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終於“土崩瓦解”了,主力機構全部撤場,A股沒救了?

A股市場投資難、監管難,根本原因只有兩個:

一是上市公司質量;二是投資者質量。

從表面上看,所謂短牛、快牛、瘋牛,慢熊、長熊、死熊;炒小、炒新、炒差,新股不敗;炒殼、賭殼、借殼、買殼、垃圾股死不退市;短線暴炒、快進快出、高頻率換手、十炒九虧;信息造假、市場操縱、內幕交易等屢打不絕;因為上市難,所以退市更難;“散戶市”與“政策市”的惡性循環,相互綁架監管層,共同阻擾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改革進程等。

這一切亂象的背後,根源只有兩個:一是缺乏保質足量的上市資源;二是缺乏足夠強大的機構投資者群體。

我國A股上市資源單一而短缺

上市公司的質與量,是一國股市的基石與生命線。

目前,我國A股市場IPO審核仍執行傳統“工業版標準”,它僅適應大型成熟企業上市需要,而無法滿足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經濟企業上市的需要,這將無法適應新時代、新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此外,我國企業創新動力不足,創新類上市資源短缺,而且我國A股市場暫時尚不肯接納境外優秀企業來華上市,因此,A股上市資源無法保質足量。

A股投資者結構“散戶化”

目前,我國A股市場散戶交易額佔比接近90%,這是一個典型的“散戶市”。

“散戶市”的主要特點是短炒、短線投機,他們更偏好於追漲殺跌、追逐短線收益率,散戶沒有價值投資理念,也沒有長線投資習慣,他們總是頻繁換手,不斷買進賣出,這會導致反向操作、出錯概率大增,這也是大多數散戶“炒股”虧損的主要原因。

相反,機構市在機構之間展開博弈,機構具有資金優勢、專家優勢、信息優勢,機構具有較強的估值定價話語權,而且它們大多崇尚價值投資和長線投資,因此,強大的機構投資者群體是市場運行的穩定器或壓艙石。

“散戶市”必然導致“政策市”,而散戶市與政策市的“惡循環”,極大地阻止了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改革進程,也讓A股市場亂象叢生,似乎永遠無法成熟長大。

這個世界充滿了謊言和欺騙,真理應該只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大多數人窮其一生可能也不知道世界究竟是怎麼的。很多關於股票的書籍、文章和各種信息中,一樣充滿了虛假的欺騙信息,形形色色的人依靠著欺騙和被欺騙來形成一個食物鏈。當然,確實有一些品德高尚的人,無私地將自己的經驗告訴了眾人,但是我們會很悲哀地發現,如果我們沒到一定的層次,這些真正有用的經驗,我們雖然也許看見過了許多遍,但每一次我們都會像扔垃圾一樣地把它扔到一邊,等有一天通過不斷的努力和挫折後,我們才發現自己走了一條曲折的路。是的,我們走了好久,結果才發現回到了起點。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應該是人生遊戲中設計好的規則,股市和人生一樣,一直在不斷地轉圈,從起點回到起點,生生不息。

股市,以及類似的遊戲,是一個很好的鍛鍊人的地方。在這裡,你可以看到自己的真實映像,它就是一面鏡子,可以照出你自己,它會讓你的人生更加成熟。如果你對股市有了瞭解後,你在生活中遇到問題後,可以用股市來對應這些問題,你會發現原理居然是一樣的,其實所有的事物都一樣的,無論怎麼變化,它們是同一個規則。

我不清楚其他人怎麼看中國的股市,我個人看來,中國股市的遊戲規則,說起來是照顧普通投資者,實際上是照顧大主力,也就是將社會閒散資金重新收集回來的工具,所以大部分普通投資者還是隻當作來這裡玩玩,不要太當真的好,尤其是把身家都投入進去的,那是比較麻煩的事情。

當然,有一種人即使不把身家投入到股市上,有其他機會,他也會投入到另外一個地方,這和人有關,只是股市給了個機會而已。要想在中國股市獲得成功,需要投入很多的努力進去,如果指望隨隨便便就從股市取點錢,實際上是懶惰的一種表現。如果將這個精力投入到另外一個行業,也許會做到行業的頂端,但不排除有人喜歡股市這種單打獨鬥的方式,不喜歡與人交往的生活,那把精力投入股市也沒問題,股市畢竟也是一種行業。

我進入股市的目的與很多人不一樣,雖然賺錢也是我的一個目的,但我更想知道的是股市運行的基本規則,就如同計算機是通過0和1兩個邏輯概念組合而來,我想知道股市是否由類似的0和1組合而來。你要是問我現在是否知道了,那我只能說,即使是現在,我也不完全知道股市到底是啥樣子。我只是人類遊戲中的一個角色而已,在遊戲中的角色怎麼能夠知道設計遊戲的造物主是如何考慮這些遊戲規則的。

中國股市終於“土崩瓦解”了,主力機構全部撤場,A股沒救了?

