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政觀|打知識產權官司,外企為何優選廣東?

4月26日是世界知識產權日。兩天前,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公佈了一組數據:涉外知識產權民事一審案件,

全省法院去年審結的數量,同比增長49.24%,增幅接近一半。

涉外案件增長如此迅速,最可直接得出判斷的是,有越來越多的國外企業和個人,選擇到廣東法院起訴維權。

他們為何能打消訴訟“主客場”的顧慮,主動選擇廣東的法院?

閱政觀觀察認為,廣東法院被外企青睞,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相關閱讀:外企知產訴訟,為何青睞廣東?4張動圖告訴你

閱政觀|打知識產權官司,外企為何優選廣東?

審得快

從6個月縮到2個半月

作為改革創新和對外開放的前沿,廣東高科技企業眾多,知識產權保護的司法需求強烈。僅2019年,廣東法院新收的知識產權案件就超過了15萬件,佔全國總量的三分之一。

從好的方面看,這反映了廣東的創新經濟活躍程度和司法保護水平比較高,但過多的案件,很可能拖慢審理速度,進而影響到權利人的權益。

對權利人來說,知識產權被侵犯,快速維權至關重要。一個案件如果審上幾年,即便最終勝訴,也可能“贏了官司,輸了市場”,早已喪失市場競爭優勢。

閱政觀瞭解到,廣東法院採取“繁簡分流”工作機制,對不同類型的案件,建立專門審判團隊。

深圳知識產權法庭的變化非常明顯。改革後,快審案件結案週期從6個月縮短至2個半月,超過90%的案件都能當庭宣判。這樣的速度,放在全世界來看都很高效。

同時,廣東法院還加大了訴訟禁令的適用,案子沒判完,也能對侵權行為先行禁止,有效避免了權利人損害擴大。不少大型跨國公司,都曾從這一制度受益。

判得準

技術顧問到法院坐班

知識產權案件,往往涉及大量專業技術知識,想查明侵權事實,就要對相關行業慣例和技術背景有一定了解。但實踐中面臨的問題是:法官往往是法律專業出身,不具備相關技術背景。尤其廣東辦案速度加快後,更是對審理質量提出了高要求。

對此,廣東法院建立起一套專門機制,由技術調查官、專家輔助人、技術鑑定、專家諮詢等共同組成,通過多方提供專業意見,查明技術事實。

比如,廣州知識產權法院聘請了機械、電學、通信、化學和計算機等領域的審查員,作為技術顧問,定期到法院坐班。對特別專業和複雜的案件,還起用技術顧問、技術諮詢專家參與調查,為法官提供專業的技術諮詢意見。

在世界最大的菸草公司菲利普莫里斯公司訴深圳舜寶公司案中,深圳法院採用港區陪審員參與庭審,將香港知識產權保護的知識和經驗,導入到案件審理中,吸收借鑑域外經驗。

這些機制,讓案件事實更加清楚,司法公正更有保障,判決結果也更被當事人信服。

罰得重

最高判賠額5年漲了5000萬

在過去,一些權利人明知自己的知識產權被侵權,仍怠於維權,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維權成本過高,拿到的賠償很低。這不僅助長了侵權行為氾濫,也嚴重破壞了市場創新活力。

賠當其失,罰當其所。為充分保障權利人權益,針對惡意侵權、重複侵權行為,近年來,廣東法院不斷加大懲處力度,探索懲罰性賠償。

這個懲處力度,從數字可見一斑。

就全省來看,廣東法院去年全年審結的專利案,平均判賠數額超過47萬元,同比增長了140.84%。

閱政觀|打知識產權官司,外企為何優選廣東?

最高判賠金額的突破更加明顯。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從2015年的126.5萬元,飆升到2019年的5000萬元。5年時間,幾乎增長了整整5000萬。

建立最嚴格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制度——這樣的信號,自然讓權利人的維權熱情高漲。蘋果、高通、三星、飛利浦、三菱、戴森等知名跨國高科技企業,紛紛選擇到廣東法院起訴,這是基於對廣東司法公信力的認可。

由此來看,廣東成為外企知識產權訴訟的優選地,也就不足為奇了。

閱政觀|打知識產權官司,外企為何優選廣東?

【主筆】尚黎陽

【策劃】洪奕宜

【出品】南方法治智庫

【作者】 尚黎陽

【來源】 閱政觀南方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