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沙特阿拉伯 ① | 初見“沙漠奇蹟之國”

作為一名女性,我沒想到自己可以獨自去沙特阿拉伯旅行。


要知道,現代沙特自1932年建國以來,從不曾簽發過旅遊簽證,是世界上最難造訪的神秘國家之一。過去,哪怕是申請工作簽證的外國女性,也必須在男性的陪同下,才能在沙特境內活動。


2019年9月27日,沙特正式對49個國家簽發旅遊簽證,女性遊客也可以在沙特境內獨自旅行。今年1月初,趁著天氣還算涼快,我經由海灣國家巴林抵達沙特阿拉伯,在新冠疫情大肆席捲全球之前,在沙特旅行了近一個月。

探秘沙特阿拉伯 ① | 初見“沙漠奇蹟之國”

沙特到底有多神秘

初見沙特:石油創造的沙漠奇蹟


當時我從巴林首都麥納麥(Manama)出發,坐大巴前往沙特石油工業的重要中心——達曼(Damman)。


車程只有不到100公里,但我還是不由得緊張,心裡反覆琢磨幾個問題:沙特究竟是怎樣一個國家?我會被人民善待嗎?作為女性,我獨自進入沙特真的沒問題嗎?我會因為護照上有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入境記錄而在入關時遭到盤問嗎?


大巴的前半部分是女性和兒童區域,大部分女性都是標準的沙特著裝——穿黑袍並蒙面、只露出眼睛。而我穿了一件灰色長款襯衫、戴了個彩色頭巾,乍看有點惹眼,好在有一個來自敘利亞的年輕女子,連頭巾都沒有戴,讓我多少安心了一點,她告訴我:“現在並不強制穿黑袍和戴頭巾了。”


雖然大巴上男女分開,蒙面的女性們依然全程不摘面紗,只在偶爾需要吃東西時,撩起一點面紗,把食物快速塞進嘴裡。


大巴駛上跨海公路大橋——法赫德國王大橋時,意味著到了巴林與沙特的邊境。我向海關人員遞上我的護照和電子簽證,他看了看,問:“你是第一次來沙特嗎?”我回答是。他用中文對我說了句“你好”,給我錄指紋並拍照後,就在我的護照上蓋了章。就這樣,我非常順利地入境了沙特阿拉伯。

探秘沙特阿拉伯 ① | 初見“沙漠奇蹟之國”

法赫德國王大橋

此時沙特才剛開放旅遊業半年,但同車的沙特人對我這個外國獨行女性沒有表現出一丁點兒好奇,倒是我,對出現在眼前的這個新世界好奇不已。


大巴沿著濱海公路一路向北,開往達曼。萬里無雲的午後,波斯灣海天一色。海岸邊有一些供人休息的椅子和兒童的遊樂設施。冬天的沙特並不像夏天那般酷暑難耐,雖然正值一天中最暴曬的中午,海邊還是零星有幾個人正在散步。


大約一個小時後,大巴進入了達曼市區。當道路和建築出現在眼前,沙特那層神秘的面紗好像一下子就被揭開了——看上去,她與其他諸如阿聯酋、巴林之類的海灣國家無異——同樣寬闊的馬路,同樣普通到毫不起眼的建築,同樣的車水馬龍。最大的不同在於,沙特的路上幾乎看不到任何行人。

探秘沙特阿拉伯 ① | 初見“沙漠奇蹟之國”

達曼市區

達曼沒有什麼旅遊資源,但對沙特來說,這無疑是一座改變歷史的重要城市。1938年3月,位於達曼南部的“七號井”鑽探到1440米時,“黑色黃金”石油噴湧而出,那一刻,舊時代終結,新時代到來。沙特阿拉伯這個沒有河流、多是沙漠的國家,一夜暴富,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石油大國。


我在酒店安頓完之後,打算出門兌換沙特貨幣。我本以為在這個沙特第二大海港城市,很輕易就能找到兌換貨幣的地方,但酒店前臺對此卻一頭霧水。問了好幾個同事後,她才在紙片上給我寫了一家銀行的名字。


正午的戶外,雖稱不上炎熱,但暴曬之下,空無一人的街道看上去像曬焉的花一樣,讓人打不起精神。
步行了約半小時後,我到達了酒店前臺告訴我的銀行。坐在櫃檯裡辦理業務的工作人員全是女性,她們身著黑袍、戴著面紗;而另一邊的開放式櫃檯裡,工作人員全是身著白袍的男性。


我到櫃檯前對一位女性工作人員說:“我要兌換貨幣。”她告訴我這裡不能兌換貨幣。由於她蒙著臉,我無法通過眼神判斷她到底是冷漠、嚴肅、不耐煩還是友善、熱情,但我還是硬著頭皮繼續問她:“哪裡可以兌換?”


