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拖了青島經濟發展的“後腿”?

觀見智庫

新動能第一智庫

作者 / 諾言

核心提示: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近日,全國16個萬億GDP城市陸續發佈了2019年上半年成績單,其中青島以6552.72億元排名第12位,速度為6.4%,排名第11位,其中成都、長沙、武漢、南京增速最快,均超過了8%,增速最快的是成都,突破10%,我們的目標城市深圳增速為7.4%,GDP已經接近青島的兩倍。

01

早在改革開放初期,青島作為品牌之都就誕生了海爾、海信、青啤、雙星、澳柯瑪等“五朵金花”,享譽世界,名冠全球。如今進入21世紀,這些“金花”大部分已經“凋零”,輝煌不在。據青島民營經濟發展局最新統計,在2019年上半年公佈的山東省民營企業100強當中,青島只有8家企業入圍,而2018年只有7家,青島作為山東經濟發展第一強市,實力民企的數量和規模與其並不匹配。

我們再看深圳,雖然深圳只有30多年的歷史底蘊,但 GDP己經超越廣州,牢牢佔據在全國第三的位置,而且這個成績並不依賴於國企和外企,而是私營企業和個體企業,華為 、騰訊、萬科、大疆、比亞迪等一大批全球知名企業,都是從深圳走出。

是什麼拖了青島經濟發展的“後腿”?

深圳大學經濟學學院博士生導師、深圳市人大代表魏達志明確指出,上海將來都不是深圳的對手,這是由上海所有制結構所決定的,更是上海這座城市的獨特政經氛圍所決定的。他介紹說,上海的所有制結構為央企、地方國企、外資企業、民營企業比重為1:1:1:1,最具活力和最具創新能力的民營企業佔比僅為產業結構的1/4,與之相比,深圳的所有制結構中90%的企業為民營企業和個體企業,國企央企、外資企業所佔的比重基本可以忽略不計,營商環境競爭十分充分。簡單來看。儘管上海的經濟總量目前領先深圳,但深圳反超上海指日可待。

眾所周知,民營企業對地區和城市而言,無論是產業集群的形成,還是對區域品牌的重塑,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觀見智庫認為,民營企業的發展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拖了青島的“後腿”。青島應該更加重視民營經濟的發展,而且不僅是在口號和體制上,還要體現在更多的稀缺資源和平臺上,向民營企業更大力度的傾斜和開放。這不僅體現在針對全國知名民營企業的招商引資上,還應體現在針對本區域創新創業發展中新誕生的中小民營企業。

02

其實是青島的“苦”,不僅是民營企業發展一塊短板,缺乏高新技術產業,尤其是互聯網巨頭產業,也拖了青島發展不少“後腿”。

縱觀深圳的快速發展,其已經形成了“中國硅谷”,華為與騰訊分明就是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和互聯網產業老大中的老大。

是什麼拖了青島經濟發展的“後腿”?

作為深圳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核心園區的南山科技園,成立於1996年9月,佔地面積11.5平方公里,是國家科技部“建設世界一流科技園區發展戰略”的6家試點園區之一,是國家級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和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可謂是各有千秋,他們如三足鼎立一般佔據了中國三個經濟總量最大、質量最高的城市。可以說,深圳的快速發展與其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

觀見智庫認為大力發展世界前沿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是青島未來發展最重要的引擎之一。青島應著手建立十大前沿產業基地,這十大產業包括:人工智能產業、智慧能源產業、大數據產業、環境保護產業、金融科技產業、電動汽車產業、新零售產業、雲計算產業、生命科學產業、以及現代文體教育產業等。

通過前沿產業基地形成以主題產業園、主題產業全生態鏈、金融資本等為“三位一體”的平臺,“一體”即打造一所會思考的世界創新體。

03

一個城市的發展,不能有任何的阻擋。發現了障礙物,就要把它搬走,無論什麼拖住了我們,我們都應該毫不猶豫的甩開。

是什麼拖了青島經濟發展的“後腿”?

當下,青島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打造產業發達、功能強大、開放互動、區域協同的新格局。從立體創新型的經濟格局、戰略眼光型的產業格局、質量優化型的企業格局、綠色持續性的區域格局、資源分享型的社會格局、跨越開放型的併購格局和聯盟互動型的全球格局去把握,充分發揮引領創新、聚集資源、輻射帶動等核心功能,促進與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互聯互通和合作交流,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參與全球經濟競爭合作,全力打道“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

這一次,青島又迎來了新拐點……

是什麼拖了青島經濟發展的“後腿”?是什麼拖了青島經濟發展的“後腿”?

文章原創,若轉載請與作者聯繫,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