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漫談(4)太極拳能不能打?吳公儀陳剋夫比武始末及影響

四、太極拳家吳公儀和白鶴拳家陳剋夫擂臺比武始末及其影響

前文提到,太極拳是在理論層面上對以往一般武術的“超越和顛覆”,但需要指出的是,在現實中,太極拳並不能真的把其它武術顛覆掉。因為,理論歸理論,實踐歸實踐,以曲破直、引進落空、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的理念雖然好,但能不能恰到好處地加以應用還是個問題,而且其它各門各派的武術也各有過人之處,同時也不同程度地包含有“以柔克剛”的因素。那麼,太極拳如果和其他門派的武術對戰,結果如何呢?

下面我們說一段武林掌故――

1954年1月17日,旅居香港的太極拳家吳公儀在澳門迎戰白鶴拳家陳剋夫。這是20世紀一百年間唯一的一次太極拳與其它武術之間的真正的比試。此事曾轟動一時,影響至今,有很大的社會影響。

【資料鏈接】

吳公儀陳剋夫比武視頻:

https://www.ixigua.com/i6815125095778877955/

吳公儀,當時53歲,香港鑑泉拳社社長(可以理解為就是吳式太極拳掌門)。自幼隨父吳鑑泉習家傳拳法,並得楊式太極大師楊少侯指導。他年輕時曾供職於黃埔軍校和湖南國術館。

而陳剋夫當時35歲,與吳公儀之子吳大睽年齡相當,屬少壯派,在體力上佔明顯優勢。且白鶴拳屬南拳中以兇猛與靈活並稱的優秀拳種。其拳法要求“進如猛虎出林,退如老貓伺鼠”,技法上“見力生力,見力化力,見力得力,見力棄力”。其拳法獨特,攻守兼備,在中國南方和港澳地區久負盛名。而且,陳剋夫還學習過西洋拳法。

1953年秋,有記者就太極拳的各種問題採訪新成立不久的香港鑑泉拳社。吳公儀在回答問題時,針對人們對太極拳能以弱勝強等提法表示懷疑的態度,表示:“本人深知太極拳之妙用,本社不論何時何地,都可與中西拳師研究。”自古就有“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說法,所以吳公儀的談話一經報紙登出,立即如巨石擊水,反響甚大。其中尤以時任澳門健身院院長的白鶴拳家陳剋夫反應最烈,先是隔江與吳公儀“口角”,繼而提出要與吳“研究”。

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讓兩人慾退無路,欲罷不能,於是雙方簽了‘生死狀’,約定了比武,由澳門知名人士何賢(何厚鏵的父親)組織。比武一開始定在香港舉行,但香港的法律是不允許私自比武的,於是又決定地點設在澳門。澳門雖說沒有明文規定不允許比武,但也得經澳門總督批准。當時的澳門總督叫史伯泰,對這次比武一開始也是持反對態度的,因為他怕出人命。

比武組織者何賢便各方做工作,力促這次比武的進行,他找到澳督說:“我們辦慈善行不行?比武門票收入全部捐出用於慈善,我自己先拿出3萬塊表示一下。”澳督說:“辦善事可以,但打死人不行”。何賢心想:雙方都是武林高手,打急了難免用上個“必殺技”之類的要命的招式,我可保證不了不死人。何賢就找到了陳剋夫商量怎麼辦,陳剋夫說:“我保證不打死他,可他要打死了我怎麼辦?這麼著吧,我要是打不過他,就直接跳下擂臺逃跑,他總不能再追著打吧,我不就死不了了嘛。”何賢大喜,趕緊跑到澳督那裡說了陳剋夫的想法,澳督遂同意舉辦比武。在多方斡旋下,最後確定以替澳門鏡湖醫院及同善堂籌款的名義舉行“慈善比武大會”。

消息一經傳出,立即引起港澳民眾的極大興趣,都以一睹太極真戰為快事,竟至掀起購票熱潮,門票收入達二十餘萬元,在當時那可是一筆鉅款,全部用於慈善。

比武地點定在澳門新花園。比賽那天,在游泳池上搭起一座擂臺,觀眾達兩萬餘人。觀戰者除商界名流,還有著名演藝人員如方豔芬、鄧碧雲、馬師曾、紅線女等。下午2時許,澳門總督史伯泰夫婦到場。大會由港督夫人主持剪綵。總裁判為何賢,評判員6人:梁昌、梁國榮、彥光、劉法孟(鷹爪拳)、李劍琴(西洋拳擊)、董英傑(楊式太極拳),都是當時在廣東、香港、澳門武術界赫赫有名的名家。彥光擔任場上當值裁判。

