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堂教育十三本教材【收藏文獻】

經堂教育十三本教材【收藏文獻】


《經堂教育十三經教材》


經堂教育的全部課程,分為基礎課與專業課兩大類。基礎課包括語法學、修辭學、邏輯學三門,都是學習阿拉伯語的工具課本,基本不涉及宗教內容,只有一 些例句是有關宗教的經文。因此,在學習基礎課期間,學員的宗教知識、操守、修養等,主要通過日常宗教生活的實踐去獲得和培養。專業課包括認主學、教法學、 聖訓學、哲學、《古蘭經》及其經注。後來逐漸加設波斯語,學習波斯文法、波斯文學。

  經堂教育課本雖無統一規定,各地區、各學派不盡相同,但一般說來,“十三本大經”約定俗成的在各地經堂成為必修課目,它們已在中國流傳了500多年。這十三本大經分別是:


   一、《連五本》是回族穆斯林對《素爾夫》、《穆爾則》、《咱加尼》、《米額臺·阿米里》、《米素巴哈》等5卷的統稱,原名《艾薩蘇·歐魯姆》,意為“基 礎知識”,是學習阿拉伯語詞法、句法的基礎課本。以上5卷有楊仲明(1870~1952年)阿訇簡譯中文本稱《中阿初婚》和虎嵩山(1880~1955年)阿訇的原文修訂本《文學基礎》。


  二、《遭五·米素巴哈》是阿拉伯文基礎課教學中承上啟下的一本入門書;是對《連五本》卷5《米素巴哈》的 詮釋。《遭五·米素巴哈》意為“挑亮明燈”,作者是波斯著名學者艾布·法塔赫·納司爾丁·穆斯圖勒孜(1143~1213年)。全書通過對《米素巴哈》的 進一步註解,說明構成句子的條件、句子的主格、賓格、屬格及狀語句、形容句的變化規律,是對《連五本》的簡潔概括和總結,在語法、修辭中,起承上啟下的作 用,故有“學了《遭五》不用教,不學《遭五》亂糟糟”的說法流傳在經堂師生和穆斯林大眾中。

  三、《滿倆》又稱《舍拉哈·卡非耶》,是伊斯蘭世 界公認的阿拉伯語語法理論的傑出代表作。作者是伊斯蘭教著名哲學家、蘇非哲人、波斯詩人、語言大師阿卜杜·拉赫曼·加米(1397~1477年)所著語法 著作《卡非》的詮釋。該經被認為是學習阿拉伯語語法理論的傑作,深受回族穆斯林的重視。

  四、《白亞尼》又名《臺洛黑素·米夫特哈》,作者是中 亞呼羅珊著名學者賽爾德丁·臺夫塔札尼(1321~1389年)。“白亞尼”為阿拉伯語音譯,意為“闡明”、“解釋”。《白亞尼》是阿拉伯語史上迄今為止 屈指可數修辭學名著之一,是我國穆斯林學習和研究阿拉伯文僅有的數種教材之一,長期以來經堂教育師生視為重點課程。它不僅是研究阿拉伯語修辭學的基礎和名 著,也是研究《古蘭經》、《聖訓》不可或缺的課程。

  五、《阿戛依杜·伊斯倆目》又名《阿戛依杜·奈賽斐》,作者是歐麥爾·奈賽戛 (1068~1142年),“阿戛依杜”系阿拉伯語音譯意為“信仰”,通譯為“認主學”。《阿戛依杜·伊斯倆目》是伊斯蘭世界公認的一部認主學傑作。清康 熙年間,劉智著作《天方典禮》的採輯書目中稱《阿戛伊杜·伊斯倆目》為《教典釋難》。清同治年九年(1865年)由雲南馬復初刊印,分上下兩冊,稱為《教 典釋難經解》;光緒十九年(1894年)馬致本刊印了《賽氏註釋》的節選本,稱為《天方釋難要言》。天津楊仲明(1870~1952年)阿訇的漢譯本《教 心經注》,民國十三年(1924年)由山西省教育廳長馬君圖(駿)捐資刊印於上海,民國三十年(1941年)由河北馬越千先生捐資重印於桂林。當代回族伊 斯蘭著名學者馬堅(1906~1978年)於民國三三年(1944年)在雲南養正學校任教時,邊教書邊翻譯,歷時半年,取名《教義學大綱》,翌年刊印於昆 明。民國三七年(1948年),馬堅教授根據昆明版本進行校勘和增訂後,改名為《教典詮釋》,由上海交通書局重印。

