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經濟復甦充滿“青春氣息”

剛完成兩年裝修就遇上新冠肺炎疫情的高端商場,派出90後總經理直播露天市集;南京路上的百年老店“朵雲軒”拉出最年輕的拍賣師敲下春季字畫拍賣的“線上第一錘”;旅遊平臺攜程網邀請擅長吃喝玩樂的旅遊達人,在線給公眾直播旅遊目的地、預售旅遊產品。

日前,上海發佈了《上海市促進在線新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該方案提出藉助人工智能、5G、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與製造、金融、文娛、交通等行業深度融合,優化在線金融服務、拓展生鮮電商零售業、加速發展“無接觸”配送等。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注意到,在疫情後經濟復甦的過程中,上海的青年群體消費者、創業者扮演了重要角色。“疫情短期內會對一些行業如民航、旅遊、酒店和餐飲等產生衝擊,但我認為,它對經濟的影響最多持續幾個季度,不會改變經濟長期走勢。”經濟學家、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終身榮譽教授許小年說。

按下經濟“重啟鍵”要更多依靠企業家而非政府

復旦大學博士、90後創業者王道雨,早在2月10日上海宣佈春節假期結束的當口,就帶著第一撥兒員工開工了。他生產的、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的卓道智能康復機器人售價只有進口貨的十分之一不到,在門診價格相同的情況下,它的門診接待量是進口產品的3倍。

一個上午,這臺國產康復機器人要為9位病人做康復治療,而選擇進口機器人的病人只有3位。與進口產品繁瑣的設置操作相比,國產機器人只需患者坐在設備前,治療師選擇治療方案,就可以快速上機訓練,設備通過算法自動適配患者情況,不斷修正治療方案。一名職業康復治療師為病人進行一對一治療每次需要半小時左右,一天最多接待10至12名患者,而如果由機器人協助,受益患者的數量可以翻番。

國家衛健委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超過1.8億,其中患有一種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達75%,失能、部分失能老人約4000萬。

疫情之下,這家2015年才成立的康復機器人公司業務量並未發生多大改變。“需求擺在那裡,只要產品好、售後服務好,不怕沒錢掙。”王道雨說。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孔愛國在此前開設的“瞰見”雲課堂上,重點分析了疫情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在影響。他特別提到,當前的中國處於“過剩時代”,與過去的“短缺時代”相比,現在這個時代為經濟按下“重啟鍵”要更多依靠企業家而非政府。

“過去,我們經歷了缺糧食、缺家電、缺房子、缺車子的短缺時代,現在我問你缺什麼,你肯定會回答我,缺錢。”孔愛國說,當前形勢下很難找到一個較好的工具來刺激經濟成長,“在過剩時代,我們要研究你明天或者未來需要什麼,才能夠刺激經濟。所以現在經濟的復甦應該是由企業家來決定的,應該去刺激企業家的成長,讓企業家去填補技術和未來市場空白”。

在線經濟行動方案如何促進企業發展

記者注意到,不僅卓道這樣的創業企業,即便像歐萊雅這樣的老牌跨國公司也在疫情中尋找“刺激方案”。

“我們在向美妝科技轉型,利用科技讓美變得更加個性化。”歐萊雅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費博瑞為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學子線上授課時透露,這家賣化妝品的公司首次收購了一家名叫ModiFace的科技公司,“我們獲得的不是一款產品,而是一種體驗”。

這種體驗,如今已在微信小程序上線,成為我國首個動態虛擬試妝應用。之所以優先落地中國,是因為“中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數字原住民群體和最具活力的科技創新生態”。

記者注意到,上海其實在在線經濟領域佈局已久,疫情期間,雲買菜、雲逛街、雲貸款成為上海人的日常。

上海時尚地標、新天地的ZOO COFFEE老闆朱誠在疫情期間通過支付寶在網商銀行貸款20萬元,解決了房租和工資的燃眉之急。“手機點一點,不到3分鐘就到賬了,全程零接觸、不出門。”朱誠使用的正是螞蟻金服網商銀行的無接觸貸款產品——3分鐘申貸、1秒鐘放款、全程零人工干預。

