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有漫長而深厚的歷史,書法至兩漢時期發展狀況如何?

中國書法有漫長而深厚的歷史。首先它是一部文字的發展史。從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刻劃符號到商周甲骨文、金文,秦漢的篆、隸,再到魏晉的行草、楷書,體現了文字發展的軌跡以及藝術發展的規律,即從具象到抽象、再到藝術地再現。同時它又是一部創造史。無數的藝術家以自己的學識、才華,通過藝術的創造,使原本以實用為主的文字具有了無與倫比的美感。一幅幅書法作品,或質樸,或妍美,或華麗,或淡雅,或激昂,或平淡,無不浸潤著書家的精神意氣,體現著不同的時代風尚,構成著中華文化的精彩華章。

中國書法有漫長而深厚的歷史,書法至兩漢時期發展狀況如何?

漢字發源於古人類的社會活動過程中,是在不斷的生產生活實踐中逐漸創造出來用於記事的符號,並在漫長的過程中逐步完善,形成獨立的文字體系。早在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上就出現了象形文字的雛形,儘管不能完全作為表意性文字,但已經具有了某種記錄語言的功能。先秦時期,甲骨卜辭文字、商周時代的青銅器銘文、石鼓文諸體文字已顯得相當繁複而自成體系,說明這時的文字已經完成了由簡到繁的階段,文字數量大量增加,文辭不斷豐富,辭藻日趨華麗,而且基本確立了漢字自上而下,由右至左的書寫格式。秦始皇兼併六國,一統中華,建立了中國古代第一個封建王朝。

中國書法有漫長而深厚的歷史,書法至兩漢時期發展狀況如何?

面對六國“聲言異,字異形”的混亂的文字狀況,秦統治者做出了“書同文”的政治決策。秦相李斯等人奉秦始皇詔令在大篆文字的基礎上,以秦篆為主,增益刪改,而成小篆書體,由此完成了漢字第一次由繁到簡的過程。但是這種小篆文字在書寫時依然非常繁複,文字的再次刪繁就簡勢在必行。因此,依照篆書的結構,改篆書的圓筆為方筆,去繁就簡,書寫草率的字體應運而生,初時與篆同體,後漸深化而成新的書體被稱為隸書。隸書一出現就深受喜愛,迅速替代了篆書。秦祚不永,劉邦建漢取而代之,隸書一體在兩漢時期得到更大的發展。

中國書法有漫長而深厚的歷史,書法至兩漢時期發展狀況如何?

雖然其他書體仍然存在,但隸書成為漢代通行的官方文字,稱為“史書”,擅隸書是入仕為官的一條捷徑。東漢時期,隸書的發展達於鼎盛,華美莊重,樸拙秀逸,成為歷代隸書的楷模。藝術成就最高的當屬漢碑。在目前存世的諸多漢碑中,《石門頌》、《西嶽華山廟碑》、《張遷碑》、《史晨碑》、《曹全碑》等都是代表這一時期漢隸藝術最高水 平的極其重要的書法資料。兩漢時期擅長書法者雖不似後世名家輩出,但以史游、張芝、蔡邕、劉德異等人為代表的書法家們,勇於創新,建立新體,使漢代書壇呈現出新體萌生、舊體並存的書法格局。

中國書法有漫長而深厚的歷史,書法至兩漢時期發展狀況如何?

這些書法家在擅長隸書的同時,大膽地對隸書進行改革,在隸書草寫的基礎上,創造出章草書、行押書,對隸書裝飾性筆法進行刪減,使之呈現出後世楷書的某些特徵,這也是楷書發展的初始階段。總的來看,上古至兩漢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早期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在書體上逐漸豐富,並開始了由實用向藝術的轉變過程。篆書與隸書在此一時期達於成熟,草、行、楷書則處於萌芽階段,為魏晉時期書體的日趨完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是“我是一顆小小草11”,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