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人心、定人情、謀天下:“三國”謀士眾生相

“三國”之“奇”,既“奇”在它昭示劉備、曹操這類草根英雄打敗袁紹、袁術這類世族豪強的歷史必然性,又“奇”在它塑造了圍繞在英雄霸主之間“謀己”、“謀人”、“謀天下”的知識分子群像,讓我們更生動、更形象地看到了將滿腹經綸售與明主、以期實現自己建功立業理想的流淌著春秋戰國士人鮮血的謀臣佈局。

“三國”謀士,既有諸葛亮這類士為知己者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棋高一著的戰略家和一線指揮員,又有諸如程昱、郭嘉、魯肅這類良臣擇主而從的謀人高手,也有徐庶之流因孝而捨棄事業,終身不為曹操獻策的悲情君子,也有陳宮之輩為道德操守選擇艱難道路的謀臣。這是繼春秋戰國之後又一光輝燦爛的士人群體。

孔明一出,三分天下的格局立時清晰,劉皇叔屢戰屢敗的命運立馬扭轉,這位智聖是何等的高瞻遠矚!救過曹操之命的謀臣陳宮,本認為曹操是個建功立業的良主,但在他殺呂伯奢全家之後說出“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極端個人主義的話語後毅然離去,寧肯選擇扶持呂布這類心智猶如小孩的匹夫。這是何等的悲情!程昱看出劉岱是個廢物,數次被招而不應;郭嘉投入袁紹懷抱數十日,便看出“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一經荀彧引見曹操,便“一見鍾情”,大發感慨:“真吾主也。”魯肅早年仕於淮南袁術,見袁術難成大器,便毅然舉家遷徙,投入孫權大營。這是何等識人矣!試想,一個謀臣不能識人,怎能“謀己”、“謀天下”?

識人心,定人情,是出奇謀險招的先決條件。比如曹操與袁紹相戰於官渡擔心孫策背後襲擾許都使其喪失北定中原的根據地而舉棋不定,郭嘉分析道:“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雄豪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既看外因,又析內因,一下子給曹操吃了顆定心丸。後孫策果然在行獵時毫無防備地被刺客伏擊,死於刺客之手,應驗了郭嘉入木三分的分析。這位既有戰略眼光又有戰術策略且能根據對手的性格特點、行事方式兵行險招的謀臣深得曹操喜愛,以至赤壁戰敗後,曹操大發感慨:“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說得一幫謀臣無顏自立。

識人心、定人情、謀天下:“三國”謀士眾生相

遇明主則大展宏圖,一策定乾坤;明珠暗投,則空懷濟世之才,這類的悲劇謀士在袁紹這類“好謀寡斷”的昏主手裡只有悲慘的結局。比如同為提出迎天子號令天下的奇才沮授與荀彧,一投入袁紹大營,一投入曹操懷抱,前者提出此計較早,但袁紹棄而不用,失去了政治上的制高點。曹操一聽,則加以採納,取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袁紹遲遲不定世子,分封四子,聽任其明爭暗鬥,沮授諫言必禍起蕭牆,極力勸阻,袁紹又當耳邊風。良臣未遇明主豈能大展身手?試想這類謀臣在知遇之恩與擇主而從之間倍受道德的煎熬,是怎樣的悲情?當然,也有敢愛敢恨者毅然投奔明主,典型如最受劉備寵信的謀臣法正,在益州為官時料蜀主劉璋難成大器,西蜀遲早會易主,與其讓其落入奸雄手中,還不如早迎明主入主,便暗迎劉備入蜀,奪取蜀地。後又助劉備奪取漢中,策劃漢中之役,謀得了這塊進可攻退可守的蜀中北方門戶,使劉備達到了事業的頂峰,以至曹操大為感嘆:“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法正邪?”

當然,無“謀人”之才,無“謀天下”之心,一味地“謀己”,也終難成大器,難逃身首異地的下場。典型如袁紹謀臣許攸,縱任家人貪腐,不容異見同僚,本身就有道德上的汙點,官渡之戰中,見家人犯法被拘,便轉投曹操,獻計偷襲烏巢,為曹操贏得官渡之戰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勢利小人的本性使他居功自傲,助曹操打下冀州後大呼曹操阿瞞小名,揚言沒有他曹阿瞞怎能進得這座城?沾沾自喜之時便是命喪黃泉之日。法正與許攸的轉投,一為公,一為私,一自身正,一自身不端,結果自然不同。文人不貪財,武人不惜死,這是政治清明的根基,袁紹不識人,謀臣雖眾但又莫衷一是,聽任其爭寵爭權,又非常不明智地在戰爭中激變小人,其失敗也就必然了。反觀曹操、劉備、孫權,招賢納才,當斷則斷,使謀臣才盡其用,武將各得其所,成功也就必然了。

(原創作品,謝謝悅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