中國股市為何股災頻發?

股災其實國內外都有,美國股市在健全之前,也發生過各種類型的股災。從當年荷蘭的鬱金香事件開始,這種人為的災難從來沒有停止過,不過是換了個說法換了個形式罷了。

從發展歷程看,A股只有不到30年的發展歷程,而國外股票市場至少都有上百年的歷史,也都經歷過股災。

A股30年的發展歷程則更像是歐美國家的股票市場縮影,因此,看起來股災發生的頻率要高一些。

從制度方面看,目前A股的制度建設遠遠落後於股票市場發展,部分機構和個人利益制度漏洞,牟取鉅額暴利,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市場的大起大落。

從投資者角度看,A股以個人投資者居多,而具備專業投資能力的投資者相對較少,即不成熟的投資者居多,而這些投資者又極容易受市場短期波動或未經驗證的消息影響,追漲殺跌,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助推了市場的大幅波動。

從投資機構行為看,有時候機構投資者基於某種目的,需要進行調倉或其他行為,短期內大幅買入或賣出,也會引起市場大幅波動。

一定要記住:吃一塹,長一智,傷害就是明白,失敗就是懂得。我們會從失利中慢慢走出,重拾信心,不開心、後悔、抱怨和慌亂對你的投資毫無幫助。股市很重要,但一定不是生活的全部,除了股市,我們還有詩和遠方,這才是我們該擁有的生活,繼續我們的努力與追求。

中國股市終於“土崩瓦解”了,主力機構全部撤場,A股沒救了?

散戶虧錢的根本原因

“一賺二平七虧”這是股市的鐵律。即便是美國納斯達克市場持續了長達16年的大牛市,也沒有破壞這個鐵律。

散戶炒股為什麼總是虧錢,我想先給大家分享一張圖:

中國股市終於“土崩瓦解”了,主力機構全部撤場,A股沒救了?

在圖中,股民表現出來的20個狀態裡面,值得我們玩味。

近年來,在波段性低點建倉、在波段性高點賣出的波段式操作已成為市場流行的盈利手段。波段性操作有別於以前的做莊控盤操作。首先,在選擇投資品種上,波段操作主要挑選流動性好的大中盤股參與,機構選擇這類品種,並不謀求控盤,這明顯有別於做莊模式下普遍以小盤股為主的選股思路。

有人說炒股勝敗與否,關鍵在於自己的心態。這其實是一種謬論,是失敗者的一種託詞。他的潛臺詞就是“其實我炒股的水平是很高的,只是心態不穩定”,推卸責任是人性使然,所以,政體建構中人們強調監督和制衡機制,企業管理中需要有外部的第三方審計和內部的制監管。

對於交易人而言,決策、執行、監督都是一個人的事情,你對失敗責任的推卸,沒有人會跳出來警告你告訴你這樣做不對,因此,相對企業而言個人交易具有先天的劣勢。筆者不否認心態的重要性,但如果把炒股的成敗與否歸結於心態,未免有些牽強。炒股最重要的,還是尊受規則。筆者一直這樣說,任何遊戲都必須有規則,任何玩遊戲的人要想成功通過,必須遵守規則。股市其實說白了就是一場零和遊戲,短期的失衡,是為了長期的平衡。

勝者眼盯規則:在他們看來,有三個至關重要的事情,第一是買入問題,第二是賣出問題,第三糾正錯誤問題。只要自己的操作仍然有錢賺,他們不會隨便更改自己的操作原則。看到別人的股票漲停不眼紅,看到別人翻番不眼紅,看到別人有內募消息也不眼紅,嚴守自己的操作原則。只有等到自己的操作跟不上節奏時,才會找出自己的錯誤,及時更改。這就好比尊受一年四季的自然規則,春種秋收,而如果當地不適合種稻米了,才應該選擇大米、玉米還是高粱了。

