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犬木塘

紅網時刻記者 陳詩芹 通訊員 毛慧 長沙報道

犬木塘水庫工程是全國“十三五”期間分步規劃建設的172項重大水利工程、《長江流域綜合規劃(2012~2030年)》中的灌溉水源和供水水源工程,是湖南省當前最大的灌區。目前,該工程地質勘測工作已全面展開。

為什麼要建這座大水庫?具體要建什麼?要建多久?建成以後如何?近日,記者走訪了省水利發展投資有限公司犬木塘水庫建設分公司。

初心:向“衡邵乾旱走廊”宣戰

湖南物產富饒,素有“湖廣熟,天下足”之譽,是著名的“魚米之鄉”。但事實上,在丘陵遍佈的湘中大地,一直被夏季的乾旱所困擾。

犬木塘水庫樞紐工程位於湖南省邵陽市境內資水中上游,灌溉面積121.71萬畝,灌區範圍位於“衡邵乾旱走廊”的中心地帶,範圍涉及邵陽、衡陽、永州、婁底四市8縣(區)。由於邵陽市以及周邊的衡陽市、婁底市全境及永州市北部,處於雪峰山脈以南、五嶺山脈以北,四面環山的地理位置,夏季容易將水汽阻隔。著名的“衡邵乾旱走廊”,基本上每10年中有8年乾旱,發生大旱和特大旱概率為30% 。

走進犬木塘

衡邵乾旱走廊示意圖。

犬木塘灌區位於衡邵乾旱走廊湘資分水嶺區域,灌區主體位於衡邵乾旱走廊的中心地帶,乾旱是區域農業生產的主要威脅。灌區內由於缺水,當地群眾對供水保證率要求較高的高產值農作物種植積極性不高,傳統水稻播種也靠天吃飯,產量不穩定,農民收入嚴重低於全省的平均水平,且存在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因此建設犬木塘水庫工程對區域水資源配置、解決“衡邵乾旱走廊”中心區域缺水局面,提高水資源保障能力,改善旱極區人民的生存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

使命:防洪保灌兩不誤

走進犬木塘

犬木塘水庫工程樞紐圖。

犬木塘水庫工程是一個以灌溉為主,結合城鄉供水,兼顧灌區水生態環境改善以及航運、發電等綜合利用效益的水利工程。水庫工程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灌區工程,灌區渠系包括1條總乾渠、5條分乾渠和13條支渠等,干支渠總長235公里。除了灌區工程,犬木塘的另一部分是水庫樞紐工程,它位於資水乾流邵陽市區上游河段,壩軸線距上游桂花大橋約0.8公里,距下游資江二橋約1.3公里。

犬木塘水庫正常蓄水位215.0米,總庫容約1.4億米。水庫修建後,電站裝機容量30兆瓦,年發電量1.13億千瓦·時,通過“以電養水”可保障犬木塘灌區的良性運行。從資江左岸至右岸依次佈置:左岸連接土壩、船閘、洩水閘、電站廠房、魚道、右岸連接土壩、壩頂總長664米,最大壩高26.2米。

推進:在實踐中不斷檢驗

走進犬木塘

2020年2月,省水利發展投資有限公司犬木塘水庫建設分公司組織設計單位在邵陽開展地勘工作。

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歷屆省委、省政府就在著手謀劃解決衡邵乾旱走廊缺水問題。

2014年,湖南省犬木塘水庫工程作為解決衡邵乾旱走廊的水源工程被列入全國的172項節水工程。2016年犬木塘水庫工程列入《國家水利改革發展“十三五”規劃》。2018年11月,省水利廳會同省國資委以湘水發〔2018〕26號文明確省水利發展投資有限公司擔任工程項目法人,犬木塘水利建設工程得以重裝推進。2019年12月,湖南省政府第56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湖南資水犬木塘水庫建設工程項目。

目前,省水利發展投資有限公司犬木塘水庫建設分公司完成了正常蓄水位及回水、徵地實物調查細則、地震影響分析、社會穩定性風險評估、徵地移民規劃大綱和規劃報告等專題的審查、用地評審批覆、九龍嶺隧洞工程初步設計報告批覆等工作,項目前期工作比省內同類項目效率提高一倍以上。

據該公司負責人介紹,犬木塘水庫工程計劃施工總工期為60個月。樞紐工程施工總工期為34個月,第一臺機組發電工期28個月,以電站廠房及船閘施工為關鍵路線。灌區工程施工工期為60個月,以總乾渠九龍嶺隧洞(位於邵陽縣谷洲鎮)施工進度為關鍵線路,按照先總乾渠、後分乾渠、然後再骨幹支渠的基本原則進行施工。

成效:千畝旱地變百萬“糧倉”

走進犬木塘

犬木塘水庫工程壩址比選示意圖。

犬木塘水庫工程建設,通過從資江提水至灌區內的鄉鎮和農村,鄉鎮和農村飲水保證率提高到95%,能顯著改善灌區範圍內鄉村居民用水情況,有效解決灌區範圍內70.2萬人飲水提質增效的問題,並結合解決邵陽縣城天堂、祁陽縣龔家坪等乾旱死角的缺水問題。灌區內現有貧困人口8.35萬人,其中邵東2.65萬人,祁東3.01萬人,祁陽0.96萬人,雙峰1.73萬人。犬木塘水庫工程興建,能有效解決灌區內8.35萬人貧困人口的飲水困難問題,為貧困人口脫貧提供保障。

此外,灌區建設可優化灌區內水土資源開發,新增灌溉面積21.75萬畝,其中新增耕地1.20萬畝。犬木塘水庫工程實施後,將有效提高水資源保障能力,通過向灌區供水,將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積121.71萬畝,其中邵陽市49.24萬畝,永州市16.20萬畝,衡陽市37.84萬畝,婁底市18.43萬畝,灌區範圍內以種植水稻為主的稻穀單產提高至480kg/畝,可使灌區多年平均增產糧食1.4億公斤,農民多年平均人均收入增加650元左右,實現旱地變“糧倉”的美好願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