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如懿傳》探祕後宮最火頭飾絨花

《延禧攻略》《如懿傳》探秘後宮最火頭飾絨花

絨花頭飾

最近,最熱門的古裝劇莫過於《延禧攻略》《如懿傳》,乾隆登基初期後宮之主富察皇后為了節省宮內開支,率先帶頭捨棄了珠翠寶玉,而採用了材料低廉的絨花。在《紅樓夢》中對林黛玉的描述中有一回,薛姨媽讓把宮裡帶回的花分給王熙鳳、林黛玉,這裡的花也是絨花。絨花做工精細,如今卻只有一位匠人還在從事絨花的製作,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感受到了絨花的美,很多人也是通過這些電視劇瞭解到絨花這一項技藝,現在這項技藝正面臨後繼無人的困窘。

《延禧攻略》《如懿傳》探秘後宮最火頭飾絨花

《如懿傳》李玉送給惢心絨花

《延禧攻略》《如懿傳》探秘後宮最火頭飾絨花

惢心佩戴絨花頭飾

絨花采用蠶絲為原材料,初期的選擇和保護非常重要,後期的製作也耗費精力,對於它的保存更是要求頗高,這種頭飾都不能輕易觸碰,不然極易變形,也正是因為這樣,絨花在現在的實用性並不高,推廣的也不到位。在古代很多描述女子美麗的詩詞中,都提到了絨花。清朝時,南京絨花是皇家貢品,而江浙地區絲織、刺繡行業何等發達自不必說,由此產生的大量蠶絲下腳料自然為製作絨花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延禧攻略》《如懿傳》探秘後宮最火頭飾絨花

絨花

《延禧攻略》《如懿傳》探秘後宮最火頭飾絨花

絨花

《延禧攻略》《如懿傳》探秘後宮最火頭飾絨花

絨花

絨花始於唐朝,諧音榮華,是中華富貴文化的代表。唐代被列為皇室貢品。明末清初流入民間,主要在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及際逢婚嫁喜事時佩戴絨花。從清朝到民國,絨花不僅流行於宮廷,也深受民間普通百姓的喜愛,每逢婚假喜事、春節、端午和中秋時,婦女們都會佩戴絨花,比如成婚時戴紅色雙喜絨花,端午戴“老虎驅五毒”,中秋節則戴“兔子拜月”等等。

二零零六年,南京絨花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二零一零年在南京舉行的第二屆民間藝術國際組織世界青年大會上,南京絨花榮膺組委會榮譽大獎和世界青年眼中的最美中國手工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