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市靈壽縣:太行深處春茶香

播放

暫停

進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試試

長城網石家莊訊(記者解哲琳)茶是中國的傳統飲品,更是世界三大飲品之一。因為氣候和茶樹的習性,在我國一直有“種茶不過黃河”之說,然而在石家莊市靈壽縣竟有著近800畝的茶園。在這裡,茶葉種植不僅打破了北緯38°的“魔咒”,還成了當地百姓脫貧致富的良方妙藥。

石家莊市靈壽縣:太行深處春茶香

寺嶺村的村民在茶園內採茶。李齊昊 攝

東寺嶺村地處太行山東麓,海拔1000米,深山耕地少,出去打工難,只能從土裡刨食,曾經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貧困村。用村支書王獻民的話說就是,“以前大家夥兒種莊稼,每畝收入三五百元都是好收成,供孩子上個學都是大難題。”

怎樣才能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讓老百姓們脫貧致富,村兩委一直在思考。

2009年,王獻民聽說河北省農科院的張佔義教授把龍井茶成功引種到了臨近的漫山村。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我們離漫山村也不遠,要是也能種出茶葉這‘稀罕物件’,肯定不愁賣啊,大家夥兒的收入不就能提高了嗎?”王獻民隨後召集村民開會商量學種茶樹增收致富。

石家莊市靈壽縣:太行深處春茶香

茶農們正在茶園內採茶。許付磊 攝

“能種活嗎”“一畝地投入一兩萬,風險太大了。”“以前就沒聽說過北方產茶葉的,賠了可咋整?”還沒開始種,村民們就給他潑了一盆冷水,沒有一個人同意。

看村民們積極性不高,王獻民決定自己先幹,用實際效果說服大夥兒。當年他便流轉了4畝地,建了13個大棚,栽種上了3萬顆茶苗。然而北方種茶本就不易,更何況他還是個門外漢。

在北方種茶,越冬保溫是茶樹成活的關鍵,也是一個難題。“俺們這兒最冷的時候能有零下25℃,當時他在每個大棚裡都掛上了溫度計,經常一晚一晚在地裡折騰,生怕茶苗被凍壞了。”村民劉愛琴將剛採的茶葉放進茶簍,抬頭對記者說著王獻民當年的經歷。

石家莊市靈壽縣:太行深處春茶香

新採的茶葉。記者解哲琳攝

儘管如此用心管護,可當年的茶苗依舊被凍死了一半。王獻民蹲在大棚裡的茶苗前,眉頭緊鎖,一臉的愁容。“後來我就嘗試給茶苗雙層覆膜,增加大棚的高度,再根據天氣情況時刻注意茶苗的狀態,做好保溫的同時勤通風,這才有了起色。”不服輸的他,接著對茶苗進行補栽,就在這樣的磕磕絆絆的過程中,王獻民慢慢地摸索出了種茶的經驗,一步步地挺了過來。

2013年,王獻民的茶樹終於見到了成果。新茶下來以後,他前往杭州請當地的品茶師鑑別。水浸茶綻,屋子裡都瀰漫著茶葉的幽香,品茶師傅不住地點頭。“當年的茶葉賣出了五六千元一斤的好價錢!”

村民看到茶葉種植的效益高,頓時有了積極性。2013年10月,東寺嶺村註冊成立了盤龍灣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開始大規模種植茶樹。合作社按照人頭入股,村子裡每個人都是股東,都可以參與管理,經過幾年的發展,現在經營優質茶園近150畝,2019年產茶900餘斤。村民們不僅拿到了分紅,而且在茶園打工還能增加一份收入,徹底走出了貧窮。

石家莊市靈壽縣:太行深處春茶香

正在手工炒茶。李齊昊 攝

茶葉種植不僅保住了綠水青山,還讓東寺嶺村從生態中蹚出了脫貧的新路子,同時,該村的成功也為南營鄉的脫貧攻堅工作提供了成功的經驗。

經過調查,南營鄉有兩個溝域共計2500畝適宜茶葉種植。“目前,除了東寺嶺外,全鄉茶葉種植面積有800畝左右,我們計劃在今冬明春再擴展1000畝。”南營鄉黨委書記胡彥偉說,為鞏固脫貧成效,在擴大種植面積的基礎上,下一步,該鄉計劃統籌全鄉的茶園市場化“抱團”發展,以“公司+農戶+合作社+基地”的方式運作,建立高標準的茶葉基地,創建本地茶葉品牌,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集約化經營方式,將茶產業打造成南營鄉的支柱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