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連壺都不會做,卻成了紫砂界的巨擘

他連壺都不會做,卻成了紫砂界的巨擘

圖文| 砂海墨韻

來源 | (ID:zisha5)

論官銜,他只做到了七品縣令,

論制壺,他也不會。

但他一身才華,設計諸多紫砂壺式,

引領了紫砂文人壺的風潮 ,

成為了紫砂界的不朽傳奇。

他連壺都不會做,卻成了紫砂界的巨擘

這個人就是清朝文人陳曼生

喜愛紫砂壺的朋友對“曼生十八式”一定有所耳聞。十八在古代是虛數,用來表示數量多的意思,其實曼生壺遠遠不止十八把。

觀其人,知其壺。看完你就知道,為什麼人人都喜歡曼生壺。

他連壺都不會做,卻成了紫砂界的巨擘

曼生十八式 復刻

陳曼生其人

(一)

1768年,大清朝乾隆三十三年。這是個平靜的年頭,人們都沉浸在盛世的靡靡之風中。

就在這一年的浙江錢塘,一戶落魄的書香門第裡,陳曼生“閃亮登場”了。

他連壺都不會做,卻成了紫砂界的巨擘

然而陳曼生從命運手中,抽到了一手爛牌。他少年喪母,父親迫於生計,只得遠走他鄉謀生。

陳曼生和弟弟被送到了江南士族的外家親戚生活,他們對陳氏兄弟照顧得很好。

他連壺都不會做,卻成了紫砂界的巨擘

舅舅們更是很早就聘請地方名士為塾師,讓他們開蒙讀書,使他們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還廣泛涉獵詩文書畫。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是那個年代學子的終極追求。對於天資聰穎的陳曼生來說,此時的前途,看起來無疑是一片光明的。

他連壺都不會做,卻成了紫砂界的巨擘

那麼,從此以後陳曼生就能像小說男主角一樣,一路逆襲,走上人生的巔峰嗎?

大量的事實證明,命運的上升乃至階級的跨越,其過程必然是曲折的。

他連壺都不會做,卻成了紫砂界的巨擘

曼生百衲壺 復刻

(二)

漫漫科舉路,讓很多人留名青史,對更多的人來說卻是條“死”路,白頭趕考翁,大有人在。

不過,若你真的才學拔群,比起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科舉考試,倒是有一條路可以“曲線救國”。

他連壺都不會做,卻成了紫砂界的巨擘

陳曼生繪 夏荷圖

那就是copy“詩仙”李白的路線。先去四方遊學,拜訪先賢,結交同道,搏取江湖文名後,再築巢引鳳,那時入朝當官,就容易多了。

陳曼生走的就是這條路線。

(三)

俗話說,朝中有人好辦事。陳曼生雖然家道中落,但他的爺爺卻著實有些來頭。

曼生的爺爺叫陳士璠,工書法,尤精小行楷,是乾隆朝的名士。

他連壺都不會做,卻成了紫砂界的巨擘

袁枚像

陳曼生知道,爺爺陳繼善與乾嘉年間的士林“大神”袁枚是總角之交,兩家有著世交之誼。

於是,陳曼生在初出道的頭幾年遊學中,曾經五次去江寧小倉山下的隨園,拜訪並求教於袁枚。

目的自然是希望袁枚能有所提攜。

他連壺都不會做,卻成了紫砂界的巨擘

曼生石瓢提樑 復刻

(四)

34歲時,陳曼生終於如願以償,受薦參加貢試,得以拔貢,次年又入京應試,又奪一等,被分發廣東任候補知縣。

拔貢是科舉制度中由地方貢入國子監的生員之一種。

每府學二名,州、縣學各一名,由各省學政從生員中考選,保送入京,作為拔貢。經過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縣或教職。

很多時候,我們站在命運的轉折點,卻還以為只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

這時的陳曼生,心中也是感慨萬千,不由得回想起了當年第一次敲響袁府大門時的忐忑,暗自慶幸自己的選擇是對的。

正是袁枚的提攜,讓自己打入了高層次的西湖文化交際圈,因此結識了一班喜歡詩書畫印的同道好友。

他連壺都不會做,卻成了紫砂界的巨擘

陳曼生 印譜

尤其是是江鳳彝、何紀堂這兩位摯友,聯袂向山東學政的阮元舉薦自己,讓自己成為阮府幕僚。

這才讓自己有了今天成為“備選”官員的資格。心中頓覺,命運還是垂青於我的。

他連壺都不會做,卻成了紫砂界的巨擘

曼生石瓢提樑 復刻

(五)

然而,命運就像大海一樣瞬息萬變。

每個人都是命運大海中的浮萍,浪來,沉;浪去,浮。

在入京應試的次年,35歲的陳曼生,先是痛失長子陳寶雲,再是父親陳京因病離世,繼而後母又撒手人寰。

重孝在身的曼生,與當官的機會失之交臂,空有“候補”資格,卻一官難求。

他連壺都不會做,卻成了紫砂界的巨擘

此時的他只覺得上天不僅僅是給他關上了一道門,還要把窗戶都堵死。

他痛苦之極,寫詩嘆息道:“南經嶺海北幽並,愁聽黃河嗚咽聲。萬里封侯應讓爾,可憐骨相是書生。”

他終究是失意的。

他連壺都不會做,卻成了紫砂界的巨擘

曼生匏瓜壺 復刻

(六)

