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脫亞入歐”到“普通國家”,小議日本“國家形象”的演變

國家形象是國內公眾和國外公眾對該國的總體認知與評價。作為軟實力的核心組成部分,國家形象對綜合國力產生重要影響。

國家形象的構建,正是日本百年曆史中非常值得研究的現象。

“明治維新”與“脫亞入歐”

1868年的鳥取伏見之戰,新政府軍以少勝多,重新確立了天皇政府的權威。西南各藩開始傾向朝廷,新政權內部討幕派掌握了主導權,而大商人集團也決定支持新政府。

從“脫亞入歐”到“普通國家”,小議日本“國家形象”的演變

伴隨著德川幕府勢力的被推翻,新的日本政府面臨著一個新的問題:新國家的價值取向究竟應是東方還是西方?

這一問題不僅是日本基於世界的重新定位,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東亞、東南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從歷史上看,東亞/東南亞地區所面臨的主要威脅,已經從西方的歐美列強變成了新崛起的日本。

當時的日本,在外交上有兩個主要方向:清政府與歐美列強。

薩摩派(日本舊海軍的基礎)主張日清協力,共同對抗歐美列強;而長州派(日本舊陸軍的基礎)主張對朝鮮採取強硬的態度,鼓吹“徵韓論”。

一開始的辯論,可能會出乎今天很多人的意料:薩摩派“日清協力”的主張佔據了上風。

1870 年7 月,太政官命令外務權大丞柳原前光等人,前往清朝進行有關邦交和通商的預備會談。

從“脫亞入歐”到“普通國家”,小議日本“國家形象”的演變

柳原前光

不過,在跟歐美列強就修改不平等條約的問題上,日本遇到了極大的阻力。從70 年代起至90 年代中期,幾乎沒有取得什麼像樣的進展。

為了在談判中佔得先機,明治政府可謂下足了功夫:

  • 談判地點上,時而選擇在歐美,時而在東京;
  • 談判方式上,時而是對各國單獨談判,時而是舉行各國共同談判;
  • 談判順序上,時而先是美國,時而先是英國;
  • 談判內容上,時而是主張法權與稅權同時收回,時而是先收回法權然後再收回稅權。

….

正所謂“弱國無外交”,一系列的歐美之行,深深刺激了負責談判的右大臣巖倉具視。

從“脫亞入歐”到“普通國家”,小議日本“國家形象”的演變

巖倉具視

他由衷地感受到了歐美列強經濟和軍事實力的強大, 他認為,日清兩國再怎麼協力,也無法與之相抗衡。

在權衡利弊後,1871年,明治政府決定撕毀和清政府簽訂的《大日本國大清帝國修好條規》,選擇“脫歐入亞”,加入西方列強的行列。

而“維新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更是提出了“失之於歐美之物,取償於朝鮮、滿洲之地”的觀點。

從“脫亞入歐”到“普通國家”,小議日本“國家形象”的演變

西鄉隆盛

由此可見,當時的日本想通過對外擴張路線,發展成為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國家,將自己置於同亞洲各民族對立的地位。

不過站在日本的角度,對外戰略的變化可謂“重要重大”。這不僅意味著自己國際地位的提高,更可以名正言順地對外侵略, 縱橫捭闔於歐美列強之間了。

從“脫亞入歐”到“普通國家”,小議日本“國家形象”的演變

當時日本的議會

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日本最終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不僅消除了歐美列強侵略干涉的口實,更為“脫亞入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有學者認為,《大日本帝國憲法》的頒佈外務省的誕生,就是“脫亞入歐”的典型案例。

1869 年8月,明治政府公佈了《職員令》, 設立外務省。

自此,明治政府在處理對外事務上逐漸走向正規化和機構化,也為後續與歐美列強之間不平等條約的修訂談判,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882 年,伊藤博文一行訪歐學習,促成了《大日本帝國憲法》的修訂。

憲法主要參照了普魯士的憲法體制,實行貴族院和眾議院的議會制,重視和保護工商業資產階級的利益。

一系列的舉措,證明了日本從國家制度上向西方靠攏。

從“脫亞入歐”到“普通國家”,小議日本“國家形象”的演變

伊藤博文

至於歐美列強對日本的努力,又做了如何的反應呢?

1869 年,日本同奧匈帝國締結的《日本國奧地利、匈牙利國修好通商航海條約》,裡面幾乎囊括了對歐美列強有利的所有各項條款,還承認了許多以前沒有的特權,可謂“集不平等條約之大成”。

可見,當時的歐美列強對日本是持有保留甚至是排斥態度的。

這即反映了他們想繼續保持在日本的各項特權的心態,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對日本身份定位的疑慮——“你們到底是那個部分的?”

因此,為了向列強遞上“投名狀”,日本決心採取更激烈的措施:

  • 1874年5月出兵騷擾中國臺灣;
  • 1879年侵佔琉球,將它變為日本的沖繩縣;
  • 1876年2月,強迫朝鮮訂立了《江華條約》;
  • 1894年,發動了中日甲午戰爭;

….

