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太平洋綜合立體組網觀測試驗圓滿成功

東太平洋綜合立體組網觀測試驗圓滿成功

本報訊(特派記者 蘭聖偉)當地時間9月2日13時30分,東太平洋海域大雨滂沱,經過近1個小時的努力,科考隊員成功將1臺水下滑翔機回收至“向陽紅03”船右舷甲板。至此,中國大洋45航次科考隊在該海域布放的3臺水下滑翔機全部回收,標誌著我國首次利用水下滑翔機在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區開展的立體組網觀測試驗圓滿成功。

水下滑翔機是一種通過調節自身浮力和姿態實現水中滑行並進行水體信息收集的新型水下機器人。這種新型的海洋測量設備集浮標、潛標和水下機器人技術於一體,既可以完成水平測量,又可以完成垂直剖面測量,與傳統海洋觀測手段相比,可有效提高海洋環境的空間和時間測量密度,是現有水下觀測手段的有效補充。

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環境動力學實驗室高級工程師陳航宇介紹,此次試驗的3臺水下滑翔機於當地時間8月24日成功布放,均搭載了一套溫鹽深儀,最大下潛深度超過1000米,可實現連續40天不間斷觀測。科考人員利用岸站監控系統,實時獲取觀測數據。

據海洋三所海洋環境動力學實驗室助理研究員周喜武介紹,經過10天左右的長距離航行,3臺水下滑翔機通過3條斷面分別完成了約200公里的多參數綜合、立體、協作組網觀測調查,獲得了大量實時海洋環境觀測數據。

據悉,分別由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和天津大學研製的這3臺水下滑翔機,是目前我國僅有的兩種水下滑翔器,均由我國自主研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天津大學研製的水下滑翔機,可搭載溫度鹽度、海洋生化、湍流、海流剖面儀等多種傳感器進行連續剖面觀測,具有低能耗、長航程、可重複使用、易布放回收、開發運行成本低等特點,數據採集的密集優勢突出。由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製的水下滑翔機,設計了獨立的科學測量載荷單元,同樣可實現有針對性地定製搭載各種探測傳感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