  六、《舍來哈·偉戛業》是 伊斯蘭教哈奈斐學派的教法著作。作者是麥哈木德(?~1346年),註釋者是麥哈木德的孫子率德侖·設里爾。《偉戛爾》完成於伊斯蘭曆637(公元1259年),主要取材於《希達耶問答》(劉智《天方典禮·採輯書目》中列有《希達耶》,漢意譯為《禮法正宗》),麥哈木德編著的這部《偉戛業》教法經典 在當時以其編排體例新穎、內容簡明扼要、提綱挈領地論述了伊斯蘭教法的全部內容而著稱於世。這部經流傳到各地,深受阿拉伯世界和非阿拉伯地區包括中國、印 度、巴基斯坦、中亞地區在內的廣大穆斯林的歡迎。,《舍來哈·偉戛業》在我國有王靜齋(1879~1948年)阿訇的節譯本,稱《選譯詳解偉戛業》 (1931年6月和1935年天津伊光報社出版;1988年天津古籍業出版社出版)。

  七、《虎託布》原著為阿拉伯文,後譯為波斯文流行,是對40段阿拉伯文聖訓的波斯文註解,聖訓編選者是聖訓學家伊本·沃德安(?~594年,伊斯蘭曆),波斯文譯著者不詳。清康熙年間劉智《天方典禮·採輯書 目》中列有《胡託卜》漢譯名《聖訓諭》,流傳至今的漢譯本有1923年天津興明書社印行的李虞宸(?~1936年)阿訇的《聖諭詳解》。

  八、《艾爾白歐》波斯文本,作者是哈薩謨丁,是對40段聖訓的註解,但《虎託布》偏重於道學,本書偏重於理學。

   九、《米爾薩德》波斯文本,是專講修身養性、近主之道的哲學著作。作者是伊朗德黑蘭人阿卜杜拉·艾布·伯克爾,成書於13世紀中葉。此經分5門40篇, 其中第1門3篇,講此經的綱目與題旨;第2門5篇,講人身性命的造化根源;第3門20篇,講今世調養性命的正事;第4門8篇,講善惡之人的不同歸宿;第5門8篇,講士農工商各種人的職業與修持。

  清初伍遵契(約1598—1698年)將《米爾薩德》按中國伊斯蘭經堂語及中國學者所熟知的概念直譯 為白話,並加扼要註釋。伍遵契譯本取名《歸真要道釋義》,大約完成於清康熙壬子年(1672年),現有康熙戊午年(1678年)撰寫的多篇序文,但未能刊 印推廣。光緒十七年(1891年)由蔣春華增注刊刻,分四冊,約15萬餘字。1934年太原中國伊斯蘭佈道會重印,同時,在各地穆斯林群眾中也有多種翻印 本流傳。

  十、《艾什爾吐·來麥爾臺》波斯文本,作者同《滿倆》一樣,是阿卜杜·拉赫曼·加米。該經典被伊斯蘭世界公認為是伊斯蘭哲學的傑作, 是認主學的最高理論。《艾什爾吐·來麥爾臺》曾多次被我國伊斯蘭學者解譯,劉智《天方性理·採輯書目》中將該經音譯為《額史爾》,意譯為《費隱經》;龐士 謙(1902—1958年)阿訇譯為《額慎咡嵉》並介紹該經為伊斯蘭認主學的最高理論精華。漢譯本有舍起靈(約1630—1710年,自號破衲痴,中國伊 斯蘭教經學大師)的《昭元秘訣》,早年有河南木刻本,1929年馬福祥排印《昭元秘訣》譯本1000本,分上、下兩冊,約4萬餘字,現今有多種影印本流行 於世。

  十一、《海瓦依·米諾哈吉》即《波斯文法》。書名系阿拉伯文音譯,意為“道路的方向”。是我國清真寺及經堂教育中使用最早的一部基礎波斯語語法教科書,由山東濟寧回族穆斯林學者、著名經師常志美(約1610—1670)用波斯文著成。

   《海瓦依·米諾哈吉》是常志美在邊教學邊研究過程中為學生編寫的一部波斯語法集成,以便幫助經生儘快掌握波斯語。該書最初盛行於山東一帶,後傳播到各 地,成為經堂教學初學者的入門教材。1978年夏,伊朗學者謝里亞特為編寫《波斯語大詞典》來北京收集資料,他在北京市東四清真寺發現了《海瓦依·米諾哈 吉》手抄本,並發現該書動詞分類法屬世界首創。經謝里亞特大量考證,證實該書是世界上獨立創作的最古老的波斯語語法著作,該書經他整理,已於1981年在 伊朗伊斯法罕出版,使其重現光芒,進一步證明了這部著作的珍貴學術地位和價值。

