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近代90%的政治領袖都吸菸?看偉大人物是咋把煙抽出逼格的

近代以來百分之七十的商界、政界大人物吸菸,百分之九十的政治領袖人物吸菸,二戰三巨頭都是大煙鬼。網上流行的所謂杜月笙看人準則也提到不抽菸不喝酒的男人太自私一定不能嫁,無論這是不是杜撰但是近代以來大人物、著名藝術家、尤其是偉大領袖們愛煙如命確是不爭的事實。我們今天就來聊聊為何他們給人的形象是都愛吸菸?難道只是喜歡這樣簡單嗎?

一、吸菸的大人物與失敗的自律者

麥克阿瑟叼著菸斗在前線各種秀,丘吉爾叼著雪茄凝望著不列顛空戰的烽火,斯大林吸菸開會的照片頻繁登上頭條,毛澤東在延安的窯洞裡抽著煙思想深邃的思考著中國的未來,而他們的對手們幾乎都是健康生活的典範,天皇是絕不會吸菸的這會損害御體還會影響形象,希特勒在公開場合的形象是嚴格的素食主義者不吸菸不喝酒不好色非常自律,而蔣介石可謂自律的典範了,每天凌晨開始工作不吸菸極少喝酒堅持寫日記,做他的侍從在當年是一件苦差事。

如果我們要問為何如此自律的人卻輸了?得出結論吸菸有一百種好處那就犯了歸因謬誤,這是個複雜世界成敗的因素很多,尤其是二戰這樣無比複雜的系統對抗,所以我們不能簡單的認為吸菸讓同盟國取得了勝利,但是菸草卻為偉大人物變身偉大領袖提供了物質與精神載體。

二、被菸草武裝的領袖們

作為領袖形象的營造工具,吸菸遠勝喝酒。

三國演義中曹操在赤壁把酒臨風對一眾謀臣講,我當做歌,汝等和之,在古代社會沒有大眾媒體,如果有他一定不會選擇喝著酒,唱著歌,做著詩這種形式在公開場合和主要領導層互動。如果有江東媒體拍到他喝的大醉的圖片發出來在配上-曹丞相視察前線與主要領導層娛樂到深夜大醉而歸的標題,這個形象是不是全毀了?都等不到周瑜火燒赤壁,所以在有煙有媒體的時代領袖是不能公開喝酒的,最好的選擇是抽菸。有人就這樣做了,他就是麥克阿瑟。

為何近代90%的政治領袖都吸菸?看偉大人物是咋把煙抽出逼格的

作為”二戰頭號型男“的麥克阿瑟,他的人氣在當年可是頭號網紅,他去紐約幾十萬人迎接,少女激動的都暈過去,那個政治人物有這個魅力啊。而他的形象打造殺手鐧就是那個特意定製的大號菸斗,晚年他的身邊人回憶講大煙鬥幾乎從未放過煙,那個菸斗太深也無法吸菸,太考驗肺活量了,這是他提升自己辨識度的工具而已,各種公開場合尤其記者招待會那是一定要秀一下的。果然通過報紙媒體,全世界都知道了一個叼著菸斗不屈服的美國西部牛仔將軍,而為何是菸斗不是酒瓶?麥克阿瑟為何不到處拎個軍用酒壺,不也是桀驁不馴愛自由嗎?前面講了,現代媒體時代隱喻比事實更重要。酒給人的感覺是醉,是不清醒,是思維的混亂,就是不喝醉在潛意識裡也不利於自己形象的提升。而煙給人的感覺就不一樣,是沉穩,是思考的深邃,我們的常識也是這樣對一個事想不清楚,抽根菸提神了思想就深入了而要是喝瓶酒就睡了啊。

所以在近代以來吸菸那是領袖氣質打造的工具,拉近民眾距離,提升自己形象,領導可以刻板,但領袖必須更像人。吸菸就是這個維度上最好的工具,毛主席坐在竹椅上目光深邃的看著遠方,手裡夾著點燃的煙,這幅照片今天看來依舊是領袖氣質的最佳體現。

三、載體帶來共鳴,共鳴使人認可

煙如青縷,吐霧滿室。如果秦朝那會就有菸草,秦皇漢帝會不會都要叼著香菸在指揮統一六國,批改奏摺?這不確定,但是如果唐朝有菸草,李白一定是煙鬼,不人家可能是“煙仙”,也許會寫下和《將進酒》一樣的描寫吸菸場面的千古名篇《將進煙》,哪今天的文藝菸民是不是在吸菸時就可以悵然所思,吟詠幾句了,自帶逼格了。但是沒有李白的詩篇也無所謂大杯喝冰啤酒吃烤串、小杯喝白酒吃花生涼菜都是一種文化情感共鳴,你不需要去做,只要想一下就知道這種體驗,因為相同的物質載體必然帶來情感體驗上的共鳴。

情感體驗上的共鳴帶來廣泛的傳播和認可。相同的物質載體帶來體驗上的共鳴,體驗上的共鳴帶來廣泛的傳播和認可,而香菸作為現代大眾流行事物,具備這一維度上的全部內涵,為何形象太完美的人不受愛戴成不了偉大領袖?因為太完美缺乏共鳴性,缺乏交互性,想做神的人只有一種人可以就是死人,蓋棺定論無懈可擊,而活人不行。菸草背後代表的思考、惆悵、具備這種深邃的共鳴隱喻。

再過一百年,當你讀書時看到他們吸菸的圖片,自己也來上一口,這種媒介的交互性依舊會讓你覺察到和讀唐詩,宋詞時古人居然講出了你的心境一般的共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