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火的清華才女,她的10年插畫路是這麼度過的

堯 立

本土插畫師


擅長畫古風插畫

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

主要插畫作品《浮生六記》、《秋燈瑣憶》、《詞牌美人》、《天國》、《新獵物者》系列、《鬼狗》系列、《遲子建作品·少年讀本》等。繪本作品有《吉星傳說》、《我的老師》、《梅花三弄》。


堯立的《詞牌美人》▼

爆火的清華才女,她的10年插畫路是這麼度過的


堯立的《梅花三弄》▼

爆火的清華才女,她的10年插畫路是這麼度過的


堯立的《葉間物語》▼

爆火的清華才女,她的10年插畫路是這麼度過的

是什麼機緣讓你走上繪畫之路的?能給我們簡單介紹一下自己的繪畫經歷嗎?為何給自己起筆名“堯立”?


從小愛好是先決條件。走上畫畫道路,還要感謝小學一位姓閆的美術老師。在閆老師的再三建議下,我報考了美術專業中學。當時其實很猶豫,因為年紀還小,過早定向,不知道能不能堅持下來。


所幸,從初中到大學畢業的整個繪畫學習歷程中,我從來沒有萌生過後悔、放棄之類的想法,高考也是很幸運的考取了理想的學校。但是,在大學畢業後,我遇到學習繪畫的瓶頸,也是一段比較低落的人生階段。


現在回想起來,大概是因為缺乏閱歷和感受,自己是個沒有內容的人,也就無從表達。同時,又面臨就業壓力。所以在很長的時間裡,只能做一些遊離在繪畫外圍的工作。那個時候,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自立,而不是繪畫。也是這個時候,開始畫插畫。當時畫插畫收入微薄,不能當成職業。只是為了在保證生存之外,給自己和繪畫保留一絲聯繫。


一直到2015年前後,我在一些繪畫交流網站上展示的作品,開始受到一些刊物、出版社的關注,商插約稿多了起來。逐漸形成“展示作品-接稿-積累作品-展示作品-接稿”這樣一個良性循環。現在做了自由畫師。過上了用愛好養活自己的幸福生活。


堯立這個筆名,其實很草率,最初就是網名,是原名“曉昱”去掉部首。


堯立的《自御者》▼

爆火的清華才女,她的10年插畫路是這麼度過的


您獲得2018站酷獎商業插畫類金獎的作品《遲子建作品·少年讀本》是個怎樣的項目?目標受眾是哪個年齡階段?是否考慮過相關的衍生品設計?作為插畫師,你想通過這件插畫作品表達什麼觀點?


遲子建老師是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家。這個選題是對於傑出作家重要作品的再次演繹。這次演繹的特別之處便是“少年讀本”的定位。遲老師的作品並非典型的兒童文學。但其文字深沉而不失純真,質樸而爛漫的氣質,使她擁有大量青少年讀者。插畫的創作需要強化原作童真,詩意的特點。增加閱讀趣味,為缺乏生活直接經驗的年輕讀者群,提供具象的理解輔助,讓文字變得更加平易近人。


對於非流行文化類的書籍插畫而言,衍生產品似乎還是個挺超前的想法。目前沒有這樣的項目規劃,但是文學性、藝術性與商業化的結合應該是個有趣,也有無限可能的發展方向。


如果說我曾很明確主動的傳達我的某些觀點,那可能與現實情況有些不符。但我確實不可避免的把自己的閱讀感受帶入了插畫創作之中。作者講述的故事,讓我不自禁感嘆生活太殘酷卻又很溫柔,畫插畫時便自然的把關注點放在這種感受上。我想對於年輕讀者來說,閱讀這些故事是對生活的觸碰,是體驗與理解生活的前奏。


堯立的《遲子建作品 · 少年讀本》插圖▼

爆火的清華才女,她的10年插畫路是這麼度過的


爆火的清華才女,她的10年插畫路是這麼度過的


《遲子建作品·少年讀本》包含《採漿果的人》、《日落宛窯》兩部小說,這兩部小說分別講述了怎樣的故事?為小說動筆繪製插圖前你做過哪些準備工作?你是怎樣規劃兩本小說的插畫風格的?