鑑於這種比賽無先例可資參照,賽前先擬訂了規則,如不得抱摔、不得起高腿等。實戰原定6個回合,每個回合5分鐘。結果開戰僅2分多鐘,吳先嘴角掛紅,繼而陳鼻中拳,血流不止,只好暫停。待再次開戰不久,吳擊陳前臂,致陳負疼而起高腿,吳即還以顏色。裁判彥光怕二人動真火,旋即叫停。總裁判何賢即召集評判員作緊急會議,議定由六名裁判作不記名之投票。開票後,有四張是應停賽,一張是應暫停賽,一張是吳勝。於是,總裁判何賢宣佈,判雙方“不勝不敗不和”。吳陳握手退場。


太極拳漫談(4)太極拳能不能打?吳公儀陳剋夫比武始末及影響

圖片:吳公儀打中陳剋夫鼻子

從吳公儀陳剋夫比武的原因、過程和結果,我們可以看出這麼幾點事實:

一、人們對太極拳的“景仰、好奇、疑惑、不相信”的複雜情感由來已久。

二、53歲的吳公儀能與35歲的陳剋夫打成平手甚至略佔上風,足以說明太極拳並不只是紙上談兵。經過努力練習、實踐,太極拳以弱勝強的理念是可行的。

三、理想與現實又確實是有距離的。吳公儀作為吳式太極拳一代領軍人物,實戰也不過如此,與街頭打架差不了多少,也是一陣亂拳,沒能打出我們想象中的那種從容和瀟灑來,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拳諺“太極十年不打人”並非胡說。

總之,我們既不能說太極拳是故弄玄虛,也不能把太極拳吹得太神乎其神了,正如當前的一句流行語,“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吳陳比武以“不勝不敗不和”收場,皆大歡喜。但這短短几分鐘的實戰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卻是人們始料未及的。它不單為吳家太極根植港澳廣傳東南亞及美加奠定基礎,更使人稱奇的是這次實戰引發了港澳等地區幾十年的武術熱,並催生了一代武俠小說大師梁羽生、金庸。兩人當年分別在《大公報》和《新晚報》任職,比武前後,香港民眾對比武之事談論不休,《新晚報》負責人羅孚決定在報上搞武俠小說連載。渠羽生醞釀構思了一天多,第三天《龍虎鬥京華》便見報。查良鏞也一時興起,以“全庸”為筆名,將小時候聽來的歷史傳說,鋪排成繁花茂葉,寫成洋洋灑灑的《書劍恩仇錄》。兩人開了新武俠小說的先河。現在大家能看到梁羽生、金庸武俠小說及據之改編的武打影視,全仗那幾分鐘的擂臺賽實戰給他們的靈感。從這點講,吳陳之戰的社會影響己遠遠超出事件的本身。

一代太極宗師吳公儀在擂臺比武中,捍衛了太極拳的尊嚴,但太極拳“以曲化直,引進落空,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的理想狀態並沒有很好地被展現出來。

那麼太極拳技擊的理想狀態到底是個什麼樣子?難道只能憑空猜想,而不能親眼實見嗎?

影視“特技”為我們提供了一窺太極拳技擊理想狀態的可能。例如李連杰主演電影《太極張三丰》中“張三丰用太極拳戰勝董天寶”、吳京主演電視劇《太極宗師》中“楊昱乾用太極拳打敗端王爺”的打鬥場面,雖然加入了很多“特技”的成分,但“看上去還算真實”。這是理想狀態的太極拳,只能在影視作品中才能表現得這麼酣暢淋漓。

●【資料鏈接】:

電影《太極張三丰》“張三丰用太極拳戰勝董天寶”片段:

https://www.ixigua.com/i6816551652137370123/

電視劇《太極宗師》中“楊昱乾用太極拳打敗端王爺”片段:

https://www.ixigua.com/i6816277976347312643/

(待續)

( 本文系會心齋根據史料編寫,歡迎批評、指正、轉發、關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