核動力事業分不開了。

談到工作,彭士祿曾很謙虛地說:我一生做了兩件事,造核潛艇,建核電站。

這兩件事,彭士祿的表現都“牛氣”十足。

在核潛艇研製項目中,彭士祿得了一外號“彭大膽”。因為他常敢於拍板。他對科研人員說,“做實驗,用數據說話,最後,我來簽字。對了,成就歸大家;錯了,我來負責。

彭士祿在工作。圖片來源:中國院士館

彭士祿還是將招投標制度引入核電工程的第一人。1986年,彭士祿調任核工業部副部長,負責秦山二期籌建工作。項目建設中,他堅持實行董事會制度。當時我國還處於計劃經濟時期,《公司法》還未出臺,他說服安徽省、浙江省、江蘇省和上海市一起投資,後來,中國核工業總公司、華東電力公司與這三省一市共同出資,成立了核電秦山聯營有限公司。當時雖遇到很大阻力,但因彭士祿的堅持,最後秦山二期的設備訂貨、設計工程全部招投標。

胡鋼 攝

錢三強:“從牛到愛”

接下來要說的這位科學家是“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院士。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剛入清華的時候,父親錢玄同,即我國近代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給錢三強題了四個字:“從牛到愛”,並解釋說:一是勉勵你發揚屬牛的那股子牛勁,二是在科學上不斷進取,向牛頓、愛因斯坦學習。

錢三強生前一直珍藏著這條橫幅,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那些到我們實驗室來並由我們指導工作的同一代科學家當中,他最為優異。”這是1948年錢三強回國前夕,導師約里奧·居里夫婦對他的評價。

圖片來源:新華社

回國後,從新中國建立起,錢三強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業的開創工作。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知人善任”是很多科學家對錢三強的共同評價。

曾有人稱,在錢三強的領導下,培養出一大批人才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滿門忠孝”。

錢三強生前秘書葛能全曾做過統計,在國家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中,有7位是直接由錢三強推薦到核武器研究第一線的。錢三強團隊還陸續走出了數十位兩院院士,當年他身邊的不少年輕人日後都成為頂尖科學家。

莊逢甘:中國航天空氣動力學開拓者

中國成功地進行原子彈與氫彈爆炸後,外界驚呼:“東方巨龍終於打進了世界核俱樂部!”實際上,我國當時尚未真正具有核威懾力量,因為我國的核武器運載工具——洲際導彈還沒有研製成功。由於“有彈無槍”,彈只能“呆”在家裡。

1969年、1971年我國接連進行了兩次洲際導彈飛行試驗,但均因彈頭再入時被燒穿,致使試驗失敗。試驗人員從撿到的端頭帽上發現導彈頭部都有一條7、8毫米的溝槽,這觸發了中國洲際導彈研製史上一場規模空前,被錢學森稱為“淮海戰役”的彈頭再入氣動、防熱研究戰役。後來成長為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航天事業奠基者之一、中國航天空氣動力學開拓者的莊逢甘院士被國防科委和七機部委以“淮海戰役”前線指揮長的重任,承擔“燒蝕防熱研究”攻關。這使他成為我國燒蝕防熱氣動理論、燒蝕實驗和測試技術的開拓者。

圖片來源:山東衛視

“淮海戰役”集中了全國氣動領域的精兵強將,莊逢甘是名副其實的“統帥”。然而在科研一線,卻經常可以看到他像一位普通技術人員一樣,親自參加試驗甚至記錄各種數據。他說,惟有這樣做,決策起來心裡才踏實。

圖片來源:科普中國

經過十多年奮力攻關,莊逢甘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現有科技成果,解決了再入彈頭的氣動、防熱和再入物理多項重大技術關鍵問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中國氣動研究和發展模式。

李四光:哪怕只見到一線,

也不能讓真理的光輝變淡

“真理,哪怕只見到一線,我們也不能讓它的光輝變得暗淡。”這是地質學家李四光院士的一句名言,顯現了他矢志不渝追求真理的可貴精神。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1920年2月,李四光應邀在巴黎留法勤工儉學會作學術報告時提出:學術問題,不能人云亦云。對於西方先進的學說,可以為我所用,但決不能受它束縛。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他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從不迷信外國。外國人說中國是以陸相地層為主,不會有大油田。李四光說中國具體條件下陸相地層也可能會生成大油田,後來按照他的預測果然在東部找到許多大油氣田。

