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講述了王小波筆下「革命時期的愛情」故事

我第一次見到你,就是那個下雪天,你記得嗎?我看見了你,當時就下了決心,一定要和你在一起,就像你頭上的那兩粒紅豆,永遠在一起。

紅豆自古以來是愛情的象徵,唐代詩人王維的詩句中「 此物最相思 」,直抒胸臆,利用紅豆寄託心中的相思之情。馮友蘭之女馮宗璞的這部以《紅豆》命名的小說,同樣用兩顆帶有紅豆的發繩,寄託了戀愛中年輕男女的相思之情。


《紅豆》:講述了王小波筆下「革命時期的愛情」故事

《紅豆》寫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講述的是一對大學生戀人在革命時期的愛情故事。全篇由三個年輕知識分子交織而出,江枚、齊虹、肖素,三個性格迥異、人生立場不同的大學生。小說以女主人江枚遊離於兩個人之間的情感活動,從而展現出她內心的成長過程。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捲入革命中的愛情,終究是一個悲劇。過了這60多年的光陰,再次談及這部小說,讓宗璞記憶深刻的是王蒙的一句話:「 我讀《紅豆》,讀到的是滄桑。」

江枚是一個單純善良的女孩,她生活在一個普通的小康家庭中,從小在父母的庇護下長大,陪伴她長大的是琴棋書畫。在藝術的薰陶下,她學生時代過的簡單充實。

她喜歡文學、喜歡音樂,憧憬著對愛情的浪漫幻想。因為母親的影響,她同樣也憎惡權勢和憎惡金錢,她的身上帶有一些清高的氣息,是那種與世隔絕的清高。

肖素是江枚的大學同學,也是同屋舍友,比江枚大兩屆,肖素打開了江枚的另一個世界。肖素總是在生活上照顧江枚,兩個人一起讀書,一起聊天。有一次正在讀書的江枚,若有所思的問肖素:

「我這麼簡單的人,有時候也會想,活著是為了什麼?」

她的確生活的無憂無慮,但是太過平靜的生活,好像又缺少點什麼。


《紅豆》:講述了王小波筆下「革命時期的愛情」故事

江枚跟著肖素參加大合唱,參加學生組織的活動,她走出了自我的書齋世界,開始在群體中尋找一種人生的價值感。在集體世界中的她,也帶有一絲茫然和懷疑,她開始懂得一些事情,但是還不能完全明白自己的所作所為。比如在廣場上聽演講時,她思想很不集中,在潛意識中她還是惦記那個充滿幻想和詩詞的世界。

齊虹的出現,讓江枚精神上不再空虛。

在愛情的選擇上,江玫和齊虹是統一的,他們喜歡一起談音樂、談文學,談肖邦,談詩詞,這些是他們喜歡的共同話題。透過江玫對愛情選擇 ,我們看到,江玫選擇的其實是文學藝術,與她興趣相投的人,齊虹就是她當時生活的影子 ,他有著與自己相同的文化背景 、審美情趣 ,以及與當時主流意識形態相背的優雅 。

江枚愛他,但是又不能完全接受他。因為齊虹是出生在富有的銀行之家,齊虹家所擁有的金錢在一貫清高的江枚眼中和溫文爾雅的齊虹有些不協調。之後他們每次見面總有一陣風波 ,但如有一天不見面,他們卻又忍不住想念。

解放前夕 ,革命高潮仍未衰減 ,投身革命 ,是那個時代的共同主題,出自本能的人性慾望情感也是不被允許的。江枚和齊虹的愛情,也是需要讓位於革命。正如王小波在《革命時期的愛情》中表達的一樣,自發的去做一件事情,在那個時候是不被允許的。所以王二的感情也不能公開。

但人總歸有七情六慾,那隻能在壓抑中隱藏或者是在壓抑中爆發,不過最終在隱藏和爆發之間可能就會存在著一種無以名狀的虐戀。


《紅豆》:講述了王小波筆下「革命時期的愛情」故事

在作者筆下齊虹也是一個多情的人,他的多情是為了自己的愛情,是為了江枚。他沒有和江枚肖素一樣,熱烈地投身在革命中,所以他遭到了同學們的排斥。肖素說他是一個自私的人,並反對江枚和他在一起。

而江枚一方面喜歡他,但在一些觀念上又不能認同齊虹,齊虹說「人應該是有自由的,自己愛做什麼就做什麼」,顯然當時的時代環境下,齊虹不能實現他的自由,於是他決定帶江枚和他一起去美國。但是江枚拒絕了。

儘管江枚愛他,但是她不能自私的拋下母親。而且現在的她已經沒有那麼單純了,她跟著肖素投入到革命運動中,為解放戰爭而付出自己的力量。江枚和肖素一樣,成為了一個轟轟烈烈的女革命家,她把自己的榮辱和利益融入到集體的榮辱和利益中。

革命時期的就這樣愛情破碎了。

「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江玫再次回到宿舍,再次看到還保留在宿舍裡的兩顆紅豆,只能感嘆往昔。

《紅豆》這部小說把年輕男女的選擇放到歷史環境下,他們因為彼此的立場不同而分道揚鑣。一直在友情與愛情、革命與愛情、本我和超我之間徘徊的江枚,最後壓抑了自己的慾望,放下了愛情。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認為,人的心理結構由三部分構成 :自我,本我和超我。

在這三部分中,本我集中了人的各種本能的慾望和衝動,是一種天生的本能的非理性的結構,它代表了人深層次潛意識的願望;江枚對齊虹的愛情就是本我的表現,他們相互傾慕,是一種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人的本能相互的吸引。

而超我則代表對本能慾望實行制約的種種因素,如理性、禁忌、社會的倫理道德規範和標準、宗教戒律等等,當然也包括一定社會意識形態對人的控制。小說中肖素是超我的表現,而最終江枚也抑制住本我,實現了超我。

自我則是本我與超我之間的中間地帶 。道德理想和行為準則以超我為據點 ,

超我與、本我這兩者永遠處於矛盾狀態 ,自我則在其中起調節和仲裁作用 。


《紅豆》:講述了王小波筆下「革命時期的愛情」故事

「江枚想說點什麼,但又說不出來,好像有千把刀子插在喉嚨。她心想我要撐過這一分鐘,無論如何要撐過這一分鐘。她覺得齊虹冰涼的嘴唇落在她的額頭上,然後汽車響了起來。」齊虹走了。

宗璞的這部小說《紅豆》從知識分子的角度,講述了知識女性在時代鉅變面前,在人生十字路口面前,艱難選擇自己人生道路的故事。這是一個真摯的女性情感的故事,同樣也是一出新舊時代的愛情悲劇。由「紅豆」引發的哀婉的懷舊情緒和人物的內心痛楚,使得作品帶有一種悽美感。

最後我們用作家王小波的一句話結尾:

我彷彿已經很老了,又好像很年輕。革命時期好像是過去了,又彷彿還沒開始。愛情彷彿結束了,又好像還沒到來。我彷彿中過了頭彩,又好像還沒到開彩的日子。這一切好像是結束了,又彷彿是剛剛開始。

文 | 書海識途

圖 | 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