大力優化在線金融服務,推動線上申貸續貸還貸等金融服務,支持金融機構基於新技術開展金融服務創新是《方案》重點之一。螞蟻金服的調研數據顯示,上海小店經營上最“卡脖子”的困難是房租和人工,96%的小微經營者資金缺口在100萬元以下。

站上在線經濟的風口,上海的一些企業已然嚐到甜頭。在線問診、遠程醫療成為疫情之下的“需求爆發點”,阿里健康今年在線義診訪問用戶超過280萬;嗶哩嗶哩預計一季度營收增長118%;喜馬拉雅一季度增長32%;叮咚買菜僅春節7天就完成400萬單業務量;華為遠程辦公近兩個月業務增長80%,為上海4萬家企業、30萬人提供服務。

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總工程師劉平介紹,上海行動方案未來會重點關注3個領域——一是“無中生有”,因疫情倒逼而催生出新業態新模式,包括遠程辦公、“無接觸”配送等;二是“有中啟轉”,將線下成熟的業態模式轉移到線上線下相互融合,包括在線展覽展示、在線教育、在線醫療等;三是“轉中做大”,已有模式在疫情期間得到發展壯大,包括無人工廠、工業互聯網、在線文娛、生鮮電商零售等。

“宅經濟”下誕生“直播第一城”

疫情期間,上海在直播間裡跑出了“在線新經濟”的加速度。淘寶數據顯示,在國內一線城市中,上海在淘寶直播平臺上無論是用戶觀看數量還是各類品牌的參與規模,均為全國第一,上海現在被直播界稱為“品牌直播第一城”。 疫情期間,各大國際品牌率先在上海探索試驗“在線新經濟”,今年上海已新增“數字化首店”71家。

上海的“國民品牌”恆源祥在疫情發生後開啟直播業務,今年3月業績不降反升,同比增速達105%;清明節前後,“網紅青團鼻祖”杏花樓聯手帶貨女王薇婭,通過直播10秒賣出13萬盒青團。

“中古”是這兩年發展起來的新興領域,有分析認為,中國正在複製日本1990年代的二手奢侈品繁榮發展之路,市場規模每年或達千億元。“Aloooooha_GIGI”是中古行業的資深玩家,也是小紅書資深博主,她經營的“Aloooooha Vintage”是上海一家已有10年曆史的中古店。

疫情中的停業給這家小店帶來了衝擊。這名博主到小紅書上陣開播,講述中古行業的故事和趣聞,向網友細緻講解中古知識、商品特點及其背後的文化寓意,培養用戶對中古的認知。她3月7日、8日在小紅書做了兩場知識分享和穿搭展示的直播後,帶動線下店鋪銷售超過60萬元。

線上消費、線下取貨,成為上海人的首選消費模式。

來自達達集團的數據顯示,1月27日至2月13日疫情期間,上海地區線上平臺總體銷售額同比增長480%,其中糧油副食增長770%、肉品增長1050%、蔬菜增長770%。上海有近10萬家零售門店,包括超市、便利店、菜市場、藥店、水果店、花店、家居時尚門店、蛋糕烘焙門店等入駐該平臺。

而拼多多副總裁陳秋拿出的數據更加振奮人心。他介紹,該平臺及其入駐企業在3月實現了業績“強勁增長”。自3月15日以來,拼多多日均在途物流包裹數已經穩定在5000萬件以上,較去年同期增長60%。整個3月,拼多多平臺的實物快遞包裹總數超過了15億件。

據介紹,3月全國共產生57億個物流包裹,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總部位於上海的拼多多和同樣總部位於上海的通達系快遞企業創造完成的。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