她和身邊的女同事交流了一番,笑聲從面紗下傳來,我這才從她眯成了一條縫的眼睛中得知——她對我是善意的。她在一張紙片上寫了一個貨幣兌換點的名字和地址,從窗口裡塞給我。正當我在地圖上核對地址時,她拿起手邊的星巴克,把吸管塞到面紗下,喝了一口。


貨幣兌換點距離這裡並不近,我只能用Uber打車前往。


沙特阿拉伯的城市裡沒有任何公共交通,所有人都開車出行。對於沒車的遊客來說,在沙特旅行時,最頭痛的莫過於出行。


去近的地方,為了省錢,我會選擇步行,但因為所有人都開車,這裡的道路根本就不是為步行者設計的,有時,我為了過馬路,不得不繞行很遠;有時,我不得不穿梭於車流之中,只為去環島的其他出口。
去遠的地方,我除了打車外別無選擇。但沙特的城市通常都很大,隨便打個車就要幾十元甚至上百元。有時,我看著計價器上的數字不斷飆升,感覺自己就像是在偌大的北京全程打車旅遊一般。


但打車無疑是比走路更有效率的快速瀏覽城市的方式。我把注意力從計價器上移開,專心看著這個如“沙漠奇蹟”般的城市。


發現石油後的20年間,達曼從一個海邊小漁村快速發展成了一個現代化城市,並與附近的宰赫蘭(Dhahran)和胡拜爾(Al-Khobar)組成了以石油工業為核心的城市群。雖然這裡的道路、建築並不稀奇,但當從空中俯瞰這沙海上拔地而起的現代城市時,不得不感慨這是名副其實的“沙漠奇蹟”。沙特東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區酷熱、缺水,本連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難以滿足,如今卻掌握著整個沙特的經濟命脈,甚至影響著全球石油價格和經濟形勢。

探秘沙特阿拉伯 ① | 初見“沙漠奇蹟之國”

從飛機上俯瞰“沙漠奇蹟”沙特

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公司——沙特阿美石油公司(Aramco)總部即位於達曼南部約15公里的宰赫蘭市。


與沙特其他地區大不相同的是,在阿美石油公司,男女可以一起工作,這裡有遜尼派穆斯林、也有什葉派穆斯林,公司注重學歷、效率、生產力、經驗、專業,尊重有才華的人。


這裡就像是沙漠中的烏托邦,是沙特這個普遍保守的國家裡,一個不折不扣的平行社會。也正因如此,達曼的開放程度僅次於西部海港城市吉達(Jeddah)。


但對於尚未去過其他更“保守”的城市、也無法進入阿美公司總部的我來說,驟然出現在眼前的這個城市,實在無法和“開放”聯繫到一起。但我確實在商場裡見過只戴頭巾、沒有蒙面的女人,也見過不戴頭巾的外國女性,或許這在沙特已經算得上獨樹一幟?


無論如何,我的旅程才剛剛開始,下什麼結論都為時過早。


哈薩綠洲


沙特雖然沒有城市內的公共交通,但城市之間有Saptco公司的大巴車運行。沙特的高速公路不收費,路況很好。只是路邊的景緻實在單調,除了沙漠就是戈壁,只有偶爾出現在沙漠中的阿拉伯單峰駱駝,可以為旅途增添一點樂趣。


大約兩個半小時後,椰棗樹開始成片成片地出現在公路兩旁。雖然午後的烈日似乎要榨乾空氣中的一切水份,但再次見到綠色總是令人欣喜。綠色意味著水,意味著食物,意味著無論在沙漠中被如何摧殘,都可以在這裡找到滋養和重生。


這個被稱為“哈薩”(Al Ahsa)的綠洲,是世界上最大的綠洲之一,也是沙特最大的椰棗產地,擁有這一地區最豐富的的地下水資源。2018年,這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探秘沙特阿拉伯 ① | 初見“沙漠奇蹟之國”

哈薩綠洲Al Ahsa Oasis

胡富夫(Hofuf)就像沙特的大部分城市一樣,由於氣候炎熱、烈日暴曬,白天的路上幾乎沒有任何行人。但隨著夜幕降臨,古老的市場(Qaisariah Souq)漸漸熱鬧了起來。


這裡曾是商隊貿易的重要一站,也是早期阿拉伯朝覲者穿越沙漠去往聖城麥加的門戶。


我藉著夕陽餘暉,欣賞這個古老而精緻的建築群。店鋪的老闆們正張羅著開業,有的還會指著他們的貨物笑著對我說:“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天色漸暗,人們從四面八方開車前來,在這個已經持續使用了近2個世紀的傳統市場裡逛街、購物。

探秘沙特阿拉伯 ① | 初見“沙漠奇蹟之國”

古老的市場

才來沙特兩天,我就多少體會到了為什麼T·E·勞倫斯把貝都因人的生活方式描述為“一種活著的死亡”。
縱然我去的是石油重城和沙漠綠洲,縱然現在是氣候宜人的冬天,但大街上沒有行人、大巴上沒有音樂、建築單調乏味……即使身處城市,我也彷彿被流放到了沒有藝術、無人問津的荒島。


我漫無目的地穿梭於鱗次櫛比的店鋪之間,倒並不好奇那些百貨商品,而只是為了感受人氣、感受繁榮,感受“荒島”之外,活生生的生活。


曾經,商旅或朝覲團隊,騎著駱駝穿越茫茫沙海、來到這個市場,除了添補必需品之外,應該也如我一樣,被這人氣和繁榮深深吸引吧?這不僅是貨物的補給站,也是情緒的舒緩站。


人們互致問候,喝上一杯阿拉伯咖啡,吃上幾顆椰棗,交換一些信息,暢談一番,再繼續走上各自的旅途。

來自:澎湃新聞、私家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