《採漿果的人》是一篇群像小說。故事呈現了世代靠天吃飯的今井村農民,在面對採漿果,掙現錢的誘惑時,表現出的各色人性。除了天生智障的兄妹不為所動,其他村民都為了採漿果,錯過了秋收。一場早雪過後。這對兄妹成了全村唯一一戶有糧食過冬的人。


《日落宛窯》是通過講述男孩訓狗、爺爺燒碗和廢棄磚窯重煥生機這三個故事線索,表現了希望、幻滅與新生的主題。


插畫的準備工作從明確編輯要求開始,然後要對作者及其作品做必要的瞭解;通讀文本,標記重要詞句、段落;最後整理標註、理清思路後,就可以動筆了。


由於“少年讀本”的定位,與鄉村生活的故事背景,插畫整體風格定位是稚拙樸實。畫中的形象應該是既真實可感,滲透著環境和時代的痕跡,同時又不失童心,不拘泥於寫實。用誇張、凝練等手法強化主觀表達意圖。小說講述的故事時時透露出現實的殘酷,作者卻又選擇用孩子一樣澄淨的心靈去承載生活的重量,讓讀者跟著她的視角,感覺到因為單純而產生的力量。因此我希望能從插畫絢爛的色彩中滲透悲涼的情緒,而在晦暗之中,又能傳遞到溫情。


爆火的清華才女,她的10年插畫路是這麼度過的


通常一本小說的插畫會出現在哪些情節處?適宜的插圖張數是多少?在繪製插畫過程中,你與文本作者有過哪些溝通?這些溝通對你的創作是否有所影響?請舉例說明。


選擇配圖段落也是個主觀的工作,我想不同畫師的選擇會因個人的理解與習慣的差異而各有不同。我個人習慣是從以下幾個角度考慮,一是把握文章的主題,選擇情節發展中的重要節點;二是根據文章結構,設計插畫間內在結構;三是選擇具有畫面感,色彩感的文字來呈現;四是抓住打動自己的畫面。


針對小說而言,插畫是文學的點綴、輔助,不能喧賓奪主。具體張數還是有很大伸縮性吧。


爆火的清華才女,她的10年插畫路是這麼度過的


作為少年讀本,在《遲子建作品·少年讀本》的人物設定方面你有哪些考慮?請給大家簡單介紹兩位你喜歡的人物角色,他們的設定是怎樣的?為了貼近人設,你在創作過程中使用了哪些構圖、元素或配色?


人物設定會盡力把人物的性格和經歷外化在形象上。


比如《採漿果的人》裡的蒼蒼婆。蒼蒼婆因為生活的磨難,很年輕就一頭白髮。她沒有因痛苦變得麻木或怨毒。反而心思更加通透。她採漿果不是用作換錢,而是自己享用,經常吃到醉倒在山裡。她用釋放天性的方式來淨化自己被磨難汙濁的精神。表現這個人物時,先要抓住她頭髮蒼白、形容枯槁的標誌性特徵,她臉上還留著年輕時美貌的殘跡,釋然陶醉的神情表現出她自我淨化的精神狀態。


還有一個人物也很有意思,他不愛種地,愛用碎布拼小衣裳。他是裝著藝術家靈魂,套著農民軀殼的王一五。在五顏六色的秋林中採漿果,讓他如魚得水,村人卻挖苦他作“花蝴蝶”。畫這個人物時,為了突出他的天性與身份的反差,特別設計了滿腮胡茬的專注臉,和飛針走線的纖巧手指。


爆火的清華才女,她的10年插畫路是這麼度過的


爆火的清華才女,她的10年插畫路是這麼度過的


《遲子建作品·少年讀本》的插圖反饋如何?在你看來,兒童的視角與成人有哪些不同?這次為少年讀本繪製插圖收穫了哪些經驗?


