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籟之音——侗族大歌

2019年07月19日同心共讀之民族宗教參與貼

今天我第3個參與“同心共讀之民族宗教”活動,獲得了3 同心幣!

今日我閱讀的經典是:

電視裡,我們見過太多的滿族貴族——清朝皇阿瑪、皇子、格格,王爺、權臣、總督……但我們真的瞭解滿族嗎?



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市其塔木鎮劉家村八社腰哈什瑪滿族自然屯 陳海汶攝




百年前滿族村落村口 阿爾伯特·卡恩(法)攝










滿族育兒所用的搖車,至今在農村仍然沿用




“頒金節”:皇太極於1635年農曆十月十三日,將族稱定為“滿洲”(或作曼殊、滿殊),滿族人把這一天作為滿族的誕生日、“命名日”來慶祝。



滿族壘絲繡幔帳套


據2010年中國人口普查顯示,滿族人口總數為1041萬人,分佈以遼寧、河北、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和北京為多。
聚居於東北三省及河北省的滿族農民,主要從事農業,種植大豆、高粱、玉米、菸草、蘋果和柞蠶等農產品和經濟作物,山區特產人參、蘑菇、木耳等。東北三省城市中的滿族主要從事工商業,散居於全國各地的滿族主要是工人,知識分子也較多。
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滿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滿族文字創立於16世紀末努爾哈赤統一東北各部後。作為官方文字,滿文一度在全國廣泛使用,留下了大量檔案資料。清中期以後,滿語逐漸被放棄,但在今天東北和北京等地的漢語中,還保留有大量的滿語語音和詞彙。
“白山黑水”是故鄉
滿族的起源,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
肅慎人是東北地區最早見於記載的居民之一,他們生活在長白山以北以及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的廣大地區,以狩獵遊牧為主業,擅騎射,性勇猛。西周初(公元前11世紀初),肅慎部曾向周朝進獻“楛矢石砮”。《左傳》記載:“肅慎、燕、亳”為周代的“北土”。

戰國後,肅慎人改稱挹婁,種五穀並長於養豬,能織麻布,會造小船。
南北朝、隋、唐時期,肅慎、挹婁的後裔相繼以勿吉、靺鞨的名稱出現,人口發展多達數十個部落。靺鞨後來發展為粟末、白山、伯咄、安車骨、拂涅、號室、黑水等七部。
唐代,大祚榮(粟末靺鞨首領)以粟末靺鞨為主體,在松花江上游、長白山北麓一帶,建立地方政權“振國”。唐開元元年(713年),大祚榮被唐朝冊封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從此便以渤海為號。渤海國的政治、軍事制度,均按唐制建立,文字採用漢字。
遼亡渤海後,南遷渤海部民,而黑水靺鞨取代渤海興起,稱為“女真”,一直沿用到明代末年。
遼代女真人可分為三部分:居住在遼東的被稱為熟女真或系遼籍女真;居住在松花江以北的被稱為生女真;居住在兩者之間的被稱為回霸(一作回紇)女真。生女真中的完顏部,在首領完顏阿骨打的領導下建立金朝,先與北宋聯合滅遼,不久又南下,與南宋並立。
明代女真人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明稱野人女真),已經出現了奴隸主和奴隸階級。清人福格在《聽雨叢談》中說:“滿洲有稼穡,有城堡世居之民”“數十巨族,則各踞城寨,小族亦自主屯堡,互相雄長,各臣其民,均有城廓。土著習射獵,知稼穡”。

八旗軍隊是清政權基石
明中葉以後,女真各部互爭雄長,長期征戰。具有卓越政治軍事才能的努爾哈赤(清太祖),用30多年將女真各部統一起來。期間,他對狩獵組織牛錄進行創造性改造,建立了著名的八旗制度。滿族兵丁參加了有清一代幾乎所有戰事,為戰爭付出巨大的犧牲。八旗制度作為一種社會與政治合一、兵民合一的組織,對清統一全中國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滿族自治縣)建立大金國,自稱“英明汗”,史稱後金。清太宗皇太極繼位改元“天聰”,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陸續組建完成。天聰十年(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大清”。
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逐步統一全國,開始了滿族貴族對全國的統治。八旗兵丁由過去關外時期的旗地制,轉變為入關後的旗餉制。滿、漢統治階級逐步結合,社會經濟也漸次恢復並走向繁榮。
康乾時期,中國版圖東起庫頁島,南及曾母暗沙,西達蔥嶺,西北至巴爾喀什湖,東北連外興安嶺,疆土約1250多萬平方公里。
在軍事政治上,八旗軍隊是清政權存在的基石;從民政方面看,八旗制度是清代旗、民分治的有效手段。八旗制度將八旗人口與漢族分離,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清初較為尖銳的民族矛盾。清中葉以後,又防止了八旗人口消融於漢族汪洋大海中。但一個民族全民皆兵,不準從事農、工、商各業謀生,最終成為束縛發展的枷鎖。