他一生寫下數百萬言140餘篇(部)科學論著。創立地質力學,創造性地將地質學和力學結合在一起,提出構造體系新概念。運用地質力學理論和方法,在指導煤田預測,尋找多金屬礦、稀有稀土金屬礦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提出的關於古生物化石的分類標準與鑑定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建立的中國第四紀冰川學,為第四紀地質研究,特別是地層劃分、氣候演變、環境治理和資源勘查等開拓了新思路。

嚴濟慈:好的老師上起課來應該像一個魔術師

他反對照本宣科,強調上課必須生動有趣,要有戲劇性,他說,好的老師上起課來,應該像一個魔術師。他真愛人才,發現班上最有創造力的學生,他會叫到辦公室談話,並親切地稱之為‘同志’。”

1981年,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首屆研究生畢業典禮上,嚴濟慈為學生頒發畢業證書。中國科學院大學供圖

2021年1月17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聯合主辦“紀念嚴濟慈先生誕辰120週年座談會暨嚴濟慈教育思想研討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九三學社中央常委楊佳作為國科大師生代表發言中說,在嚴先生的引導下,科大的女生人人都想成為居里夫人,男生個個想成為愛因斯坦。

嚴濟慈塑像。 圖片來源:科技日報

嚴濟慈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和教育家,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61年起擔任中國科大副校長,1980年至1984年擔任校長,1984年9月起擔任學校名譽校長。

王選:促進科學技術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先驅者

我國著名計算機應用專家、“當代畢昇”王選院士是促進科學技術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先驅者。

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的大門打開,高校開始流行出國進修,而激光照排項目開發條件差,科研隊伍頗受衝擊。外國照排廠商也開始覬覦中國印刷出版市場。面臨嚴峻的內憂外患,王選帶領科研團隊加緊研製原理性樣機。

歷經幾十次試驗,終於在1979年和1980年排印出第一張報紙樣張《漢字信息處理》和第一本樣書《伍豪之劍》,取得了重大成果。

1981年,中國首臺計算機——激光漢字編輯排版系統原理性樣機終於通過部級鑑定。但不久卻傳來了令王選震驚的消息:負責激光照排軟件系統研製的妻子陳堃銶,因勞累過度不幸患了直腸癌!王選只照顧了妻子一兩個月就又投入到II型系統的緊張研製工作中。陳堃銶手術後休息了一年也投入了工作。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正是憑藉這種非凡毅力和執著精神,王選和科研團隊馬不停蹄,不斷創新,從1975年到1993年,先後研製出六代出版系統,大規模推廣應用,最終引發了我國印刷出版行業的技術革命,成為用自主創新技術改變傳統行業的典範。此後又走出國門,不僅佔領了華文報業市場,還出口到發達國家。而這18年,王選夫婦卻連一個完整的節假日都沒有休息過。

圖片來源:新華網

王選生前十分推崇這樣一句話:“獻身科學就沒有權利再像普通人那樣生活,必然會失掉常人所能享受的不少樂趣,但也會得到常人所享受不到的很多樂趣。”這話也正是王選科研人生的真實寫照。

2001年王選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9年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羅沛霖:“三士科學家”

25歲,在民族危亡之際,大學畢業不久的羅沛霖毅然放棄高薪的職位和優裕的生活,奔赴聖地延安。35歲,帶著黨的囑託,他赴美留學,僅用了2年左右的時間便拿下博士學位。37歲,他學成歸國,滿腔熱情投身新中國建設事業。

他放棄進入中國科學院的機會,選擇進入產業界,專注於中國的電子工業與電子科技發展,參與和推動了新中國電子工業的許多重要項目。微電子、計算機、廣播電視、遠程雷達、衛星通信、光纖通信等幾大領域的技術與產業初創,都有他在主持、參與或組織協調。80歲高齡,他又起草了創建中國工程院的建議,多方推動了中國工程院的成立並當選首批工程院院士。2011年,他因病去世,享年98歲,留下文稿170多篇。

他是被稱作“戰士、博士、院士”的“三士科學家”。

圖片來源:科普中國

從這些“牛”科學家身上,

我們看到了“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

實幹品質。

從“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

到創造“荒原變林海”人間奇蹟的塞罕壩林場建設者;

從“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國

到“最美奮鬥者”鍾揚……

在更多科技工作者身上,

我們看到了“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

老黃牛精神。

金牛賀歲,歡樂祥瑞,

你還知道哪些屬牛的“牛”科學家,

歡迎留言哦~

閱讀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