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簡稱為什麼是“鄂”;而不是“楚”

引子


湖北省為什麼簡稱鄂?這問題既簡單又複雜。
說簡單,是因為這問題一句話就可以搞定:湖北省下面有個鄂州,鄂州又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的“鄂國”,湖北的“鄂”就是這麼來的。
說複雜呢,是因為要說明白鄂國很不容易。
我們很早就知道歷史上有鄂國,但我們不確定鄂國的具體位置。
西漢的時候,江夏郡設了鄂縣(在今湖北鄂州市),南陽郡設了西鄂縣(在今河南省南陽市),之後大家就一直在爭東西鄂的關係。
二十世紀以後,隨著一系列文物的出現,我們對鄂國有了新的認識。
甲骨文和鄂侯墓
《戰國策·趙策三》裡記了一段魯仲連的話: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
類似的說法,《史記》裡也有,所以按文獻,鄂國在商朝時就已經存在了,而且實力還不弱。

湖北簡稱為什麼是“鄂”;而不是“楚”


這個說法在甲骨文上得到了證實,比如:
其尞於鄂,專大牢。(《殷契粹編》470)
商王在鄂國進行燎祭,用了大牢之禮。
解釋一下,所謂“燎祭”是一種祭祀儀式,把祭品放在柴堆上,焚燒祭天,“大牢”則是指祭祀時牛、羊、豖三牲並用。

湖北簡稱為什麼是“鄂”;而不是“楚”


藉助甲骨文,我們也可以判斷商朝時鄂國在哪:
壬午卜貞,王其田鄂,亡(zāi)
乙酉卜貞,王其田向,亡
戊子卜貞,王其田盂,亡
(《殷契粹編》975)
這記的是商王打獵的路線,壬午和乙酉相差兩天,乙酉和戊子也相差兩天,所以鄂、向兩國之間的距離應該和向、盂兩國之間的距離差不多。
又因為向、盂兩國的位置是相對清楚的,我們可以推斷鄂國的地址。
由此,學者們得出的結論是,當時的鄂國應該在今天河南省沁陽市。
是的,既不是東鄂,也不是西鄂。

湖北簡稱為什麼是“鄂”;而不是“楚”


羊子山地區發現的青銅器
1975年,人們在隨州羊子山發現四件青銅器,其中一件刻有銘文“鄂侯弟歷季作旅彝”。
1980年,人們在隨州羊子山發現十八件青銅器,這批青銅器的時間推測為西周早期。
2007年,人們搶救性清理羊子山四號墓,發現四號墓的主人是鄂侯。
根據這三批材料,學者們推斷西周早期鄂國的政治中心應該在湖北隨州一帶。
是的,又沒有東西鄂什麼事。
所以,東西鄂的地名到底怎麼來的,和鄂國有沒有關係?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先看兩件文物。
鄂侯馭方鼎和禹鼎
第一件文物是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鄂侯馭方鼎。
鼎內有銘文86字,記載了這麼一件事:
周王征伐淮夷後,回師到了坯地,鄂侯馭方獻醴於王,陪周王飲宴,行射禮,周王賞賜鄂侯馭方玉五珏、馬四匹、矢五束。

湖北簡稱為什麼是“鄂”;而不是“楚”


當時的鄂侯是馭方,銘文中已經點出來了。
當時的周王,雖有一些爭議,但主流認為是周厲王姬胡,因為周厲王征伐淮夷有文獻為證。
從這件文物來看,周厲王和鄂侯的關係好像還不錯。

湖北簡稱為什麼是“鄂”;而不是“楚”

國博的禹鼎


但是,國家博物館還有一件文物,講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
那件文物叫禹鼎,但和大禹沒什麼關係,只是鼎的主人剛好也叫禹。
禹鼎上有這麼一段文字:
亦唯鄂侯馭方率南淮夷、東夷廣伐南國、東國,至於歷寒。
王乃命西六師、殷八師曰:裂伐鄭侯馭方,無遺壽幼。
……
雩禹以武公徒御至於鄂,敦伐鄂,休獲厥君馭方。
還是這個鄂侯馭方,帶著一堆人造了反。
周厲王很生氣,給自己的部隊下達命令:不管老幼,往死里弄。
最後周厲王手下的大將禹生擒了鄂侯馭方。
鄂侯和周王怎麼鬧掰的,我們並不知道。
因為周厲王名聲很不好,所以有人懷疑是不是他的暴政激怒了鄂侯,但是我們並沒更多證據。
不管怎樣,這一仗徹底改變了鄂國,西鄂很可能就是這樣誕生的。
西鄂和東鄂