1911年辛亥革命,清廷覆亡,旗營解散,八旗制度徹底垮臺,滿族從賴餉而食轉向自謀生計。
滿漢全席·薩其瑪·薩滿
滿族是個善於博收外來文化並融匯創新的民族,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風俗文化。
歷史記載,滿族姓氏有600多個,在我國各民族中僅次於漢族。滿族稱姓氏為哈拉(hala)。最初,一個哈拉就是一個穆昆(家族),後來隨著人口繁衍、家族分支與隨任駐防調往別處分化出數個新穆昆。宋元后深受蒙古族的影響,女真人稱名而不稱姓。清入關後,很多滿洲旗人受漢族文化習俗的影響,用漢字為姓氏,如瓜爾佳氏以音譯改稱為關姓,鈕鈷祿氏以意譯改稱郎(狼),伊爾根覺羅又稱民覺羅,改漢稱為趙。也有將滿姓漢語音譯的第一個字作為姓氏的,如佟佳氏簡稱佟,馬佳氏簡稱馬,還有圖、德、大、暴、呼、阿、肇、西、布等姓氏,大多數是將原來的滿姓用漢字來進行簡稱。
對此,清統治者十分不滿,多次嚴令禁止,但沒多大效果。辛亥革命後,絕大多數的滿族人普遍用漢字姓,或捏改漢姓,使他人不知其為滿族,以至於今天很多滿族人已經不知道自己的老姓。
滿族先民長期居住在山林地區,崇尚騎射。嬰兒初生時,懸弓箭於門前,象徵他未來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射手。男孩六七歲時,即以木製弓箭練習射鵠,稍長,就騎馬佩箭馳騁山林。女人執鞭不亞於男子,姑娘出嫁,弓、箭、鹿皮服是必備品,結婚時的天地桌上要插上弓和箭。轎車進門,新郎要射三支箭。

滿族男子頭頂後半部留髮,束辮垂於腦後,清入關後強行在全國推廣。女子髮式幼年與男孩一樣,稍長,在腦後留辮子,結婚時開臉上頭,戴鈿子。平時,在頭頂盤髻,有架子頭、兩把頭等樣式。男子的袍褂兩側開叉,腰中束帶便於騎射。其中的“箭袖”(滿語:哇哈)是在窄袖口上接一個半圓形的袖頭,形如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挽起,冬季打獵或作戰時放下以禦寒,放袖子後來成為清朝禮節中的規定動作。少婦穿寬大的直筒旗袍,天足,著花鞋,有花盆底和船形底等樣式。入關以後,滿漢服裝逐漸趨於一致,男子所服的坎肩等至今仍有沿用,而女子旗袍歷經演變,現已成為我國傳統女裝的代表。
滿族食品也極富特色,“滿漢全席”就是滿點與漢菜融合的精品,乾隆時的滿漢全席已有菜點100餘道。日常生活中,滿族民間喜歡吃小米、黃米乾飯與黃米餑餑(豆包),每逢過節時吃“哎吉格餑”(餃子)。除夕晚飯吃滿族獨有的白煮豬肉、炙豬肉及糕點中至今猶存的“薩其瑪”等。今天中國北方的餃子、火鍋、酸菜、京味糕點等,均與滿族飲食文化有著淵源關係。
滿族住房,院落圍以矮牆,大門朝南,院內有影壁,居室多開南窗和西窗,冬暖夏涼。
滿族舊時婚姻重視門第,盛行早婚和娶大齡女。這與旗內男子當兵出征,希望早育子女有關。貴族官宦人家盛行指婚,宮廷有“選秀”。婚姻由父母包辦,男方請媒人到女方說親,如果成了,女方父母向男方要彩禮,豬、酒、櫃、衣服、首飾等,作為姑娘的財產。舊時滿族結婚過程繁複,有議婚、小定、大定、過禮、送日子、開鎖、送嫁妝、迎娶、坐帳、合巹、分大小、回門和住對月一整套過程。結婚時,新娘要在洞房炕上坐帳一日,稱為“坐福”。晚間在地上放一張桌子,新郎新娘手挽手繞桌子三圈後飲酒。炕上點燃一對蠟燭,通宵不熄,房外一人或數人唱喜歌,名曰“拉空家”。

