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傳》傳說發生在濟源?濟源文史愛好者提出大膽推論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巖 崔峰

《白蛇傳》傳說源遠流長,是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濟源也有一個白蛇故事的傳說,傳說中有法海、許仙、白蛇、青蛇、西湖等人名、地名以及故事情節,與《白蛇傳》故事高度吻合,人們稱之為濟源版的《白蛇傳》。

4月21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瞭解到,針對在濟源流傳已久的白蛇故事,濟源歷史文化愛好者張耀先在編撰《濟水街道志》和《梨林鎮志》的過程中,經過研究,有了新的發現。

濟源版《白蛇傳》人物有據可查

白蛇的故事描述一個修煉千年成人形之蛇精與人的曲折愛情故事。《白蛇傳》故事中主要人物有白蛇白娘子、許仙、法海、小青。其中,法海為唐朝時期濟源人。

《白蛇傳》傳說發生在濟源?濟源文史愛好者提出大膽推論

唐朝宰相裴休故里,五龍口鎮裴村

對此,江蘇鎮江《金山寺志》記載,法海,唐高僧,俗名裴文德,唐相裴休之子。

《濟源市志》同時記載,裴休為唐朝宰相,濟源五龍口裴村人,裴休墓冢和家園現分為裴村和休昌兩村。裴休乃唐朝孟州濟源人,一生好施向善,焚香拜佛,對佛教情有獨鍾,其子法海年幼時被送入佛門出家。

在裴休送子入空門時,專門寫詩寄語法海:含淚送子入空門,朝夕應當種善根。身眼默隨財色染,道心須向歲寒存。看經唸佛依師道,若志明心報寺恩。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間天上獨稱尊。

濟源有一個村莊名許村,新中國成立後劃分為大許和東許兩個村。許村位於唐朝時期西湖北不遠處,乃許姓人家居住的村莊。許村有一郎中名許仙,濟源人有個習慣,喜歡把中醫郎中稱做“仙兒”,對許姓郎中稱“許仙兒”。

有濟源學者推論,此應為《白蛇傳》中的“許仙”,由於口口相傳,在濟源的“許仙”,傳到南方因沒有濟源口語,演變成“許宣”。

“白蛇和青蛇”由地名演化而來

張耀先說,濟源城北有一條河,當地人稱之北蟒河,城南一條河稱南蟒河(湨河)。北蟒河是一條石底河,每到枯水期,便露出一河床的灰白色河石,遠看儼然一條巨大的白色蟒蛇逶迤在濟源大地。

在濟源,北蟒河出山口和中下游岸邊坐落著上下兩個“白澗村”,都是因河而得名。由此,北蟒河又稱“白蟒河”。南蟒河則是一條泥底河,河的中游岸邊有一個村莊叫“泥河頭”。每到枯水季節,南蟒河露出一河床的青草,更像一條青蛇在濟源大地盤桓,由此南蟒河又稱為“青蟒河”。

濟源蟒河出自山西,在山西叫“漭河”,到濟源則被改為帶蟲字的“蟒河”。由此看,濟源人早已將蟒河認作是一條大蟒。蟒河不稱“漭河”而叫“蟒河”,意即在此。民間說“蟒”即指長蟲、大蛇,濟源有“蟒不過劍”傳說。意在蟒河橋下掛寶劍,以示蟒不過劍,以劍斬蟒控制洪水氾濫。至唐代,人們逐步將兩條蟒河人格化為白蛇和青蛇。

濟源白蛇故事發生地真實存在

杭州西湖湖畔為電視劇《白蛇傳》故事發生地。濟源有一個叫西湖村的地方,據考證,此地古時有一面積很大的湖泊,東至今梨林鎮水東村,西至玉泉街道碼頭村(古為碼頭),北至牛社村,南至古湨水,水域遼闊可行船渡舟,是濟源南北漭河、珠河、龍河的彙集地,因其地理上位於隋代河內府之西,故被命名為“西湖”。

梨林鎮西湖村因其得名。源於西湖水域命名的村莊很多,東碼頭、中碼頭、西碼頭、水東、水運莊、水屯等。隋代,禮部尚書牛弘,因西湖美景如畫,選定在西湖邊建別墅,名曰牛家社。

《白蛇傳》傳說發生在濟源?濟源文史愛好者提出大膽推論

濟源西湖村的西湖橋

西湖邊東北有一村莊,名橋頭村。古時,西湖邊上有一橋,年久失修被洪水沖毀,形成“斷橋”。西湖邊有一佛教寺院,名西湖寺。濟源九景之一“西湖夜雨”即發生於此。濟源民間有“建起奉仙觀,陷下西湖寺”傳說,現奉仙觀尚存,西湖寺蕩然不見蹤跡。濟源白蛇的故事發生在唐代後期,此傳說經代代相傳至今。

濟源版《白蛇傳》或系巧合

《白蛇傳》故事傳說早期有多個版本,南宋至明代,其故事發生地逐步演化定型於浙江杭州與江蘇鎮江。影視版《白蛇傳》中的重要場景有水漫金山寺。近年來,有學者不斷提出質疑,浙江杭州與江蘇鎮江相距270公里,杭州西湖之水要漫至鎮江的金山寺,以地理分析脫離實際。

張瑤先推論,《白蛇傳》故事發生地可能最早在中原,南宋時期,宋室遷都浙江杭州,中原文化東移,早期以口耳相傳的民間傳說,隨著時代的變化,故事的發源地逐步被演化移植到杭州。濟源《梨林鎮志》主編張耀先認為,這可能是歷史的巧合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