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神解密:蒙古鐵騎最後的餘輝,八里橋之慘敗紀實錄

在建國七十週年的閱兵式上,我們看到了國家先進的軍事武器,以及精神面貌極其威武雄壯的軍隊。不禁為祖國的強大喜極而泣,同時也感慨這個國家曾經因為落後與懦弱,所遭受的無與倫比的苦難。

策神解密:蒙古鐵騎最後的餘輝,八里橋之慘敗紀實錄

八里橋之戰

這個時侯,我忽然想到了一百多年前,曾經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一場戰爭--八里橋之戰。是一箇中國在沒有先進武器的情況下,用血肉之軀阻擋外國侵略者,結果換來的是全體將士犧牲以及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這樣一個讓所有中國人痛苦的回憶。

下面我們就好好的回顧一下,那場戰爭究竟為何會如此的慘敗,這其中到底給了我們怎樣的思考?

八里橋戰爭的前因後果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朝的一批有志之士就已經開始睜眼看世界,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國家政策。但是清朝在簽訂了《南京條約》之後,又開始回去做自己的天朝上國的夢。

策神解密:蒙古鐵騎最後的餘輝,八里橋之慘敗紀實錄

南京條約簽署現場

在當時的朝廷中,也有明白人,朝廷中也有不少人曾經向道光皇帝提出朝廷可以向洋人購買洋船,洋炮,甚至可以花錢僱傭洋人的工匠,讓本國的工匠隨之一起建造,掌握洋人的工匠技藝。

然而,“節儉”‘的道光皇帝覺得這樣的花銷太大,實屬“敗家”的行為,於是下令:

毋庸僱覓夷匠製造,亦毋庸購買船炮。”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法聯軍進軍至通州,兵鋒直指北京。在張家灣被攻佔後,北京的咸豐皇帝如臨大敵,驚恐無比,立馬宣佈在八里橋的清軍務必在八里橋打敗英法聯軍,守住通往北京的要道,否則北京不保。

清軍的戰前動員

僧格林沁(蒙古族)率領有一萬七千多人,其中的一萬人都是從蒙古調過來的騎兵。

副都統勝寶(滿族)率領的有六千人,五千是火器兵,一千是騎兵。

瑞麟(滿族)率領一萬人,大部分是綠營漢兵和民團。直隸提督率綠營兵四千人駐守通州。

策神解密:蒙古鐵騎最後的餘輝,八里橋之慘敗紀實錄

僧格林沁

從這樣的配置中就可以看出,雖然總兵力達到了三萬四千人,表面上由僧格林沁統領,但實際上,卻有三個人指揮,又相互互不節制,這樣就造就了清軍各自為戰的局面。

於是,在1860年,八月初六的夜裡,出現了非常詭異的一幕。

駐守在通州城裡的勝寶與瑞林放棄了高大的城牆和護城河,將兩萬七千人分佈在八里河前線的右翼和中翼。

一個奇怪的陣型出現了,中翼幾千人,左翼一萬多人。在十多里的防線上,把幾萬人佈防的異常畸形。

策神解密:蒙古鐵騎最後的餘輝,八里橋之慘敗紀實錄

但是也就是在今晚,雖然說月光不是很大,依據記載,八月初六的夜晚天上有著一輪殘月。

僧格林沁對這塊的地形非常熟悉,如果藉著月色,乘著英法聯軍不熟悉地形,又是黑夜無法發揮槍炮的優勢(逼近當年志願軍將士就是趁著夜晚,美軍的空軍無法實施轟炸,而搶奪白天被敵人攻下的陣地)依仗騎兵的超強機動衝擊力,還可以渾水摸魚,打個措手不及。

