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衛東:遇見這頭熊是學生的幸運

殷國雄是江蘇張家港一所城郊中學的初中語文老師。

他的網名很猛:英國熊。

其實是很普通的一個人,其貌不揚,絕非帥哥;其位不高,普通教師。

和同行們一樣,一個語文老師該做的事情,字詞默寫、閱讀教學、作文教學他一樣也不少;一個語文老師必須承擔的教學管理壓力、績效考核壓力他一樣也不缺。

但他是個另類。

或者我更願意說,殷國雄老師是一個不平凡的普通人。

在教師個人教學空間越來越逼仄的現實下,他竟然在尋找語文教學的各種可能性,且還真就找到了一些。在助力學生成長的同時,他也讓自己體會了一把成就感。

這本《尋找語文的可能性》就是殷國雄老師這幾年在城郊中學的收穫,也算是“中年得子”,可喜可賀。

茅衛東:遇見這頭熊是學生的幸運

讀此書,很感動:太不容易了。

多少名師,或抄襲——你知道,或鄉愿——你懂的,或獻身——不能說,或腦殘——罵方方,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殷國雄不算太有名,因為他太不會做人。為了一個不熟悉的新同事,他在辦公室裡痛斥“嚼舌頭”的人;評優課沒他的份,他跑去和評委吵;同事上課被質疑,他和外校老師吵;好像每次只要我給他一點意見,他就會有十個理由堅決否定之。

如果不是因為行得直、坐得正,以他這種個性,根本不可能獲得“”中國教育報2016年度“十大閱讀人物”提名,不可能成為《中國教師報》“非常教師”、《中國教師報》2018年度致敬之課改人物,不可能成為《教師博覽》簽約作者。

殷國雄老師所做的這些探索在我看來並非有多麼的深不可測、高不可攀,但他完全是從助力學生成長出發,沒有為了名和利打壓學生,將他們變為自己成功路上的墊腳石。

人到中年,依然保持著一顆柔軟的心,這樣的老師肯定不只他一個,但也不會有太多。

1

從城區名牌私立中學調城郊普通中學,生源大不相同。殷國雄將學生分為幾個學習小組,實行小組積分和集體獎懲。一個學期實行下來,效果顯著。

他沒有趁熱打鐵,卻冷靜地意識到,這種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的積分獎懲制,本質上是無視個人差異、以“連坐”方式施行集體懲罰,是以恐懼製造集體壓力,逼迫個人屈服,是一種反人性的管理模式。

他將以“小組積分和集體獎懲”為核心的教學管理1.0版升級為以“個人積分和加油票”為核心的教學管理2.0版,變小組集體獎懲為以學生個人學習積分為依據的激勵制度。學生每次的默寫、作業、課堂發言情況都換算成個人積分,積分達到一定分值,可兌換價值不等、不同色彩的加油票。加油票可以免作業、換書籍、換桌遊等。

升級很成功。

但殷國雄依然沒有滿足。

他認為,最好的教學管理永遠是學生的自我管理,只滿足於用獎懲控制學生意義終歸有限。他希望能夠建立一種邊界與立約下的家校關係,老師、學生和家長都能明確自己的權利和義務,知道各自的邊界。

這就是他即將開始探索的以“自我管理和公共生活”為核心的教學管理3.0版。

這些年,家長几乎普遍成為老師的免費助教,家庭普遍淪為學校的第二課堂。在這樣的環境中,殷國雄老師能夠以尊重學生、尊重家長、尊重自己的態度不斷進行教學管理探索,難能可貴,不容易

2

閱讀《尋找語文的可能性》,字裡行間處處瀰漫著殷國雄老師對學生的那份尊重。他要分數,但他更關心學生的內心,更關心學生的成長。

在“從教材出發的讀一寫”一章裡,他和學生一直探討教材裡的“生命觀”“戰爭裡的人性”“冷漠下的殘忍”“母親”這些話題。從教材出發,不唯教材;從課堂開始,不唯教師,讓學生運用自己的大腦,獨立思考,自由表達。

