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買便宜貨而不是買質量、體驗感更好的消費行為?

這樣的情況挺多的,例如:
為什麼許多人願意去大排檔,而不願意去高檔餐廳?消費者面對的選擇挺多的,為什麼會作出各不相同的選擇呢?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嘛,所以之所以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肯定是這個選擇裡有對自己有利的東西(用消費行為方面的話來講,就是需求或動機)。


所以,不管是產品與服務的價格,還是品質,還是其他因素,這些都是勾引消費者選擇它的眾多誘因。當然,還有像交通便利啊,優惠活動啊、社交面子啊……各種各樣的。


於是,人們會把這些都在腦海裡過一遍,有的很敏感,戳中要害;有的無關輕重,放在一邊。最終,大腦會給出一個建議——最符合自己當下的需求。


所以,回過頭來看樓主的這個問題,其實不外乎每個人的需求動機不一樣,在乎價格的,肯定不會選質量高但消費不起的,即便體驗再好有什麼用呢?


推薦一個拜爾曼正在研究與應用的關於消費行為的模型供參考:消費動機矩陣。


如何理解買便宜貨而不是買質量、體驗感更好的消費行為?

4個象限的座標分別為動機的有形/無形,以及個性/共性——由此產生4個象限。


左下角(有形/共性動機):成本類動機。怎麼理解呢,就是這個區域的動機,通常影響面比較普遍,大家都會遇到,都會關心。同時,這一類動機的描述可以比較精確,量化,實物化。比如,價格因素,耗時長短等。另外,一些技術的革新所帶來的動機,也會在此,因為它帶來的會是整體時間與金錢成本的變化,比如共享經濟的出現,最終體現在時間與資源的高效性上。


左上角(有形/個性動機)
:功能類動機。這個區域的動機,可能對每個人的影響就會有所差別,但也是能夠比較描述精確與實物化。比如,性能、操作方面的需求——手機功能是不是齊全、性能是不是夠好等,每個人的要求不一樣。


右上角(無形/個性動機):情感類動機。這個區域的動機比較除了比較主觀,因人而異外,也比較難以描述清楚。比如服裝類產品,除了功能類的訴求外,許多人比較在乎顏色、設計等無法標準定義的因素,這些因素的組合效果也因人而異,一個人眼裡的極美,可能是另一個人眼中的極醜。


右下角(無形/共性動機):
價值類動機。這個區域的動機雖然無法精確描述,但卻會有一定的群體效應,比如身份屬性。去職場工作,就會在買服裝時考慮這一群體的影響因素,會挑專門這一類屬性的產品。又比如,某些奢侈品,就代表了一個階層的人,比較在意這一類因素的,就會在消費時,向這一類產品靠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