湖北簡稱為什麼是“鄂”;而不是“楚”


2012年,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新店鄉夏響鋪村發現了鄂侯家族墓地。
夏響鋪鄂侯家族墓地埋有四代鄂侯及其夫人,時間初步判定為西周晚期。
面對這一現象,學者們是這樣猜想的:周王室滅了鄂國,但沒有選擇斬草除根,而是把鄂國王族遷到了自己比較好控制的地方。
解釋完西鄂,再來解釋東鄂,也就是湖北的鄂州。
《史記·楚世家》裡有這麼一段:
熊渠生子三人。
當週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乃興兵伐庸、楊粵,至於鄂。
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
楚國君主熊渠生了三個兒子,他把這三個兒子分別封為句亶王、鄂王和越章王。
楚國鄂王的封地很可能是在後來的東鄂,之所以有這個猜測,是因為春秋時期的一件文物“鄂君啟金節”。

湖北簡稱為什麼是“鄂”;而不是“楚”

又是一件藏於國博的文物


鄂君啟金節,1957年發現於安徽壽縣,是楚懷王給鄂君啟鑄造的免稅憑證,用青銅製成,上有錯金銘文。
銘文上記載了鄂君啟的貨運路線,裡面有一個“鄂城”,按某些學者的解讀,這個鄂城就是湖北鄂州。
假定這一套邏輯能成立,還有一個問題,楚國君主熊渠為什麼管這個地方叫鄂?


照理說,周夷王在周厲王之前,鄂國還沒有被掉,楚國君主為什麼會封自己的兒子去已有的鄂國附近當一個鄂王?
有學者由此反推,上面禹鼎、鄂侯馭方鼎裡的王是周夷王,楚國是在鄂國被滅後進佔的鄂國(即隨州地區)。
之後又因為某些原因(比如東擴),楚國封的鄂王(或者鄂君)從隨州遷到了鄂州,這才有的東鄂。
讀到這,知道我為什麼說這東西複雜了吧?
而且,這還是簡化後的敘述,我還沒介紹鄂字的起源、晉國和鄂的瓜葛……

轉自簡書


續解
三國時期,孫權改鄂縣為武昌,這是武昌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上,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鄂州和武昌兩個名稱多次替換。武昌縣曾長時間隸屬於鄂州。從元朝到明朝,朝廷推行行省制度,湖北隸屬於湖廣行省,省治為武昌。清朝時期,湖北從湖廣省分離,省治仍然是武昌。由於武昌與鄂州恩怨糾纏近兩千年,因此湖北被簡稱為“鄂”。

湖北簡稱為什麼是“鄂”;而不是“楚”


然而,湖北簡稱“鄂”一直不被湖北人理解,主要原因有三點:1.雖然“鄂”有4000多年的歷史,但是知道的人並不多,除非專門去查工具書;2.“鄂”字為偏僻字,平常用的不多,許多人並不熟,而且讀出來也不好聽,與貶義詞“惡”同音;3.相比“鄂”,湖北人認為簡稱有更多更好的選擇,比如“楚”。
雖然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疆域廣闊,包括湖北、湖南北部、河南南部、安徽西部、江西西北部等地方,但核心地區仍然是湖北。而且楚國八百年曆史,楚文化對湖北影響非常深遠,如今在許多方面都與楚文化有不可分割的聯繫,許多報紙都稱楚報,許多網站也稱楚網。這樣看來,“楚”似乎比“鄂”更合適作為湖北省的簡稱。


湖北簡稱為什麼是“鄂”;而不是“楚”


然而,湖北的簡稱最後還是選擇了“鄂”而不是“楚”,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那是有苦難言。湖北雖然是楚國的核心地區,但是畢竟也包括了其他省,如果湖北選擇“楚”為簡稱,其他省不會同意。楚文化雖然興起於湖北,但是卻在湖南發揚光大,嶽麓書院的牌匾“唯楚有材,於斯為盛”,那可是湖南文化的象徵。


其實除了“楚”外,還有“荊”、“漢”可以選擇。荊州與楚國一樣,在古代不僅僅包括湖北,還有河南、江西一部分,而且如今荊州只是一個地級市,不能代表湖北;雖然“漢”可以理解成江漢或漢水,但是“漢”字太招搖,它甚至可以說是中國的簡稱。最終,湖北省的簡稱就選擇了“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