  十二、《古洛斯坦》是伊斯蘭哲理詩著作,經堂教育中波斯文學讀本,是世界文學名著之一。《古洛斯坦》乃波斯文音譯,意為“花園”、“園圃”。

   《古洛斯坦》的作者薩迪(1200-1290年),是13世紀波斯詩人,伊朗民族傳統思想與語言文化屈指可數的奠基人之一,又是長於詞令的傳道者和偉大 思想家,善於雄辯的演說家,被譽為“詩聖”。他一生創作的詩歌內容宏富、形式多樣,詩集不下20種,尤以《古洛斯坦》飲譽中古世界文壇。

  《古 洛斯坦》成書於公元1258年,全書由8門(章)。277個小故事及一篇序言構成。書中包含了作者近30多年苦行與周遊列國中各地奇聞,聖人訓諭、故事詩 歌、帝王言行等,其中熔鑄著作者自己的不少生活體驗,書中充滿了對現實世界中美與醜、光明與黑暗、墮落與災難的強烈對比,還有蘇非主義者為近主愛主而倍嘗 甘苦。《古洛斯坦》傳入中國已有600年曆史,流傳廣、影響大,作為我國經堂教學中學生必修的波斯文課本,深受穆斯林大眾的推崇和喜愛,漢譯本有三種:王 靜齋大阿訇的選譯本取名《真境花園》(1947年4月,北平牛街清真書報社印行單行本);水建馥從英文版轉譯,取名《薔薇園》(1958年代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2000年,楊萬寶阿訇翻譯的全譯本《真境花園》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填補這一名著沒有來自原文的全譯本的空白。

  十三、《古蘭 經》是伊斯蘭教唯一的根本經典。它是先知穆罕默德在23年的傳教過程中陸續宣佈的“安拉啟示”的彙集。“古蘭”一詞系阿拉伯語Qur’an的音譯,意為“宣讀”、“誦讀”或“讀物”。中國舊譯為《古爾阿尼》、《可蘭經》、《古蘭真經》、《寶命真經》等。伊斯蘭教認為《古蘭經》是安拉“神聖的語言”,是一 部“永久法典。”它是伊斯蘭教信仰和教義的最高準則,是伊斯蘭教法的淵源和立法的首要依據,是穆斯林社會生活、宗教生活和道德行為的準繩,也是伊斯蘭教各 學科和各派別學說賴以建立的理論基礎。《古蘭經》是阿拉伯有史以來第一部用阿拉伯文書寫的典籍,其文體是一種非常絕妙的韻體文,具有獨特優美的風格。

   《古蘭經》隨著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僅限於穆斯林當中。明末 清初伊斯蘭學者在自己的著作中曾對所引證的《古蘭經》段落進行過漢譯,但還未發現有人進行過通譯。19世紀中、末葉出現了馬致本翻譯的《孩提解釋》(即 《古蘭經》節選本)和馬復初的《寶命真經直解》五卷。最早的《古蘭經》通譯本是由非穆斯林翻譯的,1927年在北京出版的李鐵錚根據日文轉譯的《可蘭經》 和1931年在上海出版的姬覺彌等人根據英文轉譯的《漢譯古蘭經》即屬於此類。

  中國非穆斯林翻譯《古蘭經》促使穆斯林認識到有必要自己將經典 譯成漢文,以供教內外人士瞭解和研究。20世紀20年代,在京、津、滬等地,開始出現了由穆斯林學者集體或個人進行的譯經活動。截止1949年,先後有以 下幾種漢文通譯本:1、王靜齋1941年開始先後用文言、白話體進行了3次嘗試,於1932年、1943年和1946年印出甲、乙、丙3個譯本,而以1946年出版於上海的《古蘭經譯解(丙)》洋洋百餘萬言,較為完善。用白話體,除列舉參考著名經注著作,編譯章節綜合註釋“略解”和1943條註解外, 還對經文涉及的一些問題旁徵博引,闡發自己的見解,稱之為“附說”。2、1943出版於北平的劉錦標譯本《可蘭經漢譯附傳》。3、楊敬修譯《古蘭經大 義》,1947年由北平成達師範出版部印行,為文言體。

  從上述這些課程可能看出,“十三本經”,在中國回族經堂教育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主導地 位。同時經堂教育的大學階段,注重阿拉伯語、波斯語並授,以擴大大學經生對伊斯蘭經典有較為全面、深入的理解和知識視野。幾百年來,回族穆斯林不同地區、 教派的經堂學習,對上述“十三本經”經典有所側重,有所增損,從而形成不同教學風格的經堂教育派別,但從全國來講畢竟是大同小異。


(作者:楊萬寶 錄自《青銅峽伊斯蘭教史料》第三輯)


編後語:經堂教育產生的小兒錦文字前身是元明回回語(13、4世紀撒馬爾罕地區的波斯語即塔吉克語),元明回回語是元代三個官方語言之一。

經堂教育十三本教材【收藏文獻】

經堂教育是後來的回族文化,這裡沒有六大聖訓集。今天中穆聖訓之爭屬於忘記傳統的產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