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有毒:一部衣帽化妝品殺人史

毒,對於服裝和化妝品而言,是古已有之但乏人問津的一大危機。

過去,這些物品往往由有毒化學物質製成,但直至今天,人們穿的、用的還是它們。

時尚有毒:一部衣帽化妝品殺人史

據澎湃新聞報道,17年底,來自江蘇興化的王女士經美容師推薦,購買了一套“中醫堂”化妝品回家使用。

沒想到使用數次後,王女士臉上開始過敏,後來全身開始浮腫。18年初,王女士被送醫後檢出腎病, 原因竟然是汞中毒。在這期間,她還突發昏迷被送入ICU搶救半個月。隨後,王女士選擇報警。

據專業機構監測,涉事化妝品中汞含量竟然超標1.3萬倍!

時尚有毒:一部衣帽化妝品殺人史

身處當代的我們尚且可能被化妝品毒害,更別說古代了。

有毒斗篷與化妝品

19世紀以前,科學的毒物學和辯論術還未出現,談到毒物,人們很難說得清它究竟是真實還是幻想。

文藝復興時期,人們認為病就是毒,它通過難聞的空氣傳播,因此,只要帶上一雙香噴噴的手套,香水的濃烈氣味就可以保護手套主人免受傳染病的困擾。但是,手套這東西,可以被噴上香水,也能被噴上毒藥。

時尚有毒:一部衣帽化妝品殺人史

凱瑟琳·美第奇王后(Catherine de Medici,1519—1589)就被指控利用手套投毒。在拜占庭帝國,在這個跨越南亞與中亞,以及非洲撒哈拉沙漠邊緣地帶的帝國的傳統慶典上,人們需著“Khil’at”,又稱榮耀之袍(Robes of Honor),因此這種長袍成為當時流行的暗殺工具。

按照傳統,收到這種華麗絲袍的人,必須立刻穿上這件禮服,於是,兩難的局面出現了:“要麼拒絕接受這件可能被染上毒物的衣服,然後成為他人眼中的不忠之人;要麼平靜地接受並穿上它,然後靜靜地等待可能到來的死神。”

時尚有毒:一部衣帽化妝品殺人史

今天,人類用毒的技能日益增強,尤其擅長用毒品幫自己變美。肉毒素(Botox)由肉毒桿菌(Clostridium botulinum)繁殖產生,是人類世界已知最致命的病菌之一。肉毒素經稀釋後,可注射到人體面部,使面部神經癱瘓,從而平復皺紋。這種做法已經被大多數時尚教主們接受,甚至連一些政治領袖也採用這種方法“永駐青春”。

時尚有毒:一部衣帽化妝品殺人史

文藝復興時期,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常常在臉上塗抹厚厚的鉛粉用於美白,這種粉被稱作“威尼斯鉛粉”(Venetian Ceruse)。因為“鉛”能使顏色均勻透亮,創造出令人渴求的“白皙” 的皮膚。

幾個世紀以來,鉛一直被用在各種化妝品中。塗抹上鉛粉的皮膚,與勞動人民日曬雨淋、又黑又糙的皮膚截然不同,還能進一步強調白種人的優越感。這一時尚一直延續到維多利亞時代,彼時醫學界終於將視線投向化妝品領域。

時尚有毒:一部衣帽化妝品殺人史

一份醫學報告的出現,曾直接導致紐約某品牌化妝品生產商被告上法庭。

1869年,美國醫學協會的創辦者之一,劉易斯·塞爾(Lewis Sayre)醫生接連救治了三位年輕女士,她們都是在使用了萊而德(Laird)品牌的“綻放青春”系列化妝品後,身體開始變得極度虛弱,劉易斯醫生將此種病症命名為“鉛麻痺”。該產品的廣告聲稱,該產品具有美白、去皺,使皮膚光滑的作用,然而除此以外,它還具有致殘效果。三位女士大約每月一瓶,在連續使用該產品兩到三年後,手部肌肉麻痺癱瘓,“枯瘦如柴”。

