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從唐代開始,為什麼就流於“圓俗”?

總第一八五二期;歡迎關注。

隸書,從唐代開始,為什麼就流於“圓俗”?


隸書,從唐代開始,為什麼就流於“圓俗”?


#7

撇筆多樣,鉤筆多變


撇筆亦為表現隸書造型特徵之重要筆畫,其一般與波捺之筆畫形成對稱之美。左右伸展,左右呼應,既保持端莊正大之平衡,又形成流動飄舞之筆勢。


隸書,從唐代開始,為什麼就流於“圓俗”?

◆在《禮器碑》中,“方”“表”二字之撇畫為直撇,逆鋒入筆向右上,至轉鋒後向左下行筆,斜下鋪毫,至收筆處向上回鋒收筆。撇畫粗細變化自如,筆意率直,剛勁有力。


隸書,從唐代開始,為什麼就流於“圓俗”?

◆“在”“君”二字之撇畫為彎撇,亦為逆鋒入筆向右上,同樣轉鋒後向左下行筆,筆鋒拈轉幅度較大,筆畫呈弧狀,線條彎而不軟,極有彈性,且“君”字撇畫收筆上挑,富於變化。


隸書,從唐代開始,為什麼就流於“圓俗”?

◆“名”“為”二字之撇畫為放鋒長撇,左下行筆或直或曲,行筆至中下部按筆後逐漸提筆出鋒。此撇畫在收筆前重按筆,使撇畫厚重有力,舒展飄逸。


隸書,從唐代開始,為什麼就流於“圓俗”?

◆“大”“石”二字之撇畫為彎折撇,此撇畫落筆後先向下直寫,至轉折處向左下方推出。該撇畫有明顯轉折變化,行筆常作突轉,於圓柔之中顯露剛勁之勢。


在隸變之後,鉤筆在隸書中開始出現,因為篆書中並無鉤畫。縱觀《禮器碑》,其中撇畫有直撇、彎撇、放鋒長撇、彎折撇等,變化多端,形態各異。


而鉤畫亦變化多樣,有放鋒鉤、回鋒鉤等,千姿百態,精彩傳神。


隸書,從唐代開始,為什麼就流於“圓俗”?

隸書,從唐代開始,為什麼就流於“圓俗”?

◆《禮器碑》之左鉤極具個性,“尊”“事”“河”“子”四字為放鋒鉤,但鉤筆大小不一,勢態各異,前兩字之鉤畫短小,而後兩字之鉤畫較長。此鉤畫向左下傾斜,並略帶曲勢,彎部方折成鈍角,收筆處較尖,並且這類鉤畫在此碑中較為常見。


隸書,從唐代開始,為什麼就流於“圓俗”?

◆“季”“汙”之鉤畫為回鋒鉤,此鉤與放鋒鉤之區別在於收筆處回鋒。其書寫時逆鋒向上起筆,折鋒向下鋪毫寫豎後,至鉤處轉腕向左或向左上,圓轉回收,圓潤厚重。


隸書,從唐代開始,為什麼就流於“圓俗”?

◆“叔”字之豎鉤,豎細鉤粗,豎畫彎曲,鉤畫上挑,彎鉤角度較小,極具特色,俏皮可愛。“琦”字之豎鉤,豎畫由外向內,勁健挺拔,鉤畫較為纖細,角度較大,筆畫多變,極富稚趣。


本文所談之《禮器碑》變化若龍,忽藏忽現,以心觀之悟之,自然可得其法、其意、其情、其境。


其筆畫果斷爽利,剛健凝練,瘦硬堅挺,稜角分明,骨氣硬朗,因此筆畫雖細,但 細而不弱,好似鐵畫銀鉤,具有極強之彈性與力度。此碑之用筆方圓兼備,主筆突出,尤其是捺畫,收筆重按,筆畫精巧靈動,富於變化。剛柔相濟,曲直相生,直則得其纖勁,曲中見其情態,清新雅緻,極盡妙趣。


其實,在漢碑中不論是方勁之風格,抑或是華美之風格,其筆畫形態都是多樣的,並非單呈方筆。如一味追求方筆會顯得臃腫而散失靈巧,唐隸即為明證。華人德在《中國書法史·兩漢卷》中言:“至唐隸每況愈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專用方筆,雖寫得肥碩而氣不能厚,偶有圓筆參用,徒增圓俗而已。”(待續;解析專家為劉瑞鵬,系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轉載請務必保留作者信息!)


【《禮器碑》公開課】

“書法入門”首發

01、《禮器碑》二玄社版全本,課程教材

02、《禮器碑》:獨特的方筆技法

03、《禮器碑》:獨特的“靈魂”筆法

04、《禮器碑》:瘦勁如鐵,剛柔並濟

05、《禮器碑》:頓切入筆,楷法萌生

06、《禮器碑》:折法繁多,虛實相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