在“主題詞下的讀與寫”一章裡,他通過“教師和教育”“小報告與班幹部的痛苦”“本地人與外地人”“霧霾與防護”“大海還是魚缸”的專題讀寫,嘗試建立家長參與的學習共同體。

他認為,只有“大家相互傾聽,更好地理解他人,懂得多元的價值和意義,理解不同觀點背後的感情和邏輯”,才可能“修復自己的狹隘和偏見”。

殷國雄視野開闊,思維理性。他很早就開始了整本書閱讀的探索,經濟學思維對他的語文教學有深刻影響,很多家長和同行視之為洪水猛獸的遊戲被他引入課堂,流行歌曲、影視作品更是課堂上的“家常小菜”。

殷國雄在語文課堂上添加了很多自己認可的“私貨”,但他同時也在做“減法”。他對教材篇目進行了細緻梳理,捨去一些課文教學。

始終堅持在儘可能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同時又能交給學生一些終身受用的東西,不容易


茅衛東:遇見這頭熊是學生的幸運

3

殷國雄老師的每一步探索都有理論依據,而不是跟著自己的感覺走。

為了尋找語文的可能性,他看了保羅·弗萊雷的《被壓迫者教育學》、張華的《課程與教學論》、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課堂與教師》、王榮生的《語文科課程論基礎》 薩爾曼.可汗《翻轉課堂的可汗學院》、格雷·格託波《遊戲改變教育》、雷夫的《第56號教室的奇蹟》……

當然,為了給學生挑選合適的讀物,他涉略更多電影、小說、遊戲……

不斷尋找是因為從不滿足。

他的教學反思有得意,得意之後往往就是遺憾,他很自然地將這些也展現在讀者面前——

稍顯遺憾,我從沒有給學生放映過迪士尼的動畫電影《花木蘭》,沒給學生印發林達評論電影《花木蘭》的文章。比較《木蘭詩》和電影《花木蘭》的異同,學生應該會有更多關於戰爭、關於女性、關於經典改編的發現和思考。——P27

那時還沒有讀到《知識分子與社會》,我沒法分享書中展示的材料和事實:對恐怖分子的戰爭,可以讓和平更為有效。——P29

不過,我那時對經濟學的閱讀和思考都太過表層,缺乏深入,對於“自由貿易”“自由市場”缺乏深層理解,所以文章隱含的“高價暴力”“中間商的道德批判”“權力還是市場下的資源配置”等話題,我都缺乏敏感,錯過了極好的教學生成。——P78

不過,我也犯下想當然的疏忽,以為陶淵明在歷史傳記中的形象,是作者冷血,沒有心肝,詩化苦難。後來讀到相關文章,才發現傳記裡的陶淵明有其真實性。回想起來,我真需要謹慎做出自己的價值判斷,讓學生蒐集查找材料,瞭解真實的陶淵明。——P168

能夠直面自己的不足,不斷嘗試新的可能性,這份清醒和堅毅,不容易

茅衛東:遇見這頭熊是學生的幸運

略顯美中不足的是,此書給我一種“太匆匆”的感覺。

書中每一章的思路大致相同:基於何種考慮、做了哪些嘗試、取得了什麼效果。當然,作者是一個喜歡閱讀和寫作的語文教師,本書的可讀性是很好的,只是尋找過程的迂迴波折很少提及,個人感覺有些遺憾。

希望作者考慮能夠再出一本書,將這些年課堂教學上師生的思維碰撞、家校溝通時的矛盾衝突更為翔實地展現給大家,相信也會給大家一些啟示。

最後,借用《尋找語文的可能性》後記的最後一句話,祝願殷國雄老師,也祝願我那些還在學校日拱一卒的教師朋友們都能夠“做更好的教師,成為更好的自己,無論身處何地,嘗試讓改變發生”。

向你們致敬!

來源:教育自由談,版權屬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