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玩過的遊戲

每次帶著孩子逛超市,買玩具,看見琳琅滿目的各式各樣的玩具,就會想起,小時候的我們是如何在沒有玩具的環境下,將遊戲玩得有滋有味的。

八十年代的農村還沒有多少商業氣息,自然沒有城市中的小孩所擁有的具有現代化的玩具。閒暇之餘,孩子們玩的都是從大孩子那裡學來的一代傳給一代的遊戲。

與現在相同的是,幾乎所有的遊戲由剪刀石頭布來確定先後順序。

01 女孩們的最愛

女孩子們最喜歡玩的有抓子兒、翻花繩、跳皮筋、跳房子(有的地方稱“踢房子”)、踢毽子、跳繩、撒花輥。

抓子兒。

抓子兒以小石子為道具,講究的是眼疾手快、眼手合一。

那時候,鄉間的小路基本都是土路,只有主幹道上的大路鋪了一層沒有用水泥封住的石子兒。

女孩子在上學放學的時候,喜歡在路上尋找圓潤且大小差不多的石子兒,一般5顆就能湊成完整的一副,基本上女孩子人手一副。

那些年,我們一起玩過的遊戲

因為不需要其他額外的金錢投入,抓石子兒是女孩們最受歡迎的遊戲。

一旦下課鈴聲響起,教室裡或走廊上,女孩子們或兩個,或三五個一起蹲在或坐在地上,手掌翻覆如同魔術師的手一般,靈活敏捷,石子兒不停地在小手與地面之間翻飛穿梭。

玩這個遊戲的時候,因為手指與地面頻頻摩擦,有的小孩因為玩的過火了,小指頭端外側的皮都會被磨破。

翻花繩。

翻花繩是將一根繩子打結,然後兩人將繩翻出多種花樣來。

那些年,我們一起玩過的遊戲

跳皮筋。

跳皮筋所用的皮筋為有彈性的橡膠細繩,至少兩米才能玩。

參加者一方將皮筋圍在自己身上,另一方即可在皮筋上踩跳出各種花樣動作,在對方過關期間,慢慢將皮筋從腳踝緩緩上升都頭頂。

那些年,我們一起玩過的遊戲

跳皮筋的花樣非常多,包括點、繞、轉、掏、壓、鉤、踩、踢等10餘種腿部基本動作。

一般還都配著童謠,比如:小皮球,香蕉油,馬蘭開花二十一,二一二五六,二一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一三五六,三一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

有時候,調皮的男生們看她們玩得興起也會不經意的闖入她們的領地,在皮筋上瞎跳一番,然後迅速離開,以防女生們的口水攻擊。

只是,那時大多數的孩子並不能從大人那的得到一下子就可以買足夠長的皮筋的錢,要麼是有錢就買一斷,然後慢慢接上,要麼和幾個好友合夥買的接在一起。

跳房子。

跳房子事先需要在地上畫一個“用”字型或是其他形狀的框圖,將之稱為“房子”。

那些年,我們一起玩過的遊戲

而輔助工具“子兒”通常有很多種:有的將空螺絲或是貝殼的開口處打一個洞,用細繩將他們串在一起;有些心思別緻的學生會將橘子皮撥成大小相近的圓形,然後用針線將這些橘子皮串起來。

跳房子是單腿一邊前進,一邊把這些“子兒”從這一格踢到正確的格子裡。這期間另一隻腳不能落地,並且被踢的“子兒”不能落在“房子”的邊界線上或是踢錯了格子或是踢出“房子”,不然都算失敗。

跳房子不僅能鍛鍊腳的承受力,也能鍛鍊腳的控制力。

踢毽子。

將幾根又大又亮的公雞毛穿進古銅錢正中間的眼裡,然後用布將銅錢包好用繩子紮好便做成了雞毛毽子。與跳房子一樣,踢毽子同樣需要的是腳上功夫,鍛鍊的也是腳上工夫,花樣繁多:前腳踢後腳跟接,後腳跟踢前腳接,左腳踢到右腳,右腳踢到左腳。有時,也會用書本打,規則就像如今打羽毛球。

那些年,我們一起玩過的遊戲

踢房子與踢毽子都非常費鞋,而且總是從大拇指哪裡開始裂縫。即便家長知道原因,也不會禁止孩子們的遊戲,畢竟,孩子們童年裡就這麼一點樂趣。

跳繩是大家最熟悉的了,有些大學體育課裡還有跳繩項目。短繩可以單人跳還可以帶人跳出花樣來。長繩就適合多人跳了,兩人各執繩的兩頭用力的搖著,膽大點跑進去趕緊跳著唱著,只要踩著繩想跳多久就跳多久。

那些年,我們一起玩過的遊戲

挑木棍。

春天到了,柳枝皮軟溼脆,折幾枝用小刀刻成同等長度的小棍,然後刻上不同的花樣,花棍就做好了。將花棍撒在地上,撿起一根,挑其餘的花輥,挑的過程中不能讓剩餘的花棍移動一點點,否則就換對方挑。最後,誰挑得多,誰就獲勝。

