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關節炎才需打激素

受訪專家: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骨科中心副主任醫師 張 波

本報記者 李珍玉

在膝關節骨關節炎的各種治療指南中,物理治療和關節內注射糖皮質激素都是被證明臨床有效的推薦方法。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今年4月刊登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相比較糖皮質激素注射患者,接受物理治療者1年內出現疼痛和功能障礙的情況更輕。

重症關節炎才需打激素

該項研究中,156名平均年齡為56歲的患者,被隨機分配接受物理治療或一年3次的可的松注射。美國得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市布魯克陸軍醫學中心物理治療師蓋爾·戴伊爾教授說,兩組的差異在第一輪治療中就已顯現,物理治療組患者報告的療效要比激素注射組患者好得多。不僅如此,激素注射治療還存在相對更大的風險,如加速關節老化、造成感染、增加骨折風險等。但與試驗結果相反的是,骨關節炎患者在需要全膝關節置換前,多達一半的人接受了糖皮質激素注射治療,只有約10%接受了物理治療。戴伊爾認為,骨關節炎患者應優選物理療法,而不是激素注射。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骨科中心副主任醫師張波表示,在緩解疼痛和改善身體功能方面的短期和長期療效上,兩種療法到底孰優孰劣尚無定論。而美國新研究採用了多中心隨機對照方法,其結果很有說服力。不過,臨床中,物理治療和糖皮質激素注射經常是聯合使用,根據兩者的利弊各有側重。比如,對病變程度不重、症狀較輕的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物理治療是首選,需要長期堅持;若出現滑膜炎急性發作,患者疼痛劇烈、行動困難,則考慮抽掉積液後注射糖皮質激素,有助於消除無菌性炎症,快速起效。《骨關節炎診療指南(2018年版)》提示,糖皮質激素短期緩解疼痛效果顯著,但多次應用會對關節軟骨產生不良影響,建議每年注射最多不超過2~3次,間隔時間不少於3~6個月。

張波介紹,骨關節臨床治療多采用階梯療法,分為五個等級。第一級是物理等非藥物治療,包括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減輕體重,避免長時間跑、跳、蹲,減少或避免爬樓梯、爬山等;選擇低強度有氧運動、關節周圍肌肉力量訓練、膝關節在非負重位的屈伸活動等進行鍛鍊;水療、冷療、熱療、經皮神經電刺激、按摩、針灸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炎症反應的物理療法,以減輕關節疼痛;必要時可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的輔助器械。第二級為普通藥物治療,可外用或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或配合氨糖。第三級為注射藥物治療,如注射激素或玻璃酸鈉潤滑劑。第四級為關節鏡手術或膝關節單髁置換。第五級是全關節置換手術。

張波說,膝關節骨關節炎病情發展到晚期,各種方案治療無效後,才可考慮進行全關節置換手術。在此之前,物理療法和糖皮質激素注射治療都可使用,物理治療一般在社區診所就能進行,症狀較重後可到專科醫院做糖皮質激素治療,但選擇應慎重,且手術前禁止使用激素類藥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