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地收入越來越低,中年農民何去何從?

前幾天看完《老農民》,電視劇的前半段對建國前以及之後三十多年裡農民經歷了什麼有著比較實際的呈現。


種地收入越來越低,中年農民何去何從?


有幾篇文章寫過建國後的工業化進程,必然是政府成為最大的“地主”,最大限度的將農業產值集中起來發展工業,由之而有的戶口制度、土地等公有非私有的產權界定等等將農民穩定在土地上。所以在四十多年的時間裡,種地勞作是農民的主業。78年之後才逐步允許農民“搞副業”,這裡邊絕大部分人沒有技術基礎,只能出賣力氣搞基建,這部分人現在已是五十多歲以上,大多沒了力氣,甚者大病小病,風燭殘年。

國家經濟進一步發展後,能夠吃苦耐勞,安全防護意識、法律意識淡薄的農家子弟源源不斷從農村走出,滿足著各行各業對廉價勞動力的需求,對這部分人的稱謂從打工仔打工妹到打工者、外出務工人員,其實全部叫“勞工”更恰當。總而言之,這屬於國家發展的必然進程,從“一窮二白”的農業國到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奇蹟”,總要有所代價。從十來年前政府“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政策導向開始,農民務工收入逐步提高,人身權益也能得到更多保障,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貧困低保救濟等也惠及了那些風燭殘年的老人。國家繼續發展,隨著城市化進程,農業發展也不再需要更多的農民,如題主所說的那部分人,要麼是吃低保靠著扶貧福利“安度晚年”,要麼靠著農二代的奮鬥成果走向城鎮成為“無用的多餘人”。


種地收入越來越低,中年農民何去何從?


農民會變成四類:

第一類是不懂改變的人。就家門口那一畝三分地種到天荒地老,因為窮,斷了香火。

第二類是懂得改變的人。進城打工,從農村屌絲變成城裡屌絲。其中比較強的人,運氣好就可以紮根城裡,變為小康。

第三類是懂得下注的人。他們省吃儉用走門路弄關係用盡渾身解數積累原始資本。通過銀行貸款放大,然後承包土地,承包生產資料。但是他們運氣不好,虧了破產家破人亡。

第四類是第三類當中運氣好的人。最終就成為農場主,果園主,大規模農家樂經營者之類的等等高端人士。整個家族走上幸福的地主之路。家族的幸福延續到最後家裡出了一個敗家子,或者遇到天災人禍,回到從前,重頭再來。通常,這個敗家子或者天災人禍會在三代以內出現。這是古人總結的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