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書,帶你走近—— “人民音樂家”冼星海

一封家書,帶你走近

“人民音樂家”

冼星海


一封家書,帶你走近—— “人民音樂家”冼星海


冼星海是我國著名音樂家,創作了《黃河大合唱》等經典名篇。1940年,受中共中央委託,冼星海前往莫斯科參加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的後期製作與配樂工作。


在蘇聯衛國戰爭中,冼星海和蘇聯人民一道過著極度困苦的生活。為了安撫相隔萬里之遠的妻子,冼星海卻謊稱在蘇聯身體比前健壯碩大,精神健全,食慾增加。


本期由福建博物院與《文化生活報》共同舉辦的“院長說文物”為大家介紹的,就是冼星海在蘇聯時期,化名“黃訓”寫給自己妻子錢韻玲的信。信中提到的“妮娜”,是他當時年僅兩歲的女兒冼妮娜。


一封家書,帶你走近—— “人民音樂家”冼星海


第1章

-THE FIRST-


兩地遙隔 能不依依——冼星海寫給妻子的信

一封家書,帶你走近—— “人民音樂家”冼星海

洗星海和妻子錢韻玲


玲:


匆匆別後不覺已屆兩度寒暑,兩地遙隔,能不依依?時為秋涼,尤望加衣珍重。別後想必學業進步,身體健康。我在這裡身體比前健壯碩大,精神健全,食慾增加,工作更比以前進步,見識亦較以前廣泛,身心非常愉快。


妮娜在你殷勤愛護之下,必定很幸福地過她的生活,亦必比以前更天真活潑了。她這一幅小面孔,我時常都懷念著她,今年她是兩歲了,長大一些還是送她到幼稚園,免得你分心,有礙工作和學習。


我們今後更要進一步的鍛鍊自己,尤其是處事、待人、接物的各方面。我總有這樣的感想,我們一天比一天進步,但我們在現在的環境,應該更努力去學習和工作。比學習和工作更重要的就是鍛鍊自己的不屈不撓的精神,苦幹和謙虛的精神,我相信你比我做得更好,我時常提及無非就是勉勵我們加緊日常生活。


的確地我在將近兩年的時間,我得到許多寶貴的教訓和經驗,我想在不久,我們可以見面團聚彼此交換一些過去經驗和意見,又是何等愉快的事呢。現在你更要安心工作,我回來時必定帶給你許多安慰和愉快。


媽媽生活不知道怎樣?!我懷念著她如同懷念著你們一樣,我深怕老人家生活又成問題!你是否仍然每個月給她寫信?你可記得這一件事,不然老人家在上海是孤苦無靠的怎樣度過這樣的生活呢?或許你明白我為什麼許久沒有給你寫信的原故,現在因有機會可以帶信,順便寫幾行,聊解你和妮娜的遠念。願努力、珍重!


代候好友們的安好 不另


黃訓(冼星海的曾用名)

一九四一年九月十八日



第2章

-THE SECOND-


為抗戰發出怒吼 為大眾譜出呼聲

一封家書,帶你走近—— “人民音樂家”冼星海


一封家書,帶你走近—— “人民音樂家”冼星海


一封家書,帶你走近—— “人民音樂家”冼星海

冼星海家書(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冼星海祖籍廣東番禺,1905年生於澳門。他在缺衣少食、頻頻失學中與母親相依為命,度過少年時代。酷愛音樂的少年冼星海,刻苦鑽研音樂,演奏小提琴和單簧管,享有“南國簫手”的美譽。他先後在廣州嶺南大學、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上海“國立音樂院”半工半讀。


1929年夏,冼星海因參加學潮而被迫退學,於當年冬天啟程前往巴黎求學。在巴黎的最初幾年,他做餐館跑堂、理髮店雜役、看守電話的傭人……繁重瑣屑的工作裡,他抽出僅有時間學琴、讀譜、練習作曲。巴黎寒冷的冬夜,青年冼星海在門窗破裂的一間七樓斗室裡,點燈寫作,借風述懷,寫下三重奏《風》。此曲經電臺播出引發關注,冼星海因而結識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斯,隨後考入巴黎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成為杜卡斯的學生。


冼星海喜歡看法國國慶遊行,法國國歌聲中民眾愛護祖國的熱情,猛烈地敲擊他的心靈。想到多難的祖國,他於悲痛中起了挽救祖國危亡的思念。


1935年冼星海回到了上海,剛開始以教別人拉小提琴和為一些電影創作音樂為生,後來他加入了上海演劇第二大隊,並跟隨這個大隊到全中國的各個地方去宣傳抗日思想。這位年輕的音樂家從工人、農民和學生的喜怒、呼喊和抗爭中吸收力量,用於音樂創作。這些作品不僅民族風格極其明顯,而且傳唱度極廣。


