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開心叫“死心”,送給喜歡改變和掌控彼此的夫妻

十四五歲的時候,我跟父母的關係特別緊張,尤其我爸。

我爸年輕時的理想是考上武漢大學,但因為家裡窮,他初中畢業讀了技校。到我上初中的時候,他開始把夢想移置到我身上。

每天早晨五點半叫我起床背單詞。

一見我就陰沉著臉說:「再不好好學習,以後只能掃大街了。」

但我根本不在乎掃大街啊。

你們大人整天歌頌勞動,為什麼一轉頭就跑去黑人家,好像比殺人放火更不堪。有一段時間,我跟我爸像仇人一樣,他見到我就嘆氣,我則根本不想見到他。

初三上學期,我數學考了 24 分。

我爸開完家長會,忽然買了一隻燒雞,全家人很開心地吃了雞。

第二天,他破天荒沒叫我起床。

我自己起床後,看到他正坐在桌子前面,邊聽廣播邊吃我媽下的陽春麵。吃完就去上班了,下樓的時候還哼著小曲兒。

從那以後,我爸對我採取了放任的態度。

我高中談了個男朋友,個子矮長得挫,作為顏控的我媽焦慮得睡不著,我爸淡定地說:「放心吧,他們成不了。」

他這種態度給了我很大的自信,後來我學渣逆襲,考上了武漢大學。

後來我一直覺得父母開開心心地過好自己的生活,對孩子也一種好的教育,至少你讓他發現人活著是件很有意思的事,他才願意好好地努力,好好地活著。

我工作後,有一天忽然想起這件事,好奇地問我媽,我爸是怎麼就想通了,或者是誰指點他了?

我媽一邊給花盆裡的茉莉花換土,一邊隨口答道:「什麼想通不想通,你爸就是對你死心了。」

那是第一次,我發現「死心」是一件很偉大的事。

後來接觸心理學,我開始明白為什麼人一死心,就會開心。

所謂死心,就是對他人不再抱有強烈的期待。

生活中絕大多數煩惱,是期待落空造成的。

大家都是平常人,過柴米油鹽的小日子,覺得這不順那不順,無非是對他人抱有期待,沒被滿足就覺得受傷害。

但每個人,即使愛人、子女,也是獨立自由的,人家憑什麼去滿足你的期待?

以前有個同事,總跟我們抱怨她婆婆。

當時我還沒生孩子,每天聽她的抱怨,對我真是最佳的絕育廣告。

後來她產後抑鬱去看心理醫生,接受了大半年的諮詢,慢慢可以正常地跟我們聊聊電影、服裝,談談工作、未來。

有同事問她怎麼好久沒說婆婆壞話了,她說:「我已經死心了,她愛怎麼搞就怎麼搞。」

也奇怪,自從她隨便婆婆怎麼搞,婆婆反倒偶爾問問她的意見,也會主動學習一下新的育兒知識。

為什麼非得我們死心了,世界才重新美好?

因為我們不再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也放下了改造對方的執念,放下了「你應該怎樣,不然就是不愛我」這種聽上去好有道理其實狗屁不通的理論。

  • 「因為我愛你,你就應該聽我的。」
  • 「因為我是你父母,你就應該承擔我們未盡的理想。」
  • 「因為你是孩子的爺爺奶奶,就應該為了孫子孫女改變多年的生活習慣。」


雖然這些不甘心、不合理的要求,都被包在「愛」的外衣下面,但你包裝得再漂亮,還是一坨屎。

期待與被期待的人際關係裡,天然帶著緊張感。

人類最愛什麼?自由和自我。

違揹人類本性的關係都很難快樂,也很難持久。

我一個朋友,年輕時想嫁富二代,一直沒碰上,30 歲嫁了她眼裡的潛力股,決定親手培養富一代。

結婚 7 年,男人創業 3 次都沒成功。

第 8 年,她終於死心,自己跟閨蜜一起開了個包子鋪。現在她主外,男人主內,下班就回家陪孩子寫作業。

她說:「喜歡錢,就自己去賺,這個道理明白的太晚了。」

父母與子女,太太與丈夫,你與你暗戀十年八年的男生,所有糾纏不斷,讓你痛苦的關係,你試著死心一次,很多事情都能想明白了。

只有對他人死心,你才能把關注的焦點移回自己身上。

而我們終其一生的努力,真正能夠把握的也不過是自己的喜怒哀樂。

自己終是自己,他人終是他人,夫妻一場也好,母女一場也罷,不過是陪伴著,走過一程,誰也成不了別人,誰也放不下自己。

李誕說:

人生最重要的時刻就是你突然發現自己是錯的那一刻,是你轉變觀念的那一刻。


人的意識實在是太深了,為了維護自己的意識人類可以做出很多可怕的事情,如果你能從根本發現自己原來沒有那麼對,整個人生進程都會有質的改變。

學會對他人死心,可能是對自己有信心的開始。

即使與你關聯的所有人都是渣,你也可以把自己活成一朵花。

所以就這樣吧,涼薄而熱烈地活著,只有別人的不優秀才能襯托你的優秀,你幹嘛一天到晚想改變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