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哪四個階段,最容易收入倍增

你是不是已經很久不看朋友圈了?

剛工作時老是跟你借錢的同事,最近又買房了;曾經被你視為不求上進的小李,居然混進了阿里……

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曾經一起傻逼著的同學們,收入差距一點點地拉開了。

漸漸地,連前面人的背影看不見了。

這一切,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呢?

1

畢業前2年:“職業化”拉開了30%的差距。

職業化,這就是新人向職場人轉變的第一步。

差距就從這裡開始。

有一個負責系統運維的新人吐槽,抱怨老闆不考慮員工感受,出門永遠要帶著筆記本,新系統更新永遠是半夜12點。

回覆的人是個老程序員:

股市暴跌那一年,巨大的成交量,把證券營業部的系統搞出故障。

整個部門全體出動,一半的人緊急搶修,另一半人呢?拼死抵著辦公室大門,不讓門外憤怒的股民衝進來。

事後,頭兒說:“你們覺得委屈,營業部經理被打成腦震盪,跟誰說理去?你怪那些股民?人家一分鐘要損失好幾十萬。”

現在教育越來越崇尚個性了,但公司體制本質上是集權的。

領導們就是大大小小的獨裁者,員工首先是執行者,才能保證高效率。

所謂職業化,就是站在職業角色的立場上,重塑自我。

理解合作伙伴,考慮客戶心理,而不是以個人的立場看問題。

工作前兩年,你“職業化”轉變得早,可以拉上30%的差距。

但很多人並不重視,因而會在下一個階段吃大虧。

2

畢業3到5年:“技能化”拉開了一倍的差距

不能“技能化”的知識和能力,就不能變成工資單上的數字。

但想要你的薪水以每年30-50%的速度往上漲,你必須讓你產出的價值,大於你付出的成本。

每一個人的工作,都可以分為“可重複的經驗”和“不可重複的挑戰”兩部分。

唯一的保證,就是“知識技能化”:

1

通過大量“刻意訓練”,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方法,讓工作更高效。

2

解決“不可重複的挑戰”問題。

“代表作”的意思是說,下次你跳槽,就可以跟對方說:你知道那個的廣告嗎?是我寫的。

然後你就可以開一個比現在高50%的薪水要求了。

這就是職場第二階段拉開差距的秘密:穩定你的產出。

多餘下來的時間,把其中你已經做到90分的工作,再提高至100分。

此階段薪水的增長,至少可以和平均水平,拉開一倍的差距。

3

畢業5到10年:中介化的程度,造成五倍的差距

所謂薪水高,就是單位時間創造的價值高。

但一個人就算天天加班,工作時間也就十來個小時,瓶頸很快就會出現。薪水再想往上,就要把時間玩出花樣來。

現代社會里,“企業”是基本的經營結構。

為什麼要一大幫子人坐在一個辦公室裡的工作,而不是像以前的手工匠那樣單幹呢?

肯定是因為1+1>2。

“中介化”就是整合人和人的工作。

這其實是“時間批發”的工作,買下屬的時間,整合成團隊工作。

想要薪水最大化,最好的辦法就是整合更多的人,但整合更多的人。

“中介化”程度,取決於你整合了多少資源、把時間複製了多少份。

這個階段做得好,能翻3~5倍薪水。

4

畢業10年後:決定人生高度的,是體力

肯德基老爺爺,56歲還在拿救濟金,結果開創企業,活到90歲;

齊白石66歲,還要靠三十歲的徐悲鴻提攜,最後成名,活到93歲;

姜子牙76歲拜相,硬是把生命堅持到139歲。

上學的時候,我們都覺得,決定人生高度的,是勤奮或者是智商。

現在才發現,其實都不是。

到了35歲往上,離職的很大一部分理由其實都是體力跟不上高階職位的需要。

所以你別看很多人剛入職場的時候張牙舞爪的,其實洩得很快。

10年一過,自己就把自己的體力給折騰透了。

他們的典型狀態是這樣的:每天光是處理蜂擁而來的聯絡,就已經耗完所有時間和精力,更不用說去做點什麼有創造力的。

家裡再有點老人小孩的額外事情,便需要超頻運作。

這時候給她工作上稍微加點擔子,都不用你想辦法搞他,他自己就退出競爭了。

很多人很奇怪,紙牌屋裡面那些政客,為什麼每天只需要睡三四個小時卻可以常年高強度工作?

答案很簡單,沒這個精力的混不上去,早就在40歲以前被篩走了。

所以高階職位你去看,也許智力道德參差不一,但共同點是一致的:精力旺盛。

人們總在唸叨體力體力,但體力這玩意兒,你20歲元氣滿滿的時候是不會察覺到的。

只有當你也到了歲數,才會突然發現,出去辦個事回來要緩大半天;注意力專注不超過1個小時就再也收不回來了;工作一天下來就疲憊得很,但自己又好像沒幹什麼。


這其實是因為用進廢退。

在這個階段,你會發現:決定人生高度的,不是智力,而是體力。

雖然沒法少年成名了,你還可以老當益壯啊。活得健康、活得久,你一定有希望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