從“脫亞入歐”到“普通國家”,小議日本“國家形象”的演變

日本大本營研討侵略中國方案

1891年,沙俄宣佈西伯利亞鐵路開工,旨在增強俄國在遠東的影響力,削弱英國對東亞事務的主導權。

於是,英國開始拉攏日本以對抗沙俄。

1894年7月,日英在倫敦簽訂了《日英通商航海條約》,約定在5年之後,廢除英國在日本所享有的領事裁判權,這標誌著日本多年來外交努力的勝利。

就像當時英國外交大臣金伯利說的,“此約之性質, 對日本來說, 遠勝於打敗清帝國之大軍。”

很快,日本又與美國、意大利、俄國、德國等列強簽訂了類似的條約, 幾乎完全收回了領事裁判權。而歐美列強也終於承認了日本的獨立地位,並默認了其帝國主義國家的身份。

從此,日本的身就由被侵略的對象變成了帝國主義侵略者,其主要國家利益也由保護本國的政治經濟權益變成了侵略他國,尤其是東亞、東南亞國家的領土。

從“戰敗國”到“普通國家”

日本儘管是亞洲國家,但它的政治體制、經濟發展模式以及侵略擴張的對外政策,無一不是模仿歐美列強。

從“脫亞入歐”到“普通國家”,小議日本“國家形象”的演變

客觀地說,當時日本政府的一系列舉措,是非常成功且意義深遠的。

它解除了幕府統治的束縛,使經濟實力迅速增強,並修改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保證了國家和民眾的利益。

並且,其反對殖民統治的努力和經驗,是值得東亞各國學習和借鑑的。

但是,日本在走向帝國主義道路之時,大概沒有想到後續的一系列反噬。

帝國主義國家的發展,是建立在對弱小國家的殘酷殖民掠奪的基礎上方能實現的。這無疑激化本國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之間的一系列不可避免的矛盾。

當他們的人民得到充分覺醒之時,便是帝國主義國家的毀滅之日——二戰日本的全面潰敗,正印證了這一觀點。

從“脫亞入歐”到“普通國家”,小議日本“國家形象”的演變

日本《終戰協定》

在戰後很長一段時期裡,日本採取了跟隨美國的政策。

從“脫亞入歐”到“普通國家”,小議日本“國家形象”的演變

麥克阿瑟和裕仁的合照

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期,伴隨著日本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尤其在經濟領域)越來越大。

1964年,日本加入經合組織(OECD),其自由主義國家的身份被歐美廣泛認可;而東京奧運會和大阪世博會的成功舉辦,讓日本國民自信心大震, “日本不再是戰敗國,而是發達國家的一員”。


從“脫亞入歐”到“普通國家”,小議日本“國家形象”的演變

東京奧運會開幕式

這時候,新的問題擺在了日本政府的檯面:如何從戰敗國走向正常國家?

反對殖民主義已經寫入了聯合國憲章,主權平等原則深入人心,赤裸裸的武力殖民侵略只會遭到絕大多數國家的唾棄。

而日本曾經侵略的對象也今非昔比:東亞、東南亞地區的經濟也在蓬勃發展,至於中國,早已擺脫了積貧積弱的形象。

1983 年,首相中曾根康弘明確提出了要做“政治大國”的觀點。

從“脫亞入歐”到“普通國家”,小議日本“國家形象”的演變

中曾根康弘,任期內曾參拜過靖國神社,晚年則呼籲安倍“正視歷史”

他在執政時期提出了“國際國家”構想和“戰後政治總決算”口號,力圖“擺脫戰後體制束縛”,使日本轉變為“政治大國”。

爭任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也成為當時日本爭取發揮國際政治作用的重要手段。自1969年日本外相愛知揆一在聯合國大會上表達了日本“入常”的願望後,日本頻頻發起攻勢。

從“脫亞入歐”到“普通國家”,小議日本“國家形象”的演變

愛知揆一

儘管“入常”最終不了了之,但他們仍爭取以非常任理事國身份擴大影響力。

另外,日本通過“四次防衛預算計劃”、“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劃”等舉措,致力提升自衛隊力量構成與裝備水平。

有國際關係專家認為:

以中曾根等為代表的政治家提出的“政治大國”等理念的出現,以及在安保等方面的積極動作,標誌著日本的“普通國家化”戰略逐漸形成。

進入21世紀,日本“正面、積極國家形象的塑造”可謂成功。

2007年4月,美國《時代》週刊公佈的調查顯示,被調查的27個國家中,日本形象穩居世界第一。

從“脫亞入歐”到“普通國家”,小議日本“國家形象”的演變

同年,就美、英等12個國家對世界的正負面影響,BBC對27個國家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日本高居第二位。BBC的這份調查,從2005年調查發起到2014年為止,日本一直穩居前六位。

文明、乾淨、安全、廉潔等正面、積極的國家形象已成為各國對日本國家形象認知的主流。

但與之相對,因歷史問題、領土爭端等問題上,日本與鄰國的爭端卻有加劇之勢。

因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與歷史教科書修訂等問題,日本與中韓關係一度降至“冰點”,歷史問題成為新時期日本塑造國家形象難以跨越的阻隔。

從“脫亞入歐”到“普通國家”,小議日本“國家形象”的演變

參拜靖國神社的小泉純一郎

日本急於擺脫“自虐史觀”的努力同東亞鄰國對其正視歷史問題的強烈要求,變化成“難以調和”的難題。

譬如在日韓邦交正常化50週年之際,兩國政府意圖通過雙方的策略性退讓而一舉解決慰安婦問題,但日本政府的“表面友好”並沒有得到韓國民眾的普遍認可。

2016年9月,蓋洛普在韓國的民意調查顯示,認為“應該再協商”的調查者比重高達63%,日韓間的“慰安婦風波”並未因一紙協定而平息。

從“脫亞入歐”到“普通國家”,小議日本“國家形象”的演變

2016年12月,首爾的示威者舉著已故慰安婦遺像,步行至外交部抗議,呼籲儘快解決慰安婦問題

總的來說,戰後日本國家形象的過渡是比較成功的,但對歷史問題反省的逃避,又給這一成功塑造的正面形象蒙上了陰影。

但我們有理由相信,絕大多數日本的普通民眾,都是渴望和平,並尋求彼此間更深層次的互惠互利與協作發展的。

至於百年前的戰爭史,應該不會重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