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透明口罩的人: 北京疫情發佈會上的手語翻譯

“聾人朋友對透明口罩也有需求,我們呼籲有正規的口罩廠家能考慮到聾人朋友的需求,生產一些安全性更高、更規範的透明口罩。 ”

全 文 3106字 ,閱讀約 需6分鐘

新京報記者 張璐 協作記者 王飛視頻 周博華 景如月編輯 樊一婧 校對趙琳


播放

暫停

進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試試


▲北京疫情發佈會上的手語翻譯。 新京報時政新聞部出品

疫情期間,每天下午4點,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佈會準時舉行。在接下來的一個小時裡,一位手語翻譯身著正裝、端坐在發佈臺旁,手指上下翻飛,迅速將發佈內容用“手勢”表達出來。他們的翻譯呈現在發佈會視頻下方的方框中,幫助北京22.7萬名聾人瞭解疫情防控信息。

冷新雪是手語翻譯團隊中的“領隊”,她本身在北京市殘聯教育就業部工作,為了將手語、口型、面部表情結合,輔助聽障人士理解,她特意製作了多款透明口罩,供團隊成員使用。如今,其自制的透明口罩已經過五次改良。

“聾人朋友對透明口罩也有需求,我們呼籲有正規的口罩廠家能考慮到聾人朋友的需求,生產一些安全性更高、更規範的透明口罩。”她說道。

戴透明口罩的人: 北京疫情發佈會上的手語翻譯

▲ 手語翻譯團隊中的“領隊”冷新雪。攝影/新京報記者王飛

━━━━━

北京疫情防控發佈會上的“新角色”

疫情發生後,為把最權威的信息及時傳遞給聽障人士,根據北京市的安排,今年2月3日晚上,冷新雪連夜組建了一支手語翻譯團隊。自2月4日起,北京疫情防控發佈會在全國率先配備了現場手語翻譯。

六人翻譯團隊中,有幾張觀眾熟悉的面孔——餘航、劉美玉是中央電視臺《共同關注》欄目的手語翻譯,由於經常要快速反應,翻譯主持人朱廣權的“段子”和“打油詩”,她們受到了網友的熱情關注。餘航更是因為豐富活潑的面部表情、富有感染力的手語翻譯圈粉,被網友稱為“手情並茂”。

“其他的幾位手語翻譯也是業內頂尖,他們的口語詞彙掌握量多,在翻譯速度表達上也經過嚴格訓練。”冷新雪說,李昂是倫敦殘奧會和里約殘奧會體育新聞的手語主播。劉可研參加過殘奧會賽事和開幕式的翻譯,也是國家通用手語專家組成員。

雖然他們都有過多年的實戰經驗,但六人中也有翻譯是第一次面對直播鏡頭。王楠以往經常參加大型會議做手語翻譯,此次被學校推薦為發佈會做翻譯,她特意收看了幾天來的發佈會,在家對著發佈內容實時模擬練習,瞭解可能涉及的內容,觀看其他翻譯的手勢,“補習”國家通用手語的書籍。

“2月10日,我第一次參加市政府新聞辦發佈會,翻譯席前面有個攝像機一直對著我,儘管工作時非常專注,但翻譯結束時發現自己手指微涼,還是有些緊張。”王楠說,如今經過十幾場的“歷練”,她面對攝像機已經非常“得心應手”了。

戴透明口罩的人: 北京疫情發佈會上的手語翻譯

▲ 手語翻譯打出“加油”手勢,希望疫情早日結束。攝影/新京報實習生 景如月

━━━━━

透明口罩的“進化史”

在北京疫情防控發佈會上,翻譯們佩戴的透明口罩引起了不少關注。這款口罩的設計者正是冷新雪,她的設計初衷是為了讓聽障朋友看到翻譯口型,更清楚地理解發布內容。

“對一些殘餘聽力較好的朋友,在健全人群中生活不懂手語的朋友、包括聽力下降的老年人,口型會非常好地輔助手語。有時一個手勢代表好幾個意思,如果沒有表情和口型的配合,可能會產生誤解。”於是,冷新雪嘗試自制透明口罩。

將N95口罩中間部分剪下來,替換成透明的食品級塑料飯盒材料,用小型封口器把塑料和口罩熔接在一起,裁剪部分貼上手機保護膜進行密封,內層噴上防止起霧的液體,用紙巾擦乾,最後用酒精消毒。第一版透明口罩就這樣製成了。

但在使用過程中,冷新雪發現,透明材料面積較小,只能覆蓋到唇部周圍,由於手語翻譯畫面本來就小,透明口罩“上鏡”後,觀眾還是看不清翻譯的口型。於是,第二版口罩應運而生,這次冷新雪選擇了一次性醫用口罩,換成了大面積的透明材料,但由於材料過軟,翻譯呼吸時,透明塑料直接貼到了翻譯的嘴上,“我在家試了試感覺不行,就沒有給大家使用。”