這套書的插畫為我贏得了不少文學類編輯的約稿,很感謝有這樣一次嘗試的機會。


我想插畫師的兒童視角並非是以孩子的眼光觀察,很多時候成人的所謂兒童視角,是一廂情願的想象。插畫對於兒童和成人的區別,可能表現在不同的相處方式,對於很多領域尚處於空白狀態的孩子而言,我想插畫的作用是給予他們一些想象的依託。無論插畫風格是符合客觀邏輯的,或是天馬行空的,都是為了豐富兒童讀者理解故事的維度。對於成人,插畫給予更多的是驗證、共鳴,包括具體的一山一樹,或抽象的感覺、概念。


插畫很多時候被理解成某個場景或情節的圖片說明。但實際上相對於表現一個事件,或是一場複雜的人物互動而言,表現人物精神狀態的外化動態,以及用景物表現敘事情緒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爆火的清華才女,她的10年插畫路是這麼度過的


你繪製的《詞牌美人》中呈現了諸如蝶戀花、浣溪沙、菩薩蠻、點絳唇等多幅古代美人圖,除了畫風精美,更難得的是《詞牌美人》是借鑑工筆技法的板繪作品,在你看來,板繪借鑑工筆技法過程中最難突破的點是什麼?對古代人物的繪製,你有哪些心得或研究成果想與大家分享?


其實談不上突破。只是把畫國畫的習慣帶到板繪里。完成類似工筆的效果時,勾線和渲染,是比較重要的步驟。sai是我常用的軟件,它的筆刷設置可以達到ps自制筆刷的自然效果,而且要簡單很多,sai裡的“水彩筆”對手繪渲染的運筆方式和效果,都能很好的還原。再加上紙紋設置的配合,大概就是這些了。技法上講,我一直覺得板繪比手繪簡單得多。當然也還是會有尚未解決的問題,比如sai的水痕邊際會降低色彩純度;紋理的重複等問題以後還要慢慢尋找解決辦法。


《蝶戀花》▼

爆火的清華才女,她的10年插畫路是這麼度過的


《浣溪沙》▼

爆火的清華才女,她的10年插畫路是這麼度過的


《踏莎行》▼

爆火的清華才女,她的10年插畫路是這麼度過的


《新荷小小》▼

爆火的清華才女,她的10年插畫路是這麼度過的


我不是軟件高手,只熟悉sai,有一些個人習慣的操作,總結起來,就是以下幾點:


筆刷。包括形狀、質感、水跡邊緣三項設置。配合調節透明度;

畫紙質感。軟件會提供一些設置選擇;

橡皮設置同筆刷。

通過調節圖層透明度,和設置混合模式來模仿水色的透明感與疊加感,也是必要手段。

具體的操作,還需要根據個人的畫面需要多嘗試,以上說明希望對大家有用。


爆火的清華才女,她的10年插畫路是這麼度過的

爆火的清華才女,她的10年插畫路是這麼度過的

爆火的清華才女,她的10年插畫路是這麼度過的

你曾執筆小說《浮生六記》的插圖繪製,分別描繪了初見-盟誓-歡聚-貧樂-飄零五個場景,這是個怎樣的項目?這件小說插畫作品中你最滿意的是哪一幅?為什麼?


與同時期,相近題材作品相比,《浮生六記》給我最鮮明的印象是自然。她的雅緻因她的真率而摒除造作之嫌。因此創作這套作品時,我希望自己呈現的是生活化氛圍,要深情但不要矯揉,要詩意而不要飄渺。現在回看這套作品,對於技法,筆意已經有諸多不滿意,但對其中的畫味依然很喜歡。自己比較喜歡《貧樂》,沈復眼神中有愛意。


《初見》▼

爆火的清華才女,她的10年插畫路是這麼度過的


《盟誓》▼

爆火的清華才女,她的10年插畫路是這麼度過的


《歡聚》▼

爆火的清華才女,她的10年插畫路是這麼度過的


《貧樂》▼

爆火的清華才女,她的10年插畫路是這麼度過的


《九神鹿繪本館——梅花三弄》是一本怎樣的繪本?市場反饋如何?你認為在哪些方面還可以繼續精進?