抄底原理是籌碼歸零

首先,市場的總籌碼是不變(要是不好理解可以簡單說是市值),那變動主要就是價格,價格高則籌碼價值總量就變大,這時候拉昇就需要更多錢,但市場錢維持不了籌碼那股價就容易跌;而抄底就簡單,抄底價格低,那籌碼總價值就低;而且股價越跌需要的資金就慢慢變得越少,從股價走勢來說就是下跌動能開始減弱,比較下跌角度開始變緩了;一旦大環境轉好,市場的錢多起來點就很容易漲。這裡我們得出一個很簡單結果就成交量縮量尤其是地量抄底的概率就大。

其次,市場人氣旺有賺錢效應,看多的情緒就會上來,這時候就會跟多的資金跟進;在前面抄底的人賺錢了,就會拿著或者有更多資金繼續是抄底。按資金來分,現在市場主導主要是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遊資、國家隊等;散戶總體資金量其實是做大,但就是沒有合力,而且情緒化大嚴重,在底部經常會恐慌;所以,經常在底部籌碼更是從散戶轉到機構的過程。

明白了這兩個基礎,從籌碼交換角度來理解市場多空資金博弈;牛市就是資金多,人氣旺,大家普遍賺錢這樣吸引更多資金進來,從而在刺激股價上漲;那熊市就反過來是資金本來就不多,無法維持高股價這是就會跌,等籌碼出來之後,需求的資金少就會開始上漲。

真正抄底的信號集中在以下四點。

中國股市終於“土崩瓦解”了,主力機構全部撤場,A股沒救了?

第一:看量,市場經過一月以上的下跌後,成交量開始萎縮,並在歷史地量水平運行,代表空方力量慢慢衰減,達到了多空平衡。

第二,看均線,均線10日線和20日線開始慢慢收復,股價站在均線之上,有兩個以上不斷抬高的低點,且時間週期不少於一月。

第三:看基本面,比如新股發行節奏減緩,市場公開資金投放增加,貨幣實行寬鬆等政策,經濟指標等轉好,企業盈利增加,經濟復甦明顯等。

第四:看估值,今年以來都在講價值投資,講業績,講估值。大盤股、大藍籌等低估值受到基金等青睞,走勢較好,小盤股,績差股受到了資金的拋棄。因此,價值判斷較為重要,比如剔除大盤股以外,兩市平均市盈率水平降低到20-25倍,平均股價跌到歷史階段性低點一帶,能夠吸引新的長線買家進場。

中國股市終於“土崩瓦解”了,主力機構全部撤場,A股沒救了?

以上四點的出現是比較安全的信號,出現信號特徵可以適當佈局, “抄底”能否成功,還在於時機的選擇。以下是三種極易導致抄底失敗的情況,應該引起重視和注意。

第一,市場在經歷了一個階段的升勢後突然從高位出現暴跌。這通常是市場趨勢將要發生逆轉的徵兆,很多人會在此時萌生進場抄底的衝動。

第二,市場已連續經歷多日下跌並且跌幅也比較可觀。很多人都認為跌的差不多了,不會再跌了,實際上底部絕不會取決於個人的主觀意願,因此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抄底通常會抄在了“半山腰”。

第三,在市場下跌途中突發重大實質性利好消息,僅僅依據自身或某些專家的判斷盲目進場抄底。經驗表明,市場向上或向下很難由一個消息決定,而是取決於多空雙方相互博弈的結果,所以在下跌途中因利好進場抄底,結果大都凶多吉少。

儲備優秀上市資源,我們還差了些什麼?

培育優秀後備上市資源,為資本市場儲備優秀上市資源,這是最近一段時期備受關注的熱門話題。與此同時,對於優秀資源的引導,也逐漸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視,而與我們鄰近的港股市場,近期也有系列動作,擬為優秀上市資源的引入,而作出更大的改變及讓步。

實際上,這些年來,在國內資本市場中,即使是上交所與深交所之間,也長期上演著上市資源的爭奪之戰。受此影響,在滬深交易市場爭奪IPO資源異常激烈的背景下,實際上也不斷提升各自市場的核心競爭力,強化自身的競爭意識。