但是僧格林沁完全不清楚這支英法聯軍裝備的是什麼樣的武器,他覺得,就算是英法聯軍有槍,就六千人,槍炮換彈也要時間,蒙古的鐵騎完全有時間衝散聯軍,打個措手不及。

突擊,最後的蒙古鐵騎

八里橋戰役一開始,僧格林沁就指揮蒙古鐵騎衝向英法聯軍。清軍的陣營在北路,逞一字型擺開。

策神解密:蒙古鐵騎最後的餘輝,八里橋之慘敗紀實錄

八里橋之戰中的蒙古騎兵

東路是法軍雅曼部,南路是法軍科利諾部,西路是英軍。在騎兵的戰法中,一般是選擇一點,進行重點的突破,最後在分割包抄。但是在此次的戰役中,清軍的蒙古騎兵卻採取了一種很奇怪的打法。

先是蒙古騎兵衝向東路的雅曼部法軍,忽然看到南路的法軍要和西路的英軍回合的時侯,這支騎兵忽然放棄了攻打東路法軍,轉而攻擊南路的法軍。

眼見南路的法軍要遭受到清軍騎兵的攻擊,西路的英軍也火速過來支援,但是讓人匪夷所思的就是,清軍忽然又放棄了南路法軍,北上又去攻擊西路的英軍。

這種奇怪的戰法,的確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然而隨後發生的事情,更是讓人懷疑所謂的名將僧格林沁只是徒有虛名。

策神解密:蒙古鐵騎最後的餘輝,八里橋之慘敗紀實錄

東路的法軍見到清軍攻打西路的英軍,就向右用火炮轟擊,清軍看到自己的身後東路法軍用炮轟擊,又掉頭衝向東路的法軍炮軍陣地。

就這樣,一萬多蒙古騎兵,在一個類似於倒三角的陣型中來回反覆衝殺,結果哪路聯軍都沒有解決掉,清軍的蒙古騎兵卻陣亡三千多人,一萬多騎兵受傷,英法聯軍只陣亡十二人。

八里橋戰爭中武器的落後是致命的嗎?

在很多的後世,關於這場戰役的失敗原因,基本上都歸結為器不如人。

關於這點,其實也的確有一定的道理,槍我就不說了,咱就說說號稱戰爭之神的火炮。

策神解密:蒙古鐵騎最後的餘輝,八里橋之慘敗紀實錄

在英法聯軍攻打清軍的時侯,已經裝備了後裝線膛炮,這種火炮是從後裝炮彈,射程可達四公里,炮彈打出去,有效的擊殺範圍可達30到50米。

特別是英法聯軍所使用的散彈,內裝黑色炸炸藥和小鋼珠,清軍很多戰死的騎兵,都是被這種小鋼珠射中而死亡的。

再看看我們的清軍,此戰所使用的火炮,基本上還是明朝時期的火炮技術。

策神解密:蒙古鐵騎最後的餘輝,八里橋之慘敗紀實錄

八里橋之戰中的清軍

這種技術落後主要分為兩點:

第一點,是火炮重量太重。看過古代火炮遺蹟的人對中國古代火炮應該有印象,就是那時候的火炮特別重,而且口徑小。因為在清朝時期,建造火炮需要泥模澆築,在澆築的時侯,會出現大量的氣泡。

在發射的時侯,往往會因為這些氣泡導致炮管炸膛,為了避免炮管在作戰的時侯炸膛,就會把炮管鑄造的很厚,但是付出的代價就是出現了幾千斤甚至上萬斤的巨炮。依照這樣的計算,如果要製造出射程在一公里的火炮,就需要鑄造約4000斤的大炮。這樣的炮,不但調整起來非常吃力。

策神解密:蒙古鐵騎最後的餘輝,八里橋之慘敗紀實錄

第二點,這種炮的射程和頻率也比英法聯軍的炮要短的多,慢的多。在八里橋的戰爭中,清軍那些幾千斤的火炮,幾乎要每隔五分鐘左右才能發射一顆實心彈,且射程基本上都在一公里左右,遠遠不如英法聯軍所裝備的阿姆斯特朗大炮。

