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 訪 燕 子 祠

文 | 楊江海


偶翻《鳳翔縣誌》,看到這樣一段文字:“ 燕子祠。在縣城東北甫池村,即今糜杆橋鄉七甲門前。邑令田鎔建。燕子本籍千陽,五十六代裔孫燕繼稷徙居此,後建祠祀孔子弟子燕伋。今無。”鳳翔曾有燕子祠,真是又驚又喜。

探 訪 燕 子 祠

鳳翔是周秦發祥地,一直是西府的代名詞。這是因為,鳳翔府自古就是這裡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即使今天,當你進入鳳翔縣城,最明顯的感覺就是街道繁華,車來人往,文化厚重,的確大有“府”城的味道。難怪燕伋的後裔要遷徙在此。

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儘管新冠疫情還在肆虐,憑著發自內心的衝動,在朋友的幫助下,驅車來到了鳳翔。出了縣城東門,往東北方向前行,一會工夫,就到了七家門前村。在村幹部公示牌上,找到了村黨支部書記王志輝的聯繫電話。手機接通後,當我說明來意,王書記熱情的接待了我。他介紹說,他們村有兩個村民小組大部分人姓燕,少說也有六七十戶、二三百口人。因鎮上通知開會,王書記要去參加,他幫我聯繫上了燕家後人燕文長。

高大的門樓,寬敞的庭院,整潔的床鋪,一看就是個勤勞富足之家。燕文長把我迎進了他家的客廳,自豪地述說著祖上厚重的歷史。他所在的七家門前村,是糜杆橋鎮的一個行政村,原名叫甫池村。清代,因屬於桃園裡第七甲而取名七甲門前,後演變為七家門前。聽老人們講,村子裡舊有燕子祠,是元代鳳翔縣令田鎔為供奉孔門七十二賢之一的燕伋所建。

探 訪 燕 子 祠

在燕文長的腦海裡,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爺爺不止一次的唸叨:咱們燕家的根在千陽。燕家在千陽縣城有生意,七爺燕新齋常駐千陽主事,管理帳務,生意很紅火。他們的爺爺、父親這幾輩,經常往來於千陽、鳳翔之間,做點小買賣,對千陽有著深厚的感情。

燕家是個大家族,人才薈萃,最有名氣的要數八爺燕祥甫。這位出生於1911年的燕家驕子,秉性耿直,勤奮能幹。1952年,主持修復西安至寶雞北線公路八旗屯橋,在公路建設史上留下美名。1956年3月,組織施工,突擊完成兩處公路改線工程,親自設計修建了紙坊河過水路面橋,贏得社會各界讚譽。在水利戰線業績突出,曾任縣水利電力局副局長,他的事蹟載入《鳳翔縣誌》。

今年86歲的燕鴻志,曾在鳳翔縣黨政機關和縣法院工作。退休後返回老家,過上了田園生活。他說:“燕家人心平氣和,樂善好施,歷代都是高壽,大多活到90歲以上。他們的爺爺那一輩人都識字,逢年過節給左鄰右舍寫春聯。家族裡的女人們,沒纏過腳,個個大腳板。”燕家後人的信條就是,向老祖宗學習,不能給祖先丟臉。如今,燕家從事行政、文化、教育工作的也不少,就是在家當農民也都是行家裡手。看著村子整齊有序的規劃佈局,家家戶戶乾淨整潔的環境衛生,大人小孩文明的言行舉止,處處流露著耕讀傳家、知書好禮的濃郁氣息。

提起燕子祠,年過八旬的陳正國老人,雖說耳朵有點背,但說起話來嗓門很大,聲音宏亮。“打他記事的時候,就聽老人們講,村子裡頭原來有個燕家祠堂,祭祀燕家的祖先燕伋,還供奉著觀音菩薩。祠堂門前,有個燕家花園,兩棵高大的銀杏樹,到了秋季特別好看。”受“廟前祠後不住人”舊觀念的影響,原來祠堂的周邊沒有住戶,都是燕家的世界。後來,“破四舊”,祠堂拆除,廟宇毀掉,花園被佔。現在,這裡早已成了村民的宅院。順著陳老漢指引的方向,搭眼望去,燕家當年所處的位置之好,規模之大,確實令人神往。

探 訪 燕 子 祠

七家門前人,對先賢燕伋有著特殊的感情。聽著燕伋的故事長大,受燕伋思想的薰陶,這裡的人們崇文重教,詩禮傳家,英才輩出。老交通員王生春,在革命戰爭年代和白色恐怖時期,擔負陝西省委與西路各縣黨組織的聯絡,出生入死,歷盡艱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矢志不渝,無怨無悔,繼續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貢獻力量,曾任隴縣政協副主席。離休後,帶病堅持撰寫《地下交通》等革命回憶錄,受人尊敬,在村裡很有名望。

元朝,距今已過去了700多年,田鎔知縣興建的燕子祠早已不復存在。可燕家的後代延綿,先賢的遺風猶存。穿越千年,走到今天,先賢燕伋留下的精神財富,值得後來人用情去感悟,用心去朝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