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史雜談】昏君遇到奸臣,宋徽宗的亡國之路就此開始

宋徽宗趙佶,北宋第八位皇帝。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藝術家皇帝。宋徽宗是宋神宗趙頊【Xū】(就是王安石變法的那位)的第十一子,宋哲宗趙煦的弟弟。

【趣史雜談】昏君遇到奸臣,宋徽宗的亡國之路就此開始

宋神宗


宋神宗駕崩的時候,長子到五子、還有七子、八子、十子都已經不在了。哲宗排行老六,是實際上的長子,所以由哲宗繼承皇位。哲宗死時無子,所以從他的弟弟們當中選繼承人繼承皇位。哲宗後面還有九弟申王趙佖、十一弟端王趙佶、十二弟燕王趙俁、十三弟簡王趙似、十四弟越王趙偲。

由於申王趙佖有目疾(就是盲人),所以由向太后做主,擁立端王趙佶繼皇帝位,這就是宋徽宗,年號建中靖國。

徽宗自幼學習書法,對丹青筆墨、文玩古物有特殊愛好,尤其喜歡與文人雅士交往,再加上生在帝王家,自幼養尊處優,逐漸養成了輕佻浪蕩的性格。

【趣史雜談】昏君遇到奸臣,宋徽宗的亡國之路就此開始

宋徽宗


繼位初期,徽宗還是比較靠譜的。他重新起用王安石新法,還下旨“進賢退不肖”,重新起用了一批因支持新法而被貶斥的官員,甚至還能效法先賢,留下了“主明臣直”的佳話。

可惜時間不長徽宗的本性就露出來了,他的那些愛好不但沒有節制,反而更加變本加厲,艮嶽就是他當上皇帝以後下令修建的。還有就是著名的“花石綱”,為了幾塊石頭勞民傷財不說,甚至還為一塊石頭死了不少人。到最後,不僅把大好的江山葬送了,連自己也做了金人的俘虜,最後客死北國。

那是什麼原因導致宋徽宗走向了這樣一條不歸路呢?除了宋徽宗自身的性格以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位期間任命的幾個宰相,他們就是蔡京、王黼[fǔ]和李邦彥三人。

這三個人,對徽宗的影響最大。他們一步步的引導宋徽宗走向荒淫無道、奢侈無度的道路,也是加速了北宋滅亡的腳步。

首先第一個就是臭名昭著的蔡京,是北宋第一個奸相,史書稱他為“六賊之首”。雖然蔡京的人品不怎麼樣,但他的書法確實是首屈一指。據說徽宗做端王時曾花兩萬錢購買了蔡京題字的兩個團扇,可見他的書法造詣之高。

蔡京前後四次為相,共17年之久。宋徽宗繼位後,下旨“進賢退不肖”,蔡京也在其列,從翰林學士兼侍讀被貶官,居住在杭州。後來童貫(當時還是個普通太監)任供奉官,到蘇杭地區為徽宗求訪名家書畫,住在杭州。蔡京趁機巴結童貫,童貫把蔡京作的畫、寫的詩送到宮裡。久而久之,徽宗記住了蔡京的名字,不久蔡京又回到朝廷,並擔任宰相一職。

宋朝的皇帝崇尚節儉,徽宗繼位初期也是厲行勤儉節約的。有一次,宮中一處宮殿塌陷了一角,找人重新整修,徽宗對施工的人說:“如果你們看見宰相(這時的宰相不是蔡京)從這路過,就趕緊躲起來,別讓他看見”。可見徽宗對宰相還是有所顧忌的。直到蔡京當上宰相。

【趣史雜談】昏君遇到奸臣,宋徽宗的亡國之路就此開始

蔡京


蔡京最大的本事是能為徽宗的每一個奢侈、荒淫、腐敗的舉動找到理論依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曲解易經創立的“豐享豫大”之說,意思就是說在太平時節,天子要敢於花錢。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一次宮中擺宴,內侍把一套很長時間沒用的玉製餐具擺了出來,剛開始徽宗還有點不好意思,舉得自己的父兄都沒用過這麼好的餐具,我要是用了言官御史會不會彈劾自己?這時候蔡京說:“我有一次出使遼國的時候,看見遼國的皇帝用金制的餐具,還說你們的皇帝能用得起這樣的餐具嗎?我們不能讓番邦小國比下去”。他還提出了“唯王不會(kuài)”的說法,意思就是皇帝的花費是不能計算的。由此一步步引導徽宗走向了揮金如土的道路。於是,徽宗一邊大手大腳花錢,一邊又重用一批只懂文風不懂治國的人。

