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收藏:什麼人能玩古玩,什麼人不能玩

“ 非常時期,再多的錢再大的房,你也只能宅家無聊的發呆,而收藏人一家正在快樂地欣賞把玩,你收藏了數字而他卻藏了文化”---禪古茶人


儘管之前認為基本上人們對古玩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但是自從做了這行才發現,還有很多人對古玩存在一個很嚴重的誤解,那就是年代決定價值。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至少也是片面的。

一個商周的銅器不見得比一副民國的畫值錢。引用郭德綱的一個包袱:唐朝的夜壺也是裝尿的並不一定年代久遠就一定有價值。決定古玩價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家首先要有這個認識,不然別碰這行,你最起碼都會非常非常失望,嚴重者會抑鬱。

玩收藏:什麼人能玩古玩,什麼人不能玩

什麼人能玩古玩,什麼人不能玩?

這幾年似乎對於古玩收藏,或者說得更準確一點,古玩投資的熱度在持續升溫,尤其是很多媒體都在搞得鑑定類的節目,更是對這個市場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於把錢投到這個行業。但是作者在這個圈子混跡了一段時間,發現古玩這玩意兒,不是誰都能玩的。

那麼什麼人能玩,什麼人不能玩呢?這個不敢斷言,但是有點心得供大家參考。

玩收藏:什麼人能玩古玩,什麼人不能玩

沒錢的別玩

這是第一,也只最重要的,也是根本的一點。首先說明,我們指的是“玩”。為什麼叫古玩?個人的理解,“古玩”這個詞語是一個動詞。就是“古董之玩”。

如果沒錢的人,是玩不起的。這一點許多收藏大家,比如馬未都,都從正面或者側面說明過。僅以小貓管中窺豹的視野,就已經見過動輒上萬十幾萬甚至幾百萬投入古玩,幾年下來連個“屁響”都沒聽見。打水漂還能看見一圈漣漪,扔地上還能聽見動靜。但很多人真的就是錢進去,啥都沒看見也沒聽見就沒影了。剩下手裡的物件,說起來是“寶貝”,但是實際上充其量就是個擺設。

也許有人會說心態最重要。那麼我們接下來就說說心態。

玩收藏:什麼人能玩古玩,什麼人不能玩

心態不正的別玩

為什麼說,沒錢別玩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心態呢?

據觀察,投身古玩的人歸根到底只有兩種心態,一是玩,是愛好,是真的喜歡。這種心態就和打球、釣魚、打牌一樣,是純粹以興趣為出發點的。

另一種就是賺錢,而且這種心態佔了絕大多數。茫茫多的人是為了賺錢,或者說暴富而入行的。而這兩種心態都要有足夠的財力支撐。

第一種,既然是愛好,那麼更多的樂趣就在於收藏,是一種擁有的樂趣。大家都知道的收藏家馬未都。大家可能聽說過他那個關於400元外匯券的盤子的故事。雖然他沒買到,但是在那個年代,能搞到400元外匯券,其經濟實力或者說經濟能力是可以窺見的。很多人喜歡到舊貨市場或者古玩市場淘寶、撿漏,但是你知道撿到寶的幾率有多小麼?需要多少前期投入才能換來一個撿漏的機會?

第二種,更是如此,如果你抱著暴富的心態投資(姑且稱之為投資)古玩,那麼請你算算你買彩票中獎的幾率。指望撿漏發財的心態就是買彩票博運氣的心態,是一種賭博。真正通過古玩賺到錢的人都是本來就是“有錢人”。你指望憑一個古玩就讓自己幾萬元的身價變成幾百萬,其可能性無限趨近於零。

玩收藏:什麼人能玩古玩,什麼人不能玩

沒有知識儲備別玩

玩古玩,必須具有相當的知識儲備。比如說參與面最廣的瓷器,對於制瓷工藝的發展歷史和工藝技術都要有相當的瞭解,同時要熟知各個歷史時期的時代背景和工藝水平,才能開始試著去玩出點名堂。

有人說實踐中學習。那麼可以告訴你,一種情況,你花了大量的時間(可能是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摸著門道。第二種情況,你花了大量的經歷去實踐,結果發現一開始就走錯了方向,比如淨看錯的東西,髒了眼。

即便在實踐中學習,也請你要明白,在最初的實踐都是交學費。你得不到什麼實質性的東西,唯一得到的也是很寶貴的是經驗和教訓。沒有哪一個專家不是在無數次的打眼和失敗中成長起來的。

玩收藏:什麼人能玩古玩,什麼人不能玩

要想玩古玩,必須要具備的三個條件。

充足的財力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你想做一筆100元的生意,你應該有超過500元資金儲備。不要傾家蕩產的去玩,那樣你只會被玩。就像之前說過,靠古玩賺錢的本人來就是有錢人。有人把古玩當投資,其實和所有投資一樣,你只能用“閒錢”來做。否則那是投機,是撞大運,根本不是投資。

良好且端正的心態

別指望通過這個東西發家致富。你又不是職業盜墓的。就算你是,你能有多少把握收進來的件件都對,件件都值錢?更關鍵的是,即便都對,你有多少把握你的寶貝都能找到下家?再說一遍,真正靠倒騰古玩賺了錢的,大多原本就比較富足。指望靠這個脫貧,被玩的可能性幾乎是無限大。

充足的知識儲備

中國的古玩跨越的歷史長度何止千年。在這數千年中有多少寶貝存世,這些寶貝背後有多少故事?而且每一件寶貝有可能有多少的仿品?肚子裡沒貨怎麼玩?只能被玩,被有道行的人玩,被歷史所玩,被古玩所玩。


玩收藏:什麼人能玩古玩,什麼人不能玩


去偽存真 淨化收藏 藝術源於生活


(圖文源自網絡 版權屬原作者)


(聲明:尊重作者原創。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同時,歡迎廣大藏友投稿分享您的原創好文章。同類微信公眾號轉載本刊發佈文章,請另取標題,以免讀者誤會。如使用本刊標題,必須註明:轉自公眾號:“清江晚吟”。謝謝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