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縣非遺傳承人閆西祿:“黃河打硪號子”喊出精彩人生

大河網訊(記者 王君傑)黃河流經中牟境內39.3公里,黃河文化也在中牟縣留下了恆久的烙印,自清乾隆年間興起的“黃河打硪號子”是一支民間歌謠,也是一首“治黃戰歌”,更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

中牟縣非遺傳承人閆西祿:“黃河打硪號子”喊出精彩人生

2009年6月,“黃河打硪號子”被列入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牟縣雁鳴湖鎮太平莊村82歲的閆西祿老人是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他學習打硪的故事要從18歲那年講起。

閆西祿從小喜愛藝術,在學校就參加了音樂隊、腰鼓隊、演唱隊、軍樂隊,用現在的話說是一個“文藝愛好者”。他高小畢業後就跟著爺爺學習打硪,學的第一首號子就是“釘缸號”,所以這首號子讓他至今記憶猶新。

中牟縣非遺傳承人閆西祿:“黃河打硪號子”喊出精彩人生

“練習打硪喊號子沒少挨爺爺的打。”閆西祿笑著說,那時他是村裡比較有文化的人,學習能力強,很快就能學會,而自己對這種將音樂、勞動融為一體的表現形式更充滿了興趣。“那時有一句話叫作‘喝過太平莊的水都會打硪’,不論年老年少都會。解放後黃河復堤,曾經上了一百二十盤硪,綿延數里,場面非常壯觀。”

“一個雞蛋兩呀兩頭光,挑個小擔遊呀遊四方。”閆西祿老人興致上來,隨時隨地都能哼唱幾句。揮舞起有力的手勢,眼神裡放射出的光芒,都能讓人感覺到“硪”在他生命中的價值。難怪老人說,提起打硪號,一輩子忘不掉!

中牟縣非遺傳承人閆西祿:“黃河打硪號子”喊出精彩人生

“靠黃河吃黃河,黃河的土地養育了我。”閆西祿老人告訴記者,當前最緊要的是傳承,要後繼有人,決不能失傳。目前,老人雖已八旬高齡,但依然在傳承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黃河打硪號子”以其珍貴的民間藝術價值、傳統文化價值、民俗價值和社會價值而越來越受到重視,中牟縣非遺文化中心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採取措施加強發掘、保護和弘揚,使這一藝術瑰寶能夠綻放光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