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歷史故事#鄭和船隊那些事:劉大夏為何將航海檔案盡毀?

上文介紹了朱棣為何派鄭和下西洋,明朝高超的造船技術、航海技術和船隊的組成,接下來談一談鄭和船隊的航海路線,以及其給航線周邊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影響。

提到鄭和下西洋的路線,可能最先想到的是《鄭和航海圖》,其實《鄭和航海圖》曾在中國默默無聞了二百多年,直至1885年才被一位英國學者在被稱為明代軍事百科全書的《武備志》中找到,在複製考證後才聞名於世。《鄭和航海圖》全長560釐米,原名《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圖中標明瞭航線所經亞非各國的方位,航道遠近、深度,以及航行的方向、牽星高度,共有100條支線和4幅過洋牽星圖,共包含了500餘個地名。從鄭和下西洋停止之後的發生的事情來看,我們應該慶幸幸好有這樣一幅《鄭和航海圖》,讓後人能夠一窺鄭和下西洋的全貌!

#海上歷史故事#鄭和船隊那些事:劉大夏為何將航海檔案盡毀?

鄭和航海圖

《鄭和航海圖》顯示,鄭和船隊在駛離明帝國的版圖之後,首先到達了占城,又先後訪問了爪哇、舊港、滿剌加、蘇門答臘,緊接著穿過今天的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到達翠藍嶼、錫蘭、柯枝等地區和國家,隨後繼續沿印度海岸北上,又訪問了甘巴里、阿潑把丹等國,之後開始返航。永樂五年九月,經過兩年多的遠洋航行,鄭和率船隊凱旋歸來回到南京,同時也帶回了各國使節和奇珍異寶。鄭和船隊出色完成任務,振奮了整個帝國,朱棣欣喜之餘再次派遣鄭和出使西洋各國。

#海上歷史故事#鄭和船隊那些事:劉大夏為何將航海檔案盡毀?

鄭和船隊下西洋路線圖

自1407年冬至1421年春,十四年間,鄭和船隊又五下西洋,第二次下西洋時,船隊最遠已經到達了今天的伊朗霍爾木茲。從第二次下西洋開始,鄭和分別在今天的越南南部、蘇門答臘、斯里蘭卡和印度的西南部建立了交通中心站,接下來的幾次下西洋,鄭和船隊從這些交通中心站出發,向外派出多條支線船隊進行遠航,開闢出了數十條新航線。到第六次下西洋,有船隊已經西抵南非海岸,有人甚至認為船隊向南到達了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甚至澳大利亞沿海島嶼,甚至曾經進行過環球航行!當然具體還需考證以待證明。

#海上歷史故事#鄭和船隊那些事:劉大夏為何將航海檔案盡毀?

鄭和航海路線圖

隨著一次次遠航,鄭和船隊不僅不斷開闢新航線,而且,隨船來朝貢的各國國王、使臣絡繹不絕。鄭和團隊的遠航也給朱棣帶來了意外之喜,他們運回了榜噶剌國進貢的麒麟(長頸鹿),中國人向來尊麒麟為“四靈”之首(麟、鳳、龜、龍),把它當作祥瑞之物,只有在盛世才會出現,這也讓朱棣更加堅信自己的努力終於換來了明王朝的太平盛世。六次下西洋,鄭和完成了朱棣交給他的三項任務中的兩項:政治上,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聯繫;經濟上,開展海外貿易;第三項任務,尋找疑似失蹤的建文帝雖然未能完成,但這支船隊完成了更為重要的歷史使命——大力宣揚了中華文化。

#海上歷史故事#鄭和船隊那些事:劉大夏為何將航海檔案盡毀?

“中國航海家從容溫順、不記前仇、慷慨大方,他們從不威脅他人的生存,雖以恩人自居,全副武裝,卻從不征服異族,也不建立要塞。”從李約瑟對鄭和的評價中也可以看到一代帝王朱棣的理想,當然也是中國自古以來帝王的理想,希望把一種和平和諧的秩序帶給天下,就像朱棣敕書中寫的一樣“強不凌弱、眾不暴寡、天下共享太平之福。”鄭和作為使團的最高領導者,謹遵帝王的意志,每到達一個地方,就與當地人進行交流,這種交流不只是言語上的,還有行動上的,這就是他的五個協作方法,“先是及時表明善意,然後慷慨贈送禮物,達成雙贏貿易,再確保持續性,最後繼續建立信任。”這個古代規模最大的外交使團,同時也是當時全球最大的海上武裝力量,不殖民、不侵略,所到之處都是進行友好的交往活動。

#海上歷史故事#鄭和船隊那些事:劉大夏為何將航海檔案盡毀?

明成祖朱棣(1360-1424)

鄭和船隊為當地人民帶去了各種農具、開井用的工具,每到一處,官兵們一邊開井汲水、造屋居住,一邊教會當地民眾耕田種稻。明代《天工開物》中記載的很多農具在今天馬來西亞偏遠地區的農民仍在使用;居住在馬六甲的人們幾百年來一直飲用鄭和使團開鑿水井的井水,並親切的稱水井為三寶井。馬六甲後來的乾旱時期,幾乎都要靠三寶井的水度過,一口在中國在普通不過的水井在這裡卻意義非凡,因為它影響了當地人民的生活乃至文明進程。

#海上歷史故事#鄭和船隊那些事:劉大夏為何將航海檔案盡毀?