滿族重視禮節。過去少輩對老輩是3天一小禮(打千請安),5天一大禮(叩頭)。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別,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女人雙手扶膝下蹲。路遇不相識的長者,要鞠躬垂手問“賽音”(滿語,好的意思)。如騎馬,要下馬閃在路旁讓路,等長輩過去,再上馬趕路。遠方親友相見,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大禮。
古代滿族歌舞多由狩獵、戰鬥的動作演化而來。舞蹈必選身體強壯的人,穿豹皮,唱滿族歌,伴以簫鼓,稱作“喜起舞”,或舞者一半人扮成虎、豹等獸,一半人騎假馬追射,稱作“隆慶舞”。喜慶宴會時,主客男女輪番起舞,舉一袖於額,反一袖於背,盤旋進退,一人唱歌,大家呼“空齊”相和。
滿族的傳統體育項目多與作戰相關:“跳馬”是在馬飛跑時橫躍馬身,跳駱駝則是從後躍上駝背,都是和敵人短兵相接時、飛上敵騎的擒拿技術。跑冰鞋是八旗士兵必須操練的軍事技術。乾隆時期,每年農曆十月都要在北京北海冰面上檢閱八旗子弟滑冰,參加檢閱的人數達1600名(每旗200人)。其盛大,舉世無雙。
滿族先民遠在渤海國時期,就已經有了春節、端午節等節慶習俗,既受到漢文化影響,也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如女真人在端午節採艾蒿、吃艾糕、系長命鎖、射柳祭天等,不是祭祀屈原而是為了健身祛病。

春節,是滿族人民重要的傳統節日。節前要做滿族傳統糕點薩其瑪,張貼對聯、窗花、掛箋(按旗屬分別貼紅、黃、藍、白色)、掛“福”字。午夜分發“神紙”之後,晚輩男子到族內各家“辭歲”。除夕子時,家家吃餃子,取“更歲餃子”之意,還要把一枚銅錢(富家有的用金錢小保及寶石等)暗放餃子中,誰吃到了則終歲大吉。除夕,家家院內豎燈籠杆,高可達二丈,上扎松枝,高掛紅燈,至初六夜夜不熄。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燈節”,除掛彩燈外,還製作“冰燈”,農村還有“蒸麵燈”之俗。晚清廣州“羊城燈市”中,以旗人所制燈最為璀璨奪目,成為廣州一種特產。
正月十六,北方各地滿族婦女,盛行臥冰與“滾冰”,象徵著去除晦氣;正月二十五“添倉”,祈求豐年;二月初二“龍抬頭”祈求風調雨順;三月三“開馬絆”;清明節“祭墓”,上墳插柳;端午節要外出踏青、擊球、賽鞦韆等。
滿族曾信仰薩滿教。“薩滿”是通古斯語,意為“瘋狂的人”,漢譯為巫師。滿族薩滿教兼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和偶像崇拜四重含義,故崇拜的神祗既多又雜。清代,滿族也有崇信佛教和關羽的,祭祀儀式襲用薩滿祭祀。駐防旗人後裔有家中掛祖宗袋的,袋裝從關外帶來的家鄉泥土。廣州滿族所祭“落廣祖”,為第一代到廣州落戶的祖先。

重視文化教育
滿族是一個十分重視文化教育的民族。清代以來,滿族教育的普及面及辦學種類創歷史紀錄。有隸屬於國子監的八旗官學,有隸於宗人府的宗學和覺羅學。京畿地區外,在八旗駐防地方和發祥地東北廣設官學。普通旗人10歲以上入隸屬於各旗參領的八旗義學,學習滿語滿文及騎射,成績歸檔。後期學習內容多轉向漢族傳統文化。清初即特設八旗考試,並設滿文翻譯考試。起初,科舉方面還是旗、漢分考,後漸一體考試。
清代舉國家之力,編纂了一大批類書,如康熙時的《古今圖書集成》、乾隆時的《四庫全書》等,給中華文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滿族自身也有相當數量的著作傳世。康熙主持編修的《數理精蘊》《曆象考成》《皇輿全覽圖》等書,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滿族的外科醫學接骨(八旗稱“揣搬”),在西醫的石膏、繃帶流行之前,在北京一直占主導地位。
早期滿文著作,如《滿文老檔》《太祖實錄》和圖理琛所著《異域錄》等,都是眾所周知的著作。漢文名著大多譯成滿文,民間說部如《三國演義》《西廂記》《紅樓夢》《金瓶梅》《聊齋志異》等,均有滿文譯本。

滿族文化的發展,還突出表現在滿族人用漢文著書立說方面。著名詞家納蘭性德所著《飲水詞集》和《側帽集》,清新自然;清朝貴族昭槤所著《嘯亭雜錄》,就其耳聞目睹的清前期的制度、儀禮、事件、人物等雜記成書;富察敦崇所著《燕京歲時記》,是北京歲時風土的記錄,現有多種外文譯本。清代滿族還出現了不少女作家,西林太清(顧太清)被譽為清代第一女詞人,以及著《琴譜》的科德氏、著《花堁閒吟》的完顏悅姑、著《香吟館小草》的庫裡雅令文等。
我們所熟知的文學藝術家還有著名滿族京劇藝術家程硯秋,滿族作家老舍,滿族語言學家羅常培,相聲藝術家侯寶林等。
(摘自《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之《中國少數民族》卷 張稚丹編輯整理,圖片均來自網絡)

忻州同心網客戶端溫馨提示,您閱讀的文章來自:中國民族宗教網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170431784-1.htm。。

我的評分:★★★★★ (5分),我的表態:點贊

我的讀後感:

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相互離不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