當然,蔡京的仕途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因他排除異己、賣官鬻爵,多次遭人彈劾,徽宗一看實在是無法庇護,曾四次罷免了他的宰相職位,蔡京最後也是死在被貶的路上。蔡京下臺後,接替他的就是王黼。

據說王黼本人長得非常好看,面如傅粉,長身玉立,金髮金晶,是個標準的帥哥。同時他也是個十足的小人,他小人到連蔡京這個小人都看不上他。徽宗和王黼在一起,不是思考怎麼治理國家,而是整天琢磨怎麼玩。王黼還引導徽宗出宮去玩,為了掩人耳目,兩人爬牆出去。牆頭太高爬不上去,徽宗就踩著王黼的肩膀往上爬,徽宗趴在牆頭對王黼說:“王安石,你把肩聳上來”,王黼說:“神宗皇帝,你把腳伸下來”,估計神宗皇帝和王安石這對君臣看到後代子孫如此不肖,估計要氣得從墳裡爬出來了。除了翻牆,徽宗還在宮中做買賣。徽宗假扮成賣肉的,王黼假扮成乞丐,二人整天就這麼胡鬧,完全不理朝政。

王黼乾的最離譜的事就是攛掇徽宗聯合金國滅了遼國。王黼有一次路過一個祠堂的時候看到祠堂有蔡京的題詞,題詞後面是蔡京的官銜,各種各樣的官職一大串,王黼這個羨慕嫉妒恨啊,說:“我什麼時候能做到蔡元長(蔡京字元長)這樣的職位?”手下人就給出主意:“太祖皇帝留有遺詔,誰要是能收復幽雲十六州,封王”。

偏偏這時金國崛起後,遼國衰落,做為遼的屬國,遼對金一直盤剝不斷,金一直想滅了遼國,脫離苦海。本來宋遼之間自“澶淵之盟”後再無戰事,但王黼覺得這是個機會,便建議宋徽宗聯金滅遼。兩家互派使臣商議出兵的事,本來以前番邦屬國來朝的時候,宋朝接引的那幫人故意帶著屬國使臣繞圈子,路怎麼遠怎麼走,怎麼難走怎麼走,從進入宋朝邊境到東京汴梁要走好幾個月。王黼這個缺心眼的立功心切,帶著金國使臣走近路,十幾天就到東京了(最後金國就是走這條近路打進的宋朝)。兩家一商量,幽雲十六州由宋朝攻打,金國攻打遼國其他幾個都城。但這時候的宋朝朝政腐敗已久,朝中既無能用之將,也無能戰之兵。結果,打幽州打了很長時間都沒打下來,據說守幽州的士兵是被金國打敗的殘兵敗將。這時候的金國已經差不多把遼國滅了,遼國最後一個皇帝天祚帝躲到深山去了。於是,宋朝又向金國求援,這是最可怕的,本來金對宋還是有所忌憚的,不敢輕易對宋下手,結果這一戰徹底看清了,所謂泱泱大國也不過如此。所以金在徹底滅了遼國之後,轉過身馬上就對宋朝下手了。可以說,北宋的滅亡,王黼要負主要責任。

後來王黼因私交內侍,被罷官致仕。王黼之後就是李邦彥。

【趣史雜談】昏君遇到奸臣,宋徽宗的亡國之路就此開始

王黼


李邦彥人稱浪子宰相,他生平的願望是:賞盡天下花、踢盡天下球、做盡天下官。

李邦彥是因為蹴鞠踢的好,才做的高官。而且他很會討徽宗歡心,常常與徽宗嬉笑怒罵,完全沒有君臣禮儀。宮中宴飲,李邦彥常扮作倡優伶人,與一幫哥們插科打諢。有一次玩高興了,李邦彥當著後宮妃嬪和大臣們的面脫光衣服,光著膀子,徽宗就拿根棍子在追著打他,李邦彥直接爬樹上去了。徽宗下旨讓他下來,李邦彥居然脫口一句“黃鶯偷眼覷,不敢下枝來”。皇后正好看到這一幕,感嘆道:宰相如此,國焉得不亡。

【趣史雜談】昏君遇到奸臣,宋徽宗的亡國之路就此開始

徽宗和李邦彥踢蹴鞠


宋徽宗時期的宰相有十二個之多,但此三人對徽宗和北宋政局影響最大。正是他們一步步的引導,使徽宗走向了荒淫無道、奢侈無度的道路,也使北宋民不聊生,內亂頻仍,爆發了方臘起義。使北宋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加速了北宋滅亡的腳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