時尚有毒:一部衣帽化妝品殺人史

該產品的廣告和醫學雜誌插畫,如同兩個極端的對立面,一方描繪“高效的美容”,另一方則刻畫“高效的致殘”。廣告中,女孩優雅地打開手中“液體珍珠”的盒蓋,然後塗塗抹抹;醫學插圖裡呢,只有一個無頭的病人,兩手扭曲,無力下垂。現在,我們稱這種病症為“腕下垂”或“橈神經麻痺”,致病原因就是鉛中毒。

諷刺的是,此後幾十年間,該品牌產品繼續在市面上銷售。我們可以通過19世紀80年代的廣告看出,該品牌向消費者宣稱,產品經美國衛生委員會檢測,“完全不含任何有害物質,不損害人體皮膚和健康”。

與毒同行

歷史上,這樣的有毒化妝品不勝枚舉,令人毛骨悚然,然而,鉛作為染料的重要原料,今時今日,其危害仍然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大問題。

時尚有毒:一部衣帽化妝品殺人史

鉛為重汙染物,法律明令禁止將其用作化妝品配料,因此我們很難在口紅的配方表上看到這個成分。口紅可能被吃進嘴裡,唇部皮膚又薄,有毒物質特別容易經由唇部被人體吸收。

儘管法律規定,只要產品含鉛,不論含量多少,均為不安全產品,但是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該機關負責規範化妝品安全)表示,就口紅而言,現今還沒有絕對安全的產品,因為鉛仍被“有意”地加入唇膏之中。

時尚有毒:一部衣帽化妝品殺人史

2011年,FDA抽查了400支口紅,成分中無一例外含鉛。2013年6月,我特意在多倫多大小藥房搜尋鉛含量最高的有色唇部用品,發現有兩種含鉛量位例前七的產品上架,歐萊雅 Colour Riche Volcanic 410號,以及Tickled Pink 165號。

就我本人而言,讀了相關醫學報告後絕不會再把這兩種口紅塗在嘴上,但是,吸引力仍在。410號唇管為閃亮的金色,聞起來甜甜的,明亮飽滿的橙色是當年的流行色。

作為前沿色彩,橙色甚至出現在Prada、Marni、Marc Jacob等一線大牌的2010年的秋季秀場上。2015年我再次檢驗了這兩種口紅後發現,410號中的鉛含量大大降低,從原有的百萬分之七,降低為百萬分之一,但是165號中的鉛含量,仍與兩年前一模一樣。

到目前為止,沒有明確的數據可以表明,女性每日會無意攝入多少口紅,也沒有數據顯示,這些成分的攝入量達到多少時,會對人體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但我仍希望在此譴責這種對鉛含量監管不力的行業現狀。

時尚有毒:一部衣帽化妝品殺人史

大家得明白,作為消費者,如果僅僅看中口紅的香味、色澤、閃亮度,或是被鋪天蓋地的廣告吸引到無法自拔,無視產品安全,繼續購買諸如410號之類的產品,那麼,一切都不會改變,歷史上的悲劇將不斷重演。

另外我得說,這種危險還有“性別特色”。許多國家的健康與安全的相關規定,將化妝產品明確地區分為兩類,一類產品監管力度小,主要用於女性,稱為“美容”類產品,包括化妝品、染髮劑等;另一類產品監管力度較大,稱為“洗護” 類產品,包括洗髮沐浴液及香水香氛。

這種明顯具有性別歧視的條款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工作及社交環境要求女性化妝。

時尚有毒:一部衣帽化妝品殺人史

因此,雖然從古至今,男性因時尚而受害的案例數不勝數,但是,就現代社會而言,社會及科學調研的重點,應該更多地放在那些至今仍被要求穿著時尚的群體,即女性身上,這樣,你才能看到延續至今的危險。

(本文摘錄自《時尚的受害者》,摘錄時有刪節)

時尚有毒:一部衣帽化妝品殺人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