第三版口罩透明材料面積大、透明性強,口型表達清楚,但由於和麵部貼合太緊密,翻譯長時間使用會出現缺氧、頭暈的情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冷新雪在口罩上添加了N95口罩的呼吸閥,沒過多久,改良出帶換氣閥的第四版口罩。

如今的第五版口罩中間透明材料呈“船型”,沒有中間的摺痕,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口型。“在此過程中,我嘗試了多款塑料材料,比如透明文件夾、塑料瓶等。最開始,我做一個得用上半天的時間,後來成了‘熟練工種’,一小時就能做一個。”

冷新雪說,除了手語翻譯,在疫情期間,聾人朋友對透明口罩也有需求,因為他們溝通時,也需要用口型輔助手語。“我們呼籲有正規的口罩廠家能考慮聾人朋友的需求,生產一些安全性更高、更規範的透明口罩,我們翻譯團隊也願意配合,大家一起研究其實用性問題。”

━━━━━

“新冠病毒”怎麼翻?手語也有標準打法

新聞發佈會的手語翻譯需要格外準確。翻譯高手如何做好臨場發揮,確保準確性與速度?劉美玉說,為了應對發佈會的節奏,翻譯不會完全“照章取義”,而是把最核心、最關鍵的內容提煉,用聾人朋友能理解的、最快速度地翻譯出來。

“我們會提前做些準備工作,根據當天發佈的主題,猜測可能用到的詞彙,對不熟悉的詞彙進行查詢。”李昂說。

冷新雪說,近些年來,手語不斷規範,隨著最新版國家通用手語的出臺,手語就像普通話一樣,有了標準打法。國家通用手語專家組正在研究新的詞彙,比如網絡詞彙、生活詞彙等。針對疫情期間的詞彙如“新冠病毒”等,手語翻譯會和專家不斷溝通,及時瞭解標準“翻譯方法”。

“最開始大家看到新聞發佈會配備了手語翻譯,發現鏡頭中有了手語翻譯的畫面,處於一種興奮的狀態。慢慢地,更多聾人朋友開始關注翻譯的質量和方法。”劉可研舉例說,疫情期間提倡錯峰就餐,不同人翻譯“錯峰”有不同的手勢表達。比如她打成“在不同的時間吃飯”,王楠打成“岔開時間吃飯”,對於這些差異,翻譯們也會分別去徵求聾人朋友的意見,尋求最被接受的翻譯方式。“這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聾聽的融合越來越好,大家在關注彼此發展。”

冷新雪說,在疫情期間,聾人生活、學習、就業都會遇到障礙,幾位翻譯共同建立了志願者服務團隊,希望通過手機視頻的方式為大家服務。群裡有包括北京市聾協主席和各區聾協主席,他們可以直接反饋對聾人需求,由翻譯老師一對一對接。

針對新聞發佈會上發佈的文件,翻譯老師會把相關文件電子版找到後發到群裡,由聾協主席為聾人朋友進行詳細解讀。“我們也從聾協得到反饋,聾人朋友對發佈會手語翻譯的速度、準確度給予高度評價。”

除了手勢,翻譯們還會注意服裝和表情等細節。餘航稱,在發佈會上,翻譯會著深色正裝,避免淺色衣服,以便聾人觀眾更清晰地看到手勢。表情的輔助也是為了更加準確地傳遞信息。

戴透明口罩的人: 北京疫情發佈會上的手語翻譯

▲ 餘航佩戴透明口罩,為發佈會做手語翻譯。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飛

━━━━━

疫情期間排班,參加發佈會就像“上班”

除了在市殘聯工作的冷新雪,其他5位手語翻譯的本職工作都是教師。餘航、劉美玉、李昂是東城區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王楠和劉可研是北京啟喑實驗學校的英語老師。

“對於聽障孩子,現場教學可以把手語、板書和口型結合在一起,效果是最好的。所以線上教學存在困難,任務重,需要老師運用PPT、小視頻等手段,豐富教學形式。”劉可研說。

為了平衡線上教學工作,幾位翻譯利用課餘時間“排班”參加發佈會。

幾位翻譯笑稱,現在來發佈會就像“上班”一樣,他們的工作也得到了親朋的支持。王楠說,“朋友2月份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我時,除了提醒我注意安全,也覺得這件事非常有意義,能讓廣大聾人朋友及時瞭解到疫情防控信息。”她說,“現在哪天輪到我當班,我爸爸記得比我還清楚。”李昂也稱,他的孩子每晚都會陪伴他一起觀看發佈會。

“聾人主要靠視覺獲得信息,重大事件發佈配手語翻譯,使殘障人士能充分迅速獲得信息,感受到黨和政府對特殊人士的關懷。聾人朋友的認可,也是對手語翻譯的激勵。”李昂說道。

來源:新京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