有時候圖方便,直接用冰棒棍玩也是有的。

那些年,我們一起玩過的遊戲

那些年,我們一起玩過的遊戲

如今還有很多遊戲孩子們仍舊在玩,只是玩法稍有不同罷了。

02 男孩子的遊戲

與女孩子不同的是,男孩子喜歡玩的遊戲有打陀螺、打彈珠、飛瓶蓋、翻紙板、彈彈弓……

打陀螺

陀螺是木質圓錐形物體,有拳頭大小。將繩繞陀螺幾圈,然後放在平坦的地方鬆開繩,陀螺順著繩的力道旋轉起來,然後用一條鞭子不停地抽打,不讓它停下來。

那些年,我們一起玩過的遊戲

現在很多大人都將打陀螺當成一種健身運動,比較常見了。

打彈珠、飛瓶蓋、翻紙板都帶有一定的賭博性質:輸了東西要歸對方所有。

打彈珠。

所謂的彈珠也就是玻璃珠,大都都是小孩偷偷將家裡的跳棋子拿來代替。通常的玩法是“出綱”或“打老虎洞”。

在地上劃線為界,大拇指和食指彎曲在玻璃珠前,將食指彈射出去,誰的玻璃珠被打出去就輸,叫“出綱”。

在地上挖出幾個洞,先打完這幾個洞者被稱為老虎,老虎打著誰就可以把誰的玻璃珠吃掉,這叫“打老虎洞”,有點像打高爾夫球。

那些年,我們一起玩過的遊戲

飛酒瓶蓋。

飛酒瓶蓋的玩法跟打彈珠一樣,畫線為界,誰能用自己的酒瓶蓋擊中地上對方的酒瓶蓋,就算贏了,既鍛鍊眼裡又鍛鍊手力。有的男孩玩起來的時拼命的甩著胳膊,如此連續奮戰一整天胳膊幾乎要甩脫臼了。

那些年,我們一起玩過的遊戲

紙板是指用紙折成的正方形或三角形的硬物。

翻紙板玩法是將紙板放在地上,對方將自己的紙板用力的拍在所放紙板周圍時所行成的風如使畫翻過來便贏了,該紙板便屬於他了,常勝將軍手裡總是握著厚厚一摞髒乎乎的紙板得意的不得了的,只是那樣的紙板在地上拍多了也會損壞,從而需要用新的紙來摺疊,那時農村基本上是沒有報紙的,除了能撕書本作業本外別無他法,因此,老師是禁止玩這個遊戲的。

那些年,我們一起玩過的遊戲

那些年,我們一起玩過的遊戲

在“丫”型的樹枝上套上皮筋(有的皮筋中間扎一小塊布便於包裹武器)便成了一個簡單的彈弓。彈弓一般是用來打天上的小鳥的,不少麻雀因此死於非命。有時打架時也會成為武器,在鐵絲槍出現之前,男孩們幾乎人手一個,紙團、石子、玻璃球都成的子彈。因為這個玩具容易引起誤傷,學校也是禁止學生帶入校園的。

那些年,我們一起玩過的遊戲

那些年,我們一起玩過的遊戲

只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些東西越是禁止,孩子們越是想越雷池看看,為此,放學的路上總是能看見三五成群的學生打著紙板或是拿著彈弓嚇唬女生,玩得不亦樂乎。

03 還有一些不拘男孩女孩都玩兒的遊戲

捉迷藏又叫藏貓貓。

找地方把自己藏起來不讓對方發現,如果被對方發現,便輸了,床底下、稻草堆、樹上都是不錯的藏身之地,如今的小孩也經常玩。

那些年,我們一起玩過的遊戲

老鷹捉小雞。

一般由個兒大的同學充當母雞,他會使出渾身解數不讓老鷹抓住小雞,饒是如此,總還是有幾隻“笨小雞”不幸被抓。

那些年,我們一起玩過的遊戲

捉知了。

到了夏天,天氣晴朗時總有無數蜻蜓扇動著它們透明的翅膀,在低空中盤旋。孩子們喜歡砍下帶“丫”型的小樹枝粘著蜘蛛絲,向蜻蜓群中揮去,不時有蜻蜓成為落網之物。

那些年,我們一起玩過的遊戲

那時候捉知了只是好玩,不是像現在想吃。

這一季節還有一樣孩子喜歡抓的動物:知了。它們習慣待在樹幹不一動不動,抓它們也就不用花費什麼工夫。待找到後用一根長繩套在它的肚子上,像放風箏一樣把它放出去,跟著它向前跑,等它飛得太遠,又用力把它拉回來。

堆雪人。

冬天最多了就是打雪仗,堆雪人了。在冰天雪地、白茫茫的世界裡,孩子們將雪當成子彈互相投擲。或是做幾個雪球,大的當雪人的身體,小的當雪人的頭,然後用不同的道具做成雪人的眼睛鼻子嘴巴。

那些年,我們一起玩過的遊戲

那些年,我們一起玩過的遊戲

貼畫。

不像上面那些遊戲,貼帖畫只需花錢不用費力,將買來的自己喜歡的明星的貼畫帖在書本上、歌詞本上,俊男美女共處一本,當真是養眼。

那些年,我們一起玩過的遊戲

然而,這樣常常會導致老師問題時學生卻在看帖畫或是與同桌對帖畫中的人評頭論足,因此,將帖畫帖在書本上也是禁止的。

與此同時,成三棋與五子棋、跳棋也是孩子們喜歡的遊戲,不拘泥於男生女生。相對而言,下軍旗就大多是男生了。

還有東南西北、架腿孩子都喜歡玩。

那些年,我們一起玩過的遊戲

那些年,我們一起玩過的遊戲

那些年,我們一起玩過的遊戲

04 童年的回憶

隨著社會的發展,新發明越來越多,玩具的花樣也越來越多、越來越新奇。

很多以往的遊戲和自制玩具漸漸的時代所淘汰。

但是,也有很多承載著我泱泱中華智慧的遊戲一直流傳至今。

雖說,人總是與時俱進的,但我相信,凝聚了中國人智慧的遊戲必將永遠流傳下去。

對於我們那一代人來說,童年的樂趣無可替代,唯有用這些文字和圖片寄託兒時的歡樂。

謹以此文,紀念我逝去的童年和永不能回去的歲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