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了40多億的消費券意味著什麼?

來源:中國經濟網綜合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26日訊 22日,北京市西城區商務局局長袁利表示,北京市西城區將投入1.5億元提振消費。不少網友驚呼:北京消費券,也要來了!

其實,最近國家為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刺激消費回暖,已有30多個城市向市民發放數十億元消費券。據不完全統計,截至3月27日,約有16個省份發放了總數超過42.73億元的消費券。

那麼問題來了。消費券是啥?發放消費券的資金從何而來?為什麼發放消費券而不是直接發錢?發放消費券會帶來物價上漲嗎......

發了40多億的消費券意味著什麼?

資料圖電影院購票 圖片來源:中國經濟網

消費券是啥?

消費券,顧名思義,就是讓大家拿去買東西的券,是實現經濟政策的工具之一。

根據2009年財政部下發的《關於規範地方政府消費券發放使用管理的指導意見》,地方政府消費券,是指由地方各級政府在本級預算(含當年預算收入和以前年度預算資金結餘)中安排發放的用於兌換商品(或服務)的有價支付憑證。

一般情況下,當經濟不景氣導致民間消費能力大幅衰退時,政府或者企業發放給人民消費券,作為人民未來消費時的支付憑證,期待藉由增加民眾的購買力與消費慾望的方式以振興消費活動,加速經濟復甦。

在金融危機等特殊時期,消費券逐漸成為促銷售、保增長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實早在10多年前,消費券就在我國出現了。2007年爆發了一場世界經濟危機,世界各國的經濟都不景氣。當時很多人都對經濟失去了信心,消費的慾望大大降低。

為了改變這樣的局面,我國廣東東莞、浙江杭州、江西等地紛紛發放消費券,有購物券、旅遊券,甚至還有教育券。

發了40多億的消費券意味著什麼?

各地發放消費券 圖片來源:科技日報微信公眾號

發放消費券的資金從何而來?

隨著越來越多的地方颳起“消費券風”,政府買單的錢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商務部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所長董超介紹稱,具體來看,目前,各地政府消費券資金來源不一,籌措渠道有預算範圍內的專項資金、預備費用等,還有的採取各級財政分檔的方式,總體上控制在當地財政可承受的範圍之內。

以佛山為例,據報道,作為廣東省首個全市範圍發放消費券的城市,佛山發放的億元消費券中,市級財政直接投入1億元,此外各區、鎮街、電商平臺投入和全市商家匹配優惠額度共約6億元。

“在各類財政資金中,主要還是依靠地方政府的稅收結餘。雖然今年地方政府債券規模有望增加,但債券發行需要有未來收入作為保障,而且用於基建等項目的定向債券比較多,因此,消費券作為一種直接補貼行為,主要還是依賴於地方財政收入。”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表示。

同時,趙萍也指出,消費券不適合所有地方。“雖然消費增長會對上游生產起到帶動作用,最終促進稅收增長,但這需要一個週期。對於財政收入有保障的地區,可以適當發行。但一些地方財政資金壓力比較大的還需要審慎考慮,做好測算。”

對於近來南京、濟南、寧波根據自身的情況推出不同形式的消費券。3月1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就業收入分配和消費司司長哈增友表示,支持地方結合自身實際有針對性地推出一批務實管用的政策措施。地方出臺政策要把握好兩個方面:一要考慮地方的財政承受能力;二要讓市場主體和廣大人民群眾真正受益,真正把好事辦好。

為什麼發放消費券而不是直接發錢?

最近美國就因為疫情啟動了緊急救援計劃,向中低收入人群每人發放 1200 美元。加拿大公佈了 1070 億加元的救助計劃,向失業人員每人每月發放 2000 加元,相當於 1 萬多元人民幣。而英國直接給受疫情影響無法工作的人,補貼他們工資的 80%。

有說,發放現金不是更實在? 既然都是刺激大家消費,為什麼不能直接發錢,而要發消費券呢?

這個主要跟各國的消費方式有關。

之前美聯儲做過一項調查,發現美國40%的家庭,都拿不出400美元的應急費用。所以在美國人的觀念中,借錢消費是一種常態。

而中國人則比美國人要穩健得多,10年前中國人民的儲蓄率是50%,如今是45%,依舊保持著全球最高水平。

如果給美國人民發錢,那麼他轉身就到超市購物了。但是如果給中國人發錢,中國人可能把錢存到銀行去了,並不能很好地促進消費。

所以同樣是“撒錢”,美國撒的是真金白銀,而中國撒的卻是是消費券。

其實消費券的本質就是減稅。國家用自己的財政收入作為背書,向市民發放現金。

只不過,為了保證這種現金不被存儲下來,而是用於消費,所以做出了一些限制。比如給你設定一個使用期限,或者滿多少減多少錢。

消費需求是最終需求,只有最終需求旺了,經濟才能真正地啟動起來。而且,與投資相比,消費拉動經濟的作用更直接、迅速,能夠在短時間內疏通生產循環。

會不會導致物價上漲?

可能又有人會問,這樣發放消費券不會導致物價上漲嗎?

相關人士分析指出,首先從消費券的類型來看,這次主要發放的都是文旅與餐飲類的消費券,主要是服務型行業,而這種類型的消費彈性都是比較大的。其次,發放消費券只是一個短期的過渡政策,為的是短時間內加速提振消費,並且為後續中長期政策的落地提供緩衝的作用。因此不會長時間發放消費券導致過度刺激。

仍需時間檢驗的消費券

自消費券概念誕生以來,圍繞這一舉措就存在不少爭議。

中央財經大學國際金融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張啟迪撰文指出,消費券政策能否取得效果與經濟週期密切相關。一般來說,消費券政策在本身經濟處於上行週期但由於外部衝擊導致經濟暫時下滑時容易產生效果。比較典型的案例是次貸危機期間,成都、杭州等地曾實施消費券政策起到了較好的效果。當時經濟潛在增速水平較高,潛在需求較大,只是由於危機需求暫時處於抑制狀態。與之相反的案例是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均是在經濟下行週期實施的消費券政策,最終導致政策效果不及預期。

在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看來,消費券可以在短期內讓家庭消費支出出現暴漲,但拉動力很快就會消失。他表示,政策的補貼資金來源於財政,如果運用財政資金的一部分進行消費補貼,就會產生擠佔效應,相對應其他領域的可用財政資金就會有所減少。

CEI企業研究院秘書長唐大傑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消費券在發放使用過程中也存在著侷限性。一方面,消費券由政府發動,面向的是特定行業,而消費是具有個性化的,政府發行的消費券不一定匹配居民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消費券需要搭配現金消費,類似商家返券,買100元補貼50元,而這對於低收入人群並不能起到濟困作用。

唐大傑:“總體上來說,發消費券和發現金是兩種行為,不過,從幫助最底層的人來講,現金是他們最需要的。”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經濟學院教授劉元春認為,消費券是短期能夠起效的拉動消費的手段,地方政府可借鑑參考。通過增加收入補貼、發放消費券等形式,可以彌補中低收入人群在疫情中所受的損失,穩定該部分群體的消費,但從中長期來看,促進消費格局改善的關鍵是推進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居民消費佔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