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成都最東邊的古鎮,以孝善為道,當年湖廣填四川的故事集中地

文/圖 康薇

土橋古鎮是四川省金堂縣境東南端的古鎮,有很多古建築,每年5、6月,土橋鎮藍莓工業園“藍莓之戀”可以採摘藍莓。

走進土橋鎮,歷史的遺蹟依稀可見:根粗蒼老的參天榕樹,青磚黛瓦的曲折老街,香火猶存的古公館,比鄰而立的“湖北酒廠”“湖南酒廠”,殘存的清真聚集地,長巷深處的客家民居……

在新建的商業化建築與90年代的半舊建築之間,五省集鎮的影子恰到好處地鑲嵌其中,賦予這個小鎮緩慢而傷感的內在力量。

這個成都最東邊的古鎮,以孝善為道,當年湖廣填四川的故事集中地

街頭小店

土橋鎮位於金堂縣的尾巴上,也是成都的最東端。清朝,湖廣填四川時,異鄉人移居於此,以各自的族群紮根在這片土地上,形成湖北街、湖南街、廣東街、江西街和廣西街街巷交錯互不干擾而又互幫互助的奇異景象。

異鄉人根植於此卻又思鄉念祖,遂集資修建“五省六會十大廟宇”,作為同鄉族人集會活動的場所。

這個成都最東邊的古鎮,以孝善為道,當年湖廣填四川的故事集中地

十座雕欄飛簷、富麗堂皇的會館廟宇集中在土鎮的街道上,形成一爿尊貴典雅的古建築群。文革期間,除了禹王宮和南華宮保存得尚為完好以外,其餘八座均毀於文革。

現今的禹王宮與南華宮,依然保持著昔日的尊嚴與大氣,斑駁的牆門寬厚沉重,佇立在古鎮的小街內,藍色牌匾下的金字依然威嚴,顯示出異鄉移民曾有的熱鬧與輝煌。

土橋鎮之所以名為“土橋”,源於一座名副其實的土塑之橋。據鎮上的老人回憶,在現今的鎮醫院背後,曾有一座連通溝河的獨木橋,鎮民覆土於木,幹後即為寬闊的土橋。漲水之後,土塊褪去,現出獨木橋的原型,鎮民再度以土塑橋,時間一長,土橋因此得名。

這個成都最東邊的古鎮,以孝善為道,當年湖廣填四川的故事集中地

禹王宮

就是這麼樸素的一道橋,連通了溝河兩邊的鎮民。就是這麼樸素的一個名字,詮釋了土橋人的實在。土橋人來自天南地北,不同的語言與風俗,各異的文化與飲食,構築了一個包容性極強、同族團結互助的小鎮。

在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澱之下,土橋鎮匯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孝善。在現存的禹王宮內,還存留有24孝掛畫,可見昔日移民對故土高堂的不捨與懷戀。

現今,土橋修建了永興、朝陽社區的孝善院落,院落內設有大幅以孝善精神為主題的壁畫,傳承了移民文化中最為切膚的孝文化,承載著土橋古鎮歷久彌新的精神內涵。

這個成都最東邊的古鎮,以孝善為道,當年湖廣填四川的故事集中地

作為金堂縣的“最後一環”,土橋鎮的小鎮風味保存得最為濃郁。從鎮中小巷散步到周邊,青山綠水,風景宜人,西邊闊達的藍莓種植工業園“藍莓之戀”現代感十足,碰上最佳賞味季可以去採摘藍莓;若是走著走著就來到了平頂山,破敗的善因寺就掩映其中,憑弔一番古意,也是很好的。

這個成都最東邊的古鎮,以孝善為道,當年湖廣填四川的故事集中地

看點1:南華宮

南華宮又稱廣東館,是移居四川的南方華人在土橋集資修建的會館,始建於乾隆年間,幾經修繕,文革時得以倖存,現為土橋鎮鎮政府辦公場所。土橋鎮政府保留了南華宮的正門牌坊與大體建築結構,在宮門前修建了仿古的商業區。商業區現未完全對外開放。

這個成都最東邊的古鎮,以孝善為道,當年湖廣填四川的故事集中地

牌坊上的黑匾燙金大字威嚴華麗,彩色雕龍裝飾秀麗,增添了幾分南華宮門的雅緻。宮門很寬,正中的一大二小三道拱門靈活了南華宮的建築結構,讓對稱式宮門不至於因集中而倍顯狹窄。拱門旁的壁下立著一塊由成都市人民政府立的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認證石碑。

從後門進入南華宮的大殿,昔日的大殿已經祭祀著道家先祖莊子,同時也安放其他儒釋道神位,以教育、集結族群為目的,一度成為移民土橋的廣東客家人追憶故土、積聚力量的精神場館。

這個成都最東邊的古鎮,以孝善為道,當年湖廣填四川的故事集中地

如今大殿不復存在,兩旁迴廊戲臺依舊連通著宮門,向人們展示著完整的石條外殼。木構柱廊和勾欄經過時間的洗禮,依舊保持著堅挺的身姿,落漆的精緻雕飾生動如昨,彷彿戲班的熱鬧還未散盡,看客們沉迷於戲中的生離死別,感嘆著戲外的悲歡離合。

看點2:禹王宮

禹王宮又名湖廣館,與南華宮同期,始建於乾隆年間,是紀念大禹的會館,也是除南華宮之外的土橋現存會館。在鎮內所有古建築中,禹王宮保存得最為完善。

走進禹王宮,兩株百年老樹佇立中庭,在樹蔭和環廊的遮蔽下,禹王宮內清幽安靜,香火繚繞。竹桌木椅安放在入內的戲臺下,有老人在桌前安靜地打著長牌,以圓石下注,古風盎然。

這個成都最東邊的古鎮,以孝善為道,當年湖廣填四川的故事集中地

禹王宮正殿外的圍欄左右各木刻著一篇賦,右邊為孫成君所作的《禹王宮賦》,歌頌了大禹治水的功績,也客觀評價了大禹一生的成就,同時說明了“湖廣會館”的建館目的——“以期孝善廣播,民風淳樸”。

左邊為金堂縣作協主席李正熟所作的《湖廣會館賦》,記載了湖廣先民移居四川的艱辛與困難,以及他們在土橋艱難勞作,以期“族大庭光”的一些先民遺事。

進入大殿的階梯中央,曾經放置著一塊直徑為1.5m的九龍磐石,後磐石在文革期間不知所蹤。正殿內的禹王塑像莊嚴肅穆,接受著華夏子孫的供奉,殿內懸掛著多幅字畫牌匾,增添了殿內的詩書氣質。

這個成都最東邊的古鎮,以孝善為道,當年湖廣填四川的故事集中地

大殿左右兩側分別為鼓樓和鐘樓,晨鐘暮鼓,古人以敲鐘鳴鼓來進行各種集會活動。鐘鼓樓中層為觀戲臺,觀戲臺連通大門後的戲臺,走廊中間掛著一些與孝道有關的字畫。

禹王宮的四個角落各設有水池與排水孔,防火防水,設計非常合理。作為古鎮內功能保存得最為良好的古建築,禹王宮現今依然有各種廟會。當鐘樓的鐘聲敲響,老人們便帶著家中的小孩來到禹王宮,上香,祭祀,追思,念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