《梅花三弄》故事取材於記載魏晉軼事的文集《世說新語》。繪本通過講述歷史典故、解讀古曲意境,讓孩子在漲知識的同時,更生動的理解魏晉風度的飄逸,曠達。繪本畫風力求古樸典雅,同時不落窠臼,稍有新意。


目前,這本書市場反饋良好,正在籌備再版,希望在排版等方面進一步完善。


《梅花三弄》▼

爆火的清華才女,她的10年插畫路是這麼度過的

爆火的清華才女,她的10年插畫路是這麼度過的

爆火的清華才女,她的10年插畫路是這麼度過的

爆火的清華才女,她的10年插畫路是這麼度過的

爆火的清華才女,她的10年插畫路是這麼度過的


你怎樣描述自己的繪畫風格?形成這樣的繪畫風格你用了多長時間?經歷了哪些重要蛻變?一路走來,最難克服的是什麼?


籠統的講,大概是國風吧。就我目前的理解,風格是獨特自我的自然流露;是表現帶有強烈主觀印記的客觀世界。我還在學習的路上,中國傳統審美對我有很深影響。我竭力不去重複,製造一些區別,但還談不上風格。我覺得風格的另一個特徵是自我的不斷再現,但現階段,我還沒抓住那個讓我想要一再重複的核。我喜歡變化,嘗試,還沒到確定自己的時候。


我覺得打開視野對我來說是重要的改變,但也只是相對於自己的閉塞而言。我很容易陷在自己的小圈圈裡,這個需要克服。


除了提到過的這些作品,還有讓你滿意的插畫作品想推薦給大家認識一下嗎?為我們簡單介紹一下它的亮點吧。


最近完成了一本新繪本《天局》。是根據著名作家矯健的同名小說改編的繪本版。繪本版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幸運兒。但同時,為了忠實於自己對文本的理解,這次的畫風可能會略顯特別。


在大眾認知中,繪本常常等於兒童讀物。然而插畫創作者的興趣和野心卻不會被任何邊界限制,創作的任性和越界不可能杜絕。我想這可以算是這本繪本的一點性格吧。希望她不僅是孩子的繪本。


《天局》▼

爆火的清華才女,她的10年插畫路是這麼度過的

爆火的清華才女,她的10年插畫路是這麼度過的


你進入插畫設計行業多久了?在你看來,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經驗的積累,自己區別於其他人的核心競爭價值是什麼?對自己未來的插畫之路有什麼預期?


畫插畫已經十年了。進入這個行業應該是近四五年的事。


自己的競爭價值,這個不好說。可能是兼顧適應能力和堅持自我。我很少反駁甲方要求,因為我覺得我的價值有相當一部分是體現在滿足甲方需求上。但我也知道,一個道具,或木偶的價值是有限的。他們更需要我的創造力,堅持自我是創造力的來源。


據你觀察,中國商業插畫設計的行業現狀如何?時代賦予這個行業最大的優勢是什麼?劣勢又是什麼?設計師該如何應對?


對於整個行業,我只能管中窺豹,不知應怎樣評論。能夠切實體察到的是出版行業對國產原創繪本的扶植;影視,遊戲等文娛產業與插畫設計越來越多的交集合作。插畫師個體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寬廣。


網絡時代的到來開闊了設計師視野,也降低了設計師自我推薦的成本。儘管泥沙俱下,但自下而上的原創活力找到了釋放的渠道。經歷過“文化山寨”時期的積累和成長,近些年國內文創產業發生著顯著變化,從中國科幻問鼎星雲獎;小米手機搶佔市場;國產動畫崛起;優質網絡文學成為替代四大名著和金庸武俠的影視創作新源力等諸多領域看。中國漸漸從舶來、抄襲、生搬套路的境遇裡拔出腳來。我想原創能力的復甦應該是這個世代的大趨勢。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必定帶動插畫設計的市場需求,設計師可以大展身手。


另外一面,就是在一段時間的自由極度膨脹之後,不可避免會引起反力。另外,傳統書籍插畫在娛樂消費中比重終歸有限,向其他行業的滲透,可能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不論怎樣,作為設計師,首要關注的應該是自己的創作。不墨守陳規,表達自己應該是在任何時代裡保持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