站在全球資本市場的角度來分析,這種市場資源,尤其是優秀上市資源的爭奪,就顯得更為激烈。其中,對於長期採取“同股同權”模式的港交所,也在大量流失優秀上市資源的背景下,不得不對相關規則進行了修改,且逐漸引入“同股不同權”的形式,以打破長期延續的一元制模式。至於更為成熟的美股市場,則更受益於國內資本市場以及港股市場的一元制模式,而憑藉其較為靈活的市場交易制度,卻吸引到不少的優秀上市資源。近年來,如阿里巴巴、京東等中概股企業,也因交易規則的約束以及制度的侷限,而不得不遠赴海外上市,讓海外投資者享受著企業高速發展過程中的成果。至於國內投資者,則仍很難參與到這些優秀企業的股票投資,進而獲得企業高速發展下的發展成果。

時下,高速IPO的發行模式已經延續多時,但在高速IPO的發行模式下,不管是IPO發行數量還是IPO發行節奏等,都較以往有著較大程度上的變化。然而,從最近一段時期的情況來看,卻發生了些許的變化,如IPO審核趨嚴、IPO否決率的提升,再到發審委把關愈發趨嚴等,而這系列現象,也足以體現出當前的審核模式,則是從重量到重質的轉變,而企業質量的高低,也將會最終影響到市場整體的質量水平。

中國股市終於“土崩瓦解”了,主力機構全部撤場,A股沒救了?

不可否認的是,對於國內資本市場逐漸注重質量的把關,無疑也是對以往過於注重數量與速度發行的一種反思。換一種角度思考,這也是為儲備優秀上市資源做好充分的準備,而未來國內資本市場加快引導優秀上市資源的迴歸與上市,或許也將會成為一種趨勢。

那麼,對於儲備優秀上市資源,我們還差了些什麼呢?

首先,市場制度的約束,對於採取同股不同權模式的上市公司來說,無疑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關卡。但,針對這一問題,港交所已有作出相關的嘗試,至於港交所的舉動最終會否影響到國內資本市場,仍需要看港交所引導落實後的最終結果,而這也是一種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對於國內資本市場而言,也會在制度創新上更具謹慎性。

再者,則是需要優化企業排隊審核流程,並對真正意義上的優秀資源進行靈活的審核安排。

近年來,國內資本市場比較流行“扶貧”的工作,而對於股市扶貧,其很大的一個看點,則是在於對部分貧困地區尤其是特別偏遠的貧困地區給予相應的優惠條件,但其核心還是採取“即報即審、審過即發”的形式,其本質並未降低審核標準,僅僅屬於審核程序的簡化。同理,對於優秀上市資源尤其是特別優秀的上市資源,則可以採取相應的方式,在不降低審核標準前提下,簡化審核流程,提升優秀上市資源的上市效率。但,對於這一舉動,其核心還是在於對優秀企業的衡量與判斷,而其評估標準如何,仍是一個重點問題。

此外,最為關鍵的問題,則是國內資本市場的土壤培養問題。

儲備優秀上市資源,其核心並非讓優秀企業回到國內資本市場開啟轟轟烈烈的圈錢活動,也並非讓優秀企業的估值瞬間飆升,並實現千億乃至萬億級別的市值規模,從而上演新一輪的造富效應。

事實上,對於優秀上市資源的儲備,並引導優秀企業的加快上市,其核心還是在於讓優秀資源得以在國內資本市場中起到積極引導的作用,並把海外成熟經驗引導至國內資本市場,利於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與此同時,通過優秀企業的積極引導,可以點燃國內上市公司的奮鬥熱情,並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完成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一步步的發展與壯大。至於投資者,則通過長期投資這些上市公司股票,而獲得了企業高速發展的成果,這無疑也是多方共贏的局面。

然而,遺憾的是,在國內資本市場中,融資圈錢現象不少,但敢於回報股東,敢於長期現金分紅的上市公司卻為數不多,即使優秀企業得以迴歸上市,也似乎很難從本質上改變當下的市場現狀,甚至可能產生出“劣幣驅逐良幣”的風險問題。歸根到底,還是市場發展土壤的問題,而土壤不成熟、不完善,終究還是很難起到本質上的影響作用。

由此可見,逐漸改善市場原本的功能定位,逐漸扭轉上市公司重融資、輕回報的狀況,並通過完善市場法律法規來為市場的健康持續發展創造出良好的法律根基,這也是逐漸完善市場發展土壤的重要前提之一。時下,對於中國資本市場而言,從高速度到高質量的轉變,從資本市場大國向資本市場強國的靠攏,也逐漸成為一個市場共識,這對於中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對優秀上市資源的儲備、為企業規範運作等,還是具有積極性的影響意義,這也是一個具有長期性的戰略目標任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