馬來西亞三寶井

鄭和船隊不僅給周邊國家帶來了文明,在返航途中,還完成了一次海外維和行動。明朝時候,沿著從中國南海往印度洋方向的路上並不太平,當時以廣東人陳祖義為首的一夥海盜長期盤踞在東南亞地區的舊港,各國過往船隻不堪其苦卻無可奈何,鄭和在當地華僑的幫助下經過一場激戰,最終陳祖義被俘,幾千名海盜全部被殲。從此,舊港一帶海運平安無事。鄭和下西洋在很大程度上維護了周邊地區的安定和和平。

#海上歷史故事#鄭和船隊那些事:劉大夏為何將航海檔案盡毀?

鄭和在海外最大規模的一次用兵後,赴舊港冊封宣慰使

如今的東南亞各國遍佈鄭和下西洋時留下的遺址和風俗,在馬六甲有三寶山、三寶井、三寶亭;在吉隆坡、怡寶有三寶廟;新加坡、泰國、菲律賓、文萊、柬埔寨都有三寶廟、三寶宮、三寶禪寺或三寶塔。東南亞以三寶命名的鄭和紀念地有廟、有井、有山,還有城,人們通過不同方式紀念鄭和。據《鄭和航海圖》記載,鄭和船隊經過新加坡(古稱淡馬錫)時,以一個很像龍牙齒的巨石作為其團隊航線的標誌,被稱為龍牙石,但龍牙石在約1880年被英國海軍炸燬,2005年,新加坡政府根據歷史記載重建了龍牙石,以此紀念鄭和下西洋。新加坡著名歷史學家陳達生博士,為了能在東南亞讓更多的人瞭解鄭和,宣揚鄭和精神,在馬六甲找到了鄭和官場的遺址,並且在遺址上建造了一座鄭和博物館,如今已是東南亞著名的私人博物館之一,其鎮館之寶就是一口花崗岩井壁的“鄭和將軍井”。

#海上歷史故事#鄭和船隊那些事:劉大夏為何將航海檔案盡毀?

2005年新加坡重建龍牙石

然而中國航海史上最悲壯的落幕與最輝煌的時代一樣,來的無比突然。1422年,鄭和第六次遠航歸來,文官們已經開始批評朱棣的海外政策了,他們認為皇帝從遙遠的海外取來的無用的奇珍異寶,是勞民傷財,對國家並沒有任何實質意義。1424朱棣猝死在北征途中,太子朱高熾繼位,將西洋寶船作為先朝弊政加以罷除,詔令下西洋寶船全部停辦,作為昔日朱棣的寵臣,此時的鄭和已經很難把握自己的命運,他只能伴隨著權力的更換而沉浮。

#海上歷史故事#鄭和船隊那些事:劉大夏為何將航海檔案盡毀?

《大明風華》梁冠華飾明仁宗朱高熾


1425年,宣宗朱瞻基繼位,不久鄭和被任命為南京守備,修理南京大報恩寺。六年後,因為感慨於前來朝貢的國家越來越少,遙想當年萬國來朝的盛況,宣宗倍感失落,思慮再三後,他決定置朝臣的激烈反對於不顧,派遣鄭和再次出使西洋。1431年春,已是花甲之年的鄭和率領著龐大的船隊,再次從劉家港駛向大海,這是鄭和最後一次出使西洋,也是帝國船隊的收官之作,這次出洋,總共經過了二十幾個國家,1433年駛回太倉劉家港。

#海上歷史故事#鄭和船隊那些事:劉大夏為何將航海檔案盡毀?

《大明風華》朱亞文飾明宣宗朱瞻基

1435或1436年,距離最後一次下西洋不到三年,鄭和病逝於南京,鄭和之死還有另一個版本,說船隊在返航途中,與風浪搏鬥幾十年的鄭和積勞成疾,一病不起。至此,被世人稱為“海洋之子”的鄭和及其團隊都最終歸於浩瀚的大海。在現存的歷史文獻中,關於鄭和團隊遠航的記錄少之又少,在大多明朝官員看來,鄭和下西洋顯然不是一個值得提倡的事情。在鄭和去世三十年後,當宦官們嚮明憲宗朱見深講述永樂時期的大航海故事時,按捺不住激動心情的明憲宗命人去取鄭和的航海檔案,兵部官員劉大夏卻將鄭和航海檔案藏匿起來,並最終下落不明。

#海上歷史故事#鄭和船隊那些事:劉大夏為何將航海檔案盡毀?

弘治三君子中的劉大夏

明朝大航海的停止跟它的開始一樣突然,在向浩瀚的海洋邁出一大步之後,又退了回來。距鄭和首航八十多年後,大陸的另一端哥倫布帶著三艘排水量僅百餘噸的帆船駛向大西洋的對岸。“也許這是歷史的錯愛,世界歷史大發現不屬於當時航海技術、裝備領先世界的中國,而屬於時間比我們晚的多、裝備比我們差的多的歐洲人。”歷史