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淨長者:感念劉志琴老師

純淨長者:感念劉志琴老師

劉志琴素描

  多年前的一個清晨,我正行走在北京市東廠衚衕,忽然看見毛老師(劉志琴老師的愛人)騎著一個小三輪車從我身邊經過,劉志琴老師靜靜地坐在專車後面,回頭看見了我,向我揮揮手。畫面特別的溫馨、唯美,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不就這樣嗎?

  2020年4月8日,劉老師駕鶴西去,去天堂尋找毛老師和她的專車了。

  恍惚中,我依然覺得劉老師還活著,在另外一個世界、在我們的心中活著。

  依稀記得,大學畢業前,嚴昌洪老師告訴我們,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劉志琴先生要招收研究生,歡迎我們報考。一直盼著大學畢業去中學當老師養家餬口的我,聽到這個消息,心血來潮,準備報考研究生。嚴老師幫我寫了推薦信給劉老師,劉老師亦鼓勵我好好複習。不久,近代史所的虞和平老師到我們學校開會,要見我。原來,他受劉老師之託要當面考察我。劉老師招收學生的一絲不苟可見一斑。轉年春天,考試結果出來了,我的總分過線了,遺憾的是俄語差兩分,未能錄取。兩年後,我準備再次報考研究生。當我聯繫劉老師的時候,她不招研究生了,仍熱心地推薦我報考李長莉老師的研究生。當我如願到近代史所讀研究生時,我才知道,那是劉老師退休前最後一次招收研究生。此後的日子,她時常對我言傳身教,我亦長侍左右,心中的內疚之情才稍減。報考劉老師的研究生,冥冥之中促成我走上學術之路,大概學緣天定吧。

純淨長者:感念劉志琴老師

  1998年,初到北京的我,第一次見到劉志琴老師。

  2019年12月3日,近代史所即將搬離東廠衚衕前夕,研究室同仁約劉老師在老滸記聚餐告別。她很開心地來了,精神狀況也不錯,我們相談甚歡。沒想到這是我與劉老師吃的最後一餐飯。

  1960年劉老師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研究室工作,1975年調到近代史研究所之後才逐漸從事學術研究。其學問始於明史,1980年代初轉向文化史,1980年代後期參與社會史復興,開創出社會文化史的一片學術天地。

純淨長者:感念劉志琴老師

  劉老師等倡導的社會文化史強調歷史上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之間的互動,特別注意揭示隱蔽在人們社會行為背後的精神因素。彼時,作為初入這個團隊的碩士生,我希望以自己的研究為探索社會文化史貢獻力量。我的碩士論文試圖實踐社會文化史的理念,探討作為中國人社會生活方式的請託與受託。近兩年我在修改碩士論文的過程中,突出了鄉誼與政治的互動,這與劉老師常說的禮與俗的互動一脈相承。而今,觀念與社會互動在學術研究中已經耳熟能詳,但仍須深入思考,亦有拓展空間。社會文化史視角是開放的,劉老師開創的事業將繼續嘉惠學林。

  我到所裡讀書的時候,劉老師已經退休。我在所裡學習、工作的20多年裡,劉老師經常週二和我們一起上班,直到搬家前的那次聚餐。在近代史研究所,我們研究室一直給劉老師留有一張辦公桌,起先她的桌子放在李長莉老師的辦公室,後來搬到了我和李俊領的屋裡。劉老師用過的書櫃也給我用了很多年。週二的會面,劉老師經常給我們講社會上的新鮮事,講學林的掌故,講她的人生際遇……《悠悠古今》《思想者不老》《千古文章未盡才》等書裡的故事,她差不多都給我們講過。與她一起聊天,我們或豁然開朗,或肅然起敬,或拍手稱快,或扼腕痛惜……偶爾,我們也教劉老師一些新技術,告訴她新的電子資源,她學會電子郵箱、QQ、微信等軟件的功能後,比我們還用得多、用得熟。學問、思想、生活觀念、人生態度,很多時候不是在課堂上教授、傳播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浸潤、滋長、傳承。

純淨長者:感念劉志琴老師

  劉老師來辦公室常做的一件事是翻看剛收到的報紙雜誌,把一些文章剪下來,做成剪報。她說,這些文章中蘊含了時代思潮。通常年輕人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可我們辦公室,常常是劉老師這位老前輩為後輩青年啟蒙,傳播新思想。劉老師眼光敏銳、思想常新,大約剪報給她提供了思想更新的源泉。劉老師正是把握了時代脈搏才站在文化熱、社會史復興的潮頭浪尖御風而行。學術創新不僅緣於故紙堆裡的閱讀,當下的現實生活激發思考,亦有助於形成新的問題意識和觀察理解歷史的新視角。劉老師以“思想者不老”的灑脫姿態行走於世界,活躍在學術和人生舞臺上。劉老師深諳生活之樹常青,故思想常新人不老。

  劉老師是才女,是有思想的女學者,既能寫大書大文章,又能寫小書小文章。她的文字極具穿透力,其影響力跨越史學圈、學術界,引起社會的廣泛反響。隨筆集《悠悠古今》《思想者不老》《千古文章未盡才》等書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世態人情,傳誦一時。劉老師將個人才情與做人、做學問相結合,堪稱學人楷模。

  劉老師又是溫潤的“小女生”。無數次我送她出門,她都說回家路上去逛逛街。她愛買各種漂亮的小物件,買了常常送給身邊的朋友。我結婚的時候,劉老師送了春、夏、秋、冬四副裝飾畫給我們。目睹家裡的一些小物件,不由想起劉老師買了送我的情景。劉老師外地出差回來,她給研究室的大小朋友分發了無數次漂亮的糖果和小禮物。哪怕一顆糖,現在想起來心裡也覺得暖暖的,那是滿滿的愛。劉老師走了,我們再也不能在辦公室與她一起排排坐、分果果了。劉老師從小愛跳舞,曾經擔任過復旦大學舞蹈團團長。晚年幾次旅遊,她拍的舞蹈視頻在辦公室引起圍觀。以後,欣賞劉老師在草原上像精靈般舞蹈,體味她海邊翩翩起舞的靈動,只能靠回憶了。

  劉老師仗義執言,幫人排憂解難,頗有俠女風範。聽她講助人鳴冤平反等事,每每發生錯覺,眼前哪是溫婉的江南“小女生”,分明是仗劍走天涯的真女俠。

  劉老師為人熱情,樂於助人,長期慷慨資助有困難的人。我生活中遇到苦悶之事向她訴苦,她常以自己的人生經驗給我建議。猶記2014年江西之行,我7歲的小孩時不時給劉老師盛飯、夾菜,路上又提醒她注意腳下的溝坎,一路上劉老師圍繞人與人如何相處為我們娓娓道來,其樂融融的畫面時時盤旋在我的腦海。

  劉老師幼時家道中落,家庭貧窮而不幸,朋友、好心人,給了她無限的溫情,這成為她熱愛生活的源頭活水,養成了她熱心助人的習慣。無論苦難,還是平順,學會感恩、溫情、樂觀、豁達,要有公益心,是劉老師給我輩的寶貴財富。

  凝望星空,劉老師學者身份越來越淡,純淨長者的容貌越來越清晰。(唐仕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