縱然他勤勉好學,縱然他詩文出眾,縱然他妙手丹青,縱然他為人誠懇,但他依然只是個落魄文人。

自古以來,入幕之人大都是有正才實幹的人。也正是因為腹有才學,所以往往不甘心就這樣仰人鼻息地度過一生。

陳曼生當然也不甘心,他的內心的痛苦和鬱悶,藏在深夜的每一聲嘆息與每一個輾轉裡。

他連壺都不會做,卻成了紫砂界的巨擘

好在,還有茶。

純香馥郁的茗茶,既解酒困,又醒詩魂。給陳曼生憤懣的內心注入了特別的安慰。

由茶及壺,他自然也愛上了紫砂壺。

他連壺都不會做,卻成了紫砂界的巨擘

曼生柱礎壺 楊彭年制

即使細微如蝴蝶振翅,也能煽動千里之颶風。

此時的曼生絕對不會想到,命運已經替他安排好了另一條路線,日後他會因此愛好,而開創出一代紫砂新風。

真正讓他留名千古的,是紫砂。

他連壺都不會做,卻成了紫砂界的巨擘

曼生高井欄 復刻

(七)

後來,在大學士阿桂的孫子那彥成與兩江總督鐵保的合力舉薦下。

陳曼生的“廣東候補”資格,終於得以改投江南候補,通過省試後,他當上了贛榆縣宰。

及至1811年,陳曼生實補溧陽縣令,走馬上任時已經44歲了。

多年間鬱結在他心中的憤懣,改變了他的性格,也改變了他的人生走向。

他連壺都不會做,卻成了紫砂界的巨擘

陳曼生 扇畫

放在今天,40歲正是拼搏的年紀,要知道任正非43歲時才創辦了華為。

可古人的40歲,與今人大有不同,要知道寫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的王勃,僅活到了26歲。

太晚了!陳曼生的大好時光,全拋在“為他人做嫁衣”的幕府生涯中。

對於仕途,他早已意興闌珊。

他連壺都不會做,卻成了紫砂界的巨擘

曼生仿古井欄 復刻

(八)

古來,失意的文人一般都會採取兩種途徑排遣自我,要麼是隱居山林,不問世事;要麼是豪放豁達,以物寄情。

陳曼生顯然是第二種。

他在居所專門僻出一間大房,用於藏壺、賞壺。作為信佛之人,室中還懸掛著巨幅南無阿彌陀佛像。

友人因他既禮佛,也愛壺,便建議取“曼公”與“佛號”的結合之意,把此室取名為“阿曼陀室”

他連壺都不會做,卻成了紫砂界的巨擘

曼生葫蘆壺

這時的紫砂圈,還沉迷於奢華的技法裝飾之中,金雕玉飾之風盛行。

他愛喝茶,他更愛紫砂,他已不滿足於現有的、庸俗的紫砂之風。

他要尋求突破,他要尋求改變!

他連壺都不會做,卻成了紫砂界的巨擘

曼生葫蘆壺 復刻

(九)

紫砂名匠楊彭年,比陳曼生小20多歲,他與妹妹楊鳳年一起,在宜興以製作紫砂壺為生。

楊彭年製作紫砂壺的手藝,在當時的宜興首屈一指。

他製成的紫砂壺,氣韻非凡,深得文人墨客的喜愛。

他連壺都不會做,卻成了紫砂界的巨擘

曼生卻月壺 楊彭年制

陳曼生與楊彭年具體如何結識早已不可考。

或許是一次偶然的宜興之行,陳曼生結識了宜興制壺匠人楊彭年。

一個愛壺,一個做壺,兩個人一拍即合,為後世開啟了“曼生壺”的傳奇故事。

他連壺都不會做,卻成了紫砂界的巨擘

曼生笠蔭壺 復刻

(十)

曼生壺以刻繪見長,壺銘以記錄茶事活動、心情感想、化用典故為主,簡短不贅言。

在那個沒有微信朋友圈的時代,紫砂壺就是陳曼生髮表心情、語錄的載體,曼生壺就是陳曼生的“朋友圈”。

他連壺都不會做,卻成了紫砂界的巨擘

曼生合歡壺

他把心中的鬱悶,轉化為豁達灑脫的人生態度。

曼生壺銘,總是豪放中帶著些許婉約,幽默而富有生活趣味。

後人欣賞“曼生壺”時,無不為壺上的壺銘文字吸引。在某種意義上看,他是說與後世知音聽的。

這像極了今天年輕人們說的“佛系生活”。

他連壺都不會做,卻成了紫砂界的巨擘

曼生 周盤壺

(十一)

雖然沒有在官場有一番作為,但陳曼生心底的某一處角落,應該始終安放著那個“達則兼濟天下”的夢想。

道光二年(1822年),也是陳曼生逝世的那一年。他在一把井欄的壺底刻下“為官心存君國”幾個字。

這是他在壺上最後的絕唱。從此,人間沒了陳曼生。

他連壺都不會做,卻成了紫砂界的巨擘

曼生井欄壺 楊彭年制

曼生多才多藝,詩詞書畫、金石篆刻無一不精通。只是他對紫砂壺的巨大貢獻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

明珠太亮了,於此相較,別的才華就變得黯然。

他連壺都不會做,卻成了紫砂界的巨擘

曼生半月壺 復刻

(十二)

清朝文字獄盛行,及至晚清,國力衰微,文壇肅殺之氣尚存。

家國不可輕言歌頌,又不可議論政治,文人大多隻能把才情寄託於世間風物。紫砂壺成了很多文人的心頭好。

字以壺傳,壺隨字貴。

曼生之後,由文人參與設計的紫砂壺,被稱為文人壺。由此紫砂也從實用器走向了藝術品的殿堂。

他連壺都不會做,卻成了紫砂界的巨擘

曼生半月壺 復刻

倘若世上真的有靈魂,倘若真的存在一個隱秘的地方,住著所有逝去的先人。

這時的陳曼生肯定結識了更多的紫砂名匠,與他們談壺論道,惺惺相惜。

回首自己這一生,他又會不會覺得:

此生 , 足矣。

謹以此文,致敬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