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隨筆之-街頭“藝術家”

第30篇

街頭,人們一圈圈一堆堆圍在一起,是太常見的景觀了。

圍觀些什麼呢?

一隻向上翻起的腳板在等待你投下零星鈔票;一雙圓溜溜的胳膊肘,像兩根油黑閃亮的鑼錘,沒有小臂,沒有手,在痴愚的目光下胡亂攪動……如此這般,讓那些閒人散人百看不厭,圈內的津津有味,圈外的踴躍擠搡。

當然,更多的是當代“姜子牙”和復活的“劉伯溫”,他們鼻上也有老花鏡,地上也有八卦圖。纖纖玉手的遞過去,膀闊腰圓的蹲下來。剛剛作了案的,懷揣自制手槍,要聽老人家講“逢凶化吉”;剛剛開過“反腐敗”會議的,跳下小轎車,恭候那句“遇難呈祥”。

那天,我從人堆邊走過,聽到鏗鏗鏘鏘的揚琴聲。我沒鑽過這種人堆子,平日裡視而不見,這時卻停下步來,稍一猶豫,又踅了回去。探頭一看,原來是一位衣衫陳舊的年輕人,正俯首凝神,敲打一面漆色全褪的琴,音色沙啞,技法笨拙,而他卻敲打得很認真。

他是在賣藝嗎?那“藝”確實粗糙了些。那些將小猴驅得團團轉,吆喝一聲,猴兒爬到狗兒背上撒泡尿不也叫“藝”嗎?常有三兩個北方來的孩子,地上扣兩個碗,髒乎乎的手摸來弄去,也玩出小小魔術來。這兩年額上開磚、槍尖挑喉,邊賣跌打損傷藥的不多見了,那行當不太靈了。

當然還有那用小巧一把剪刀剪出你影子來的,還有用棕櫚葉子編出一隻只欲飛的蝴蝶、欲跳的蚱蜢來的,還有在青石板上忽閃著小勺眨眼剷起一隻靈龍活鳳的糖塑動物的。

這些,也就稱他們為街頭藝術家吧!

比起在歌舞廳、夜總會跑場子的藝術家們,他們也許技遜一籌,但跑三兩個場子,跳一個芭蕾,唱幾曲“愛你愛你”,或忍一時之冷,抖一回新潮泳裝,一夜下來,幾百上千元,“街頭藝術家”們就既費力又討錢寥寥了。

我們寧可要街頭藝術家,但絕不要垃圾人的肉體垃圾或精神垃圾。

像巴黎或威尼斯街頭的小提琴手一樣,他們在謀生的同時,傳播了藝術,薰陶自己也薰陶他人,因為藝術是一種真正的教養,它憑人的本性自自然然進入靈魂,在那裡滋生審美創造力和審美判斷力。藝術走上街頭,而不專在皇家劇場為體面人消遣,不是藝術的墮落,而是藝術的迴歸。像史詩《奧德賽》、《伊里亞特》和古希臘悲劇,像中國的評書話本,許多名著誕生在人民中間,也被人民推崇為偉大。藝術回到人民中,人民浸染在藝術裡,正是民族文化素質和國民教育提高的體現。哪個民族有了普遍的藝術教養,哪個民族才不會為信誓旦旦的“文明”而羞愧。

曾經在濚灣鎮菜市看到一位可以在頭頂胯下舞弄叮噹響的花棍的安徽漢子,我被他諧謔的趣味逗樂,捐了一元錢,於是,我也給這位揚琴“演奏家”捐上一元。

我清楚地知道,一元錢買不到這種藝術感受和藝術想象,更買不到我和他們的共同憧憬。

散文隨筆之-街頭“藝術家”

泰姬陵真容(作者拍攝圖文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