清朝的炮隊在這個作戰的過程中,幾乎沒有一發炮彈命中聯軍,而其陣亡的聯軍士兵十二人,幾乎都是中箭而亡。

僧格林沁看到眼前的一幕,眼巴巴的望著自己引以為豪的蒙古鐵騎,摧枯拉朽般的被聯軍的火炮轟的灰飛煙滅。這位自信的蒙古王爺在開戰的前夕,還信誓旦旦的對咸豐皇帝說到“奴才等唯有與之以死相拼。”但僅僅只過了一天,就被聯軍的大炮嚇得“於酣戰之際,自乘騾車,撤退而逃”一口氣跑進北京,讓守城的士兵將城門關閉。

策神解密:蒙古鐵騎最後的餘輝,八里橋之慘敗紀實錄

城門是關閉了,但是能阻止強盜的掠奪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接下來發生了讓所有中國人百年心痛的火燒圓明園,我們祖先幾千年積累下來的好東西,就這樣被英法聯軍搶奪到海外。

只留下斷垣殘壁,在瀟瀟的風中,訴說著曾經的輝煌。

堂堂的中國,就真的打不過區區一萬不到的聯軍?

雖然英法聯軍在武器裝備上的確要比清軍先進很多,但是畢竟是翻山越嶺,遠渡重洋而來。來到中國,也只是帶著一萬人的軍隊,後勤補給和運輸,都是很大的困難。

聯軍的統帥蒙託邦,就曾經在自己的回憶錄《遠征中國紀行》中記載,在他們進軍的路上就經常被物資的運輸弄得焦頭爛額,只能大量僱傭沿路農民的牛馬和中國商船。

所以其實當時的清朝政府能把握住以下兩點,至少不會造成圓明園這樣的歷史巨大損失。

第一點:

如果當時,清軍襲擊英法聯軍的後勤部隊,並下令禁止沿途的民眾商賈不允許和聯軍做生意,否則抓到以奸細罪處理。

策神解密:蒙古鐵騎最後的餘輝,八里橋之慘敗紀實錄

圓明園殘骸

這樣的話,英法聯軍也不會獲得足夠的物資在八里橋和清軍作戰。

而且當時大量人員都已經上岸,停靠在大沽海面上英法聯軍的軍艦,只有一百多士兵留守。清朝的政府如果派出水師,火燒或者俘獲這支存儲有大量火器的聯合艦隊。那麼那隻在八里橋的英法聯軍就完全是孤軍深入,被消滅,也是遲早的事情。

第二點:

在八里橋戰役中,其實後勤問題也是聯軍的最大問題。在清軍騎兵的衝擊中,聯軍武器彈藥基本上也是消耗了大半,要等到後勤補給,也需要很長的時間。在消耗了大量聯軍武器之後,如果能堅持繼續以死相拼,那麼這支聯軍必定覆沒。

策神解密:蒙古鐵騎最後的餘輝,八里橋之慘敗紀實錄

就在八里橋戰敗的當天,這個消息就傳到了北京,很多大臣認為,這樣洋人也就六千左右,我堂堂大清,兵士百萬,請求朝廷先派綠營兵阻擋,在調集蒙古鐵騎,一定可以將這股蠻夷剿滅。

但是現實的情況是,清朝似乎就完全放棄了戰鬥,甚至放棄了北京,咸豐皇帝逃出了北京,就這樣,把北京留給了英法侵略軍。

留給我們的啟示

這場戰役,幾萬的清軍,對陣只有幾千的英法聯軍,以全軍覆沒的代價,只換來了敵軍十二人的死亡。面對這樣看似龐大的國家,西方殖民者也徹底清楚了他的懦弱與無能。

策神解密:蒙古鐵騎最後的餘輝,八里橋之慘敗紀實錄

再回想一下,解放之後的戰爭抗美援朝我們的後勤和武器彈藥,完全沒有辦法和當時的世界老大美國相抗衡。但是,我們的志願軍卻依然憑藉著偉大的精神力量,以及對於祖國和民族的熱愛,打敗了世界最強國家。

所以正是一種自強不息和永不放棄的精神,決定了中國過去和現在如此不同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