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擁有幸福的能力之中,包含了“接納痛苦”

莊子:接受人生的矛盾,才是化解矛盾的根本。

莊子:擁有幸福的能力之中,包含了“接納痛苦”

在這個世界上,矛盾無處不在,如果我們追根溯源,可以將矛盾歸結為兩個層面:

一:外界的矛盾

外界的矛盾是自然出現的人生苦難,這個世界施於你身上的任何東西,你都改變不了,不管一個人怎麼努力,都改變不了上天降臨在他人生的災難和痛苦。

所以世俗之人就有這樣的疑惑“為什麼我一生行善,苦難卻未曾放過我”,而在佛教思想中,則將此現象稱為“萬事皆有定數”,並且歸類為前世的因果。

二:自己內心的矛盾

自己內心的矛盾,就是因為接受不了外界的矛盾而產生的矛盾。

我們剛才也說到,有一些事情是你無論如何都改變不了的,但世俗之人面對這些問題時,內心卻充滿了各種嘈雜和痛苦,因為他們抗拒人生出現的一切災難和禍患。

當你的內心越是糾葛和痛苦時,負面情緒則會對你的人生造成二次傷害,輕則傷害身心,重則會因為糾葛的情緒產生錯誤的言行,使自己的人生產生二次磨難。

莊子:擁有幸福的能力之中,包含了“接納痛苦”

想要解決這個矛盾根源的智慧,就是學會接納人生出現的所有痛苦,在你面對那些自己改變不了的矛盾時,接受矛盾才是化解矛盾的根本。

《莊子》之中有這樣一句話:

外物不可必,故龍逢誅,比干戮,箕子狂,惡來死,桀紂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於江,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人親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愛,故孝己憂而曾參悲。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外界的事物不能強求,所以關龍逢被誅殺,比干被殺害,箕子被迫裝瘋,惡來惡去,桀、紂滅亡。

人主沒有不希望他的臣子是忠誠的,但是臣子忠誠卻未必得到人主的信任;伍員被沉入江,萇弘死於蜀地,把他的血收藏起來,三年變成了碧玉;父母沒有不希望他們兒子盡孝的,但是兒子盡孝未必得到父母的疼愛,孝己受父母虐待而擔憂,曾參不得父母之愛而悲愁。

莊子:擁有幸福的能力之中,包含了“接納痛苦”

在這裡,莊子借用了忠誠、昏君、孝子等三個例子向世人說明“凡事不可強求”,沒有人不希望自己的臣子是忠誠的,但是當臣子對君主忠誠時,君主未必會完全信任臣子;世人都希望自己遇到一個孝順的子孫,但是如果遇上沒有德行的父母,不懂得疼愛子孫,即便是子孫非常孝順,也改變不了父母不愛自己的事實。

莊子舉的例子就像人生切實的糾葛和矛盾,在人生中,一個好的丈夫未必會遇到一個好的妻子,一個好的妻子未必會遇到一個好的丈夫;一個努力的下屬可能也會遇到昏庸的上司。

不是自己不夠努力,而是無論你怎麼努力,都改變不了別人不喜歡你這一個事實,就好像對於人生的苦難,不管有的人生怎麼努力,人生也總會被悲劇“串聯”。

當我們遇到自己改變不了的事實時,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外物不可必”。

外事是不可強求的,所以就不要強求,不能改變的事情,如果強行改變,只會在自己內心增加二次矛盾,這也是對自己最大的傷害。

當我們遇到外事糾葛時,在自己的內心學會接受和化育,矛盾無處不在,但是不要讓矛盾再次建立,看開看淡,反而能夠在矛盾之中獲得一個新生。

莊子:擁有幸福的能力之中,包含了“接納痛苦”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

在易學之中,一直講究陰陽平衡的道理,因為萬事都有陰陽兩面,而事情也有陰陽兩面不同的影響,即便看似一個痛苦的事情,只要你願意接受和化育,利用痛苦作為自己人生的跳板,也會站在人生更高的位置。

這是世間的規律,我們可以觀察身邊的人會發現,所有站在高位獲得舒適生活的人,他們之前一定有一段負重前行的生活,或者他們當下正在經歷我們看不見的痛苦。

又比如,生活中那些看似幸福的人,他們的人生過往中也承擔了別人想象不到的痛苦,而正是因為他們學會了面對和承擔痛苦,所以在學會承擔的那一刻便學會擁有幸福的能力。

因為擁有幸福的能力之中,就包含了“接納痛苦”。

莊子:擁有幸福的能力之中,包含了“接納痛苦”

所以請相信,人生是絕對公平的,一切都源於自己的態度,當你願意接受矛盾時,不但能解決矛盾,還能從矛盾中受益。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