在武漢組織群眾歌詠活動時,冼星海見到延安來的青年,發現他們“非常刻苦、有朝氣、有熱情”,深受感染。正當他在打聽延安情況時,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寄來音樂系全體師生簽名給他的聘書。他決定,帶著新婚妻子一起去延安。


“在延安,他不僅入了黨,藝術創作也達到了嶄新的境界。在全延安沒有一架鋼琴的情況下,他完成了一生中主要作品的大部分創作,而且在魯藝培養出一大批音樂幹部。”冼星海的女兒冼妮娜說。冼妮娜生於延安,後來花很多時間研讀關於父親的史料。


1939年春,延安一個寬大的窯洞里正舉行晚會,詩人光未然一氣呵成地朗誦完新作《黃河吟》。冼星海聽罷,一把將詩稿抓在手裡,激動不已地說要為詩譜寫成“中國第一部新形式的大合唱”。精心的準備後,冼星海6天完成《黃河大合唱》八首歌曲,並指揮魯藝學員反覆排練。


1939年5月11日,在慶祝魯迅藝術學院一週年紀念音樂晚會上,冼星海指揮100餘人的魯藝合唱團,成功地演出了《黃河大合唱》。著名記者斯諾在看過演出後說:“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奇特的、中西合璧的樂隊。”


《黃河大合唱》以其高度完美統一的藝術性和思想性,不僅受到延安軍民廣泛的讚揚和歡迎,並迅速傳播到包括國統區在內的各個戰區,進而蜚聲海外。“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這是周恩來聽聞此曲後發出的讚譽。


在留下傳世名作的同時,冼星海仍然在藝術上不斷探求與拓荒。“我為建立中國的新音樂奮鬥了多年,這種音樂必須真實地表現人民的心靈和具有新的形式、新的和聲。”他在日記中鄭重地寫下自己的追求。


受中共中央委託,冼星海離開延安前往莫斯科,為完成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的後期製作與配樂工作。然而,突然爆發的蘇德戰爭,讓他進退維谷。受困在蒙古和前蘇聯期間,冼星海因長期營養不良和過度勞累,先後染上肺結核、心臟病、肝腫大、腹膜炎等多種疾病。疾病纏身,他卻仍筆耕不輟,完成了《民族解放交響樂》《神聖之戰交響樂》等作品。


1945年5月,他因病重被送往莫斯科治療,但為時太晚,不幸於1945年10月30日去世,年僅40歲。在病榻上,他完成了最後一部作品《中國狂想曲》,卻再也沒來得及見見母親、妻女,沒有看到他期盼的新中國成立。


(本文作者系福建博物院院長)



第3章

-THE THIRD-


讀《冼星海家書》而感——印青

一封家書,帶你走近—— “人民音樂家”冼星海

一封家書,帶你走近—— “人民音樂家”冼星海

印青觀冼星海家書感言手稿


讀冼星海家書,感慨萬分。1940年,冼星海受黨中央委託前往蘇聯完成重要的音樂工作,因蘇聯衛國戰爭爆發而無法回國,在蘇聯過著極度困苦的生活,身體狀況也不斷惡化,一次偶爾機會匆匆託人帶信給國內的妻子,就在這“順便寫幾行”的字裡行間裡,透出他對妻子、女兒、母親的無比思念和牽掛,令人為之動容。尤其是為了免除相隔萬里之遠的妻子的擔心,竟謊稱自已“身體比前健壯碩大,精神健全,食慾增加”,其用心良苦亦令人感動不已。


更令人崇敬的是,信中體現出了冼星海崇高的境界和堅定的信念,他勉勵妻子在艱苦的歲月中“應該更努力去學習和工作,比學習和工作更重要的就是鍛鍊自己的不屈不撓的精神,苦幹和謙虛的精神”,民族精神和氣概躍然紙上。這就是冼星海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能譜寫出一首又一首激越、悲壯、豪邁的歌曲,激勵著千萬中華兒女為拯救民族危亡、振興民族大業而浴血奮鬥的精神力量所在。他對祖國和人民深切的愛、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盡顯在他每一件作品之中,也飽含在他的家書之中。


作為黨的文藝工作後來者,我們要用更好的作品謳歌我們偉大的黨、偉大的祖國和人民,用音樂激勵人們在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中奮發圖強、砥礪前行,以此來傳承冼星海的精神,繼承冼星海的事業。


(作者簡介:印青,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兼創作委員會主任,一級作曲,原總政歌舞團團團長。)


一封家書,帶你走近—— “人民音樂家”冼星海

《文化生活報》版面


—END—


文化生活報社出品

國內統一刊號

/ CN35-0042


新媒體責編 / 汪明權

新媒體主編 / 鄒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