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為什麼選擇不同的防控疫情道路?

新加坡為什麼選擇不同的防控疫情道路?

爆發以來,世人對新加坡防控疫情的對策褒貶不一。面對社區人傳人疫情失控風險走高的情況,出現如此情緒反應,雖不足取,卻也不難理解。

新加坡為什麼要這樣做?

說來簡單,就是基於國情(生存環境與條件)、戰略目標(可持續)來設定該怎樣做,能怎樣做的政策和策略。

誰都知道封城是一刀切的辦法。雖然可以控制病毒傳播,但問題是:1)新加坡經得起這樣做帶來的短中長期打擊嗎?也就是說,國家的處境與實力允許這樣做嗎?2)冠病如果(現已確定)會持續數月或更久,到時新加坡怎麼辦?如果一次封城不能解決問題,是不是應當考慮和尋找其他可行的辦法?

新加坡選擇一條不同的防控疫情的道路,著眼點就在於排除不封城的對策下,如何確保維繫正常的經濟社會活動,又能及時有效防控疫情的擴散,從而讓新加坡隨著疫情的演變走出冠病危機。而且在過程中,努力打造全新的新加坡,以迎接未來不確定的世界。

對比全面封城,這一策略不僅政策思維不同,所需付出的代價也不一樣。重點於誰能以最小最少的代價戰勝病毒。

對決策者來說,只要能想到辦法應對不全面封城帶來的重大挑戰,就是允許採取的不同思維與路徑。在應對疫情時,不能簡單“抄作業”,也沒有必須這樣做或那樣做的道理。好的對策,必須是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

新加坡為什麼選擇不同的防控疫情道路?

事實也說明,不論是第一波還是第二波的輸入型病例,新加坡的防控對策都交出了成績單。第一波輸入病例引發的社區人傳人,也被及時防控住了。現在的問題是,第二波的社區人傳人到底會怎樣?

說白了,在不全面封城的情況下,出臺一系列新舉措以阻斷病毒傳播。既有一以貫之的政策思維,也有因應情況改變的新策。不同階段應用不同的方法和力度。這不就是動態治理嘛。

看起來,新加坡的防控措施總是落在疫情後面。但從來沒有一成不變的最好方法,只有因時因地不斷改變的最可行方法。新加坡的防控措施就應該因疫情變而變。但事實上,這一輪新措施,是政府看到有失控風險後及時推出的。雖然是因疫情變而變,但並未落後,而是搶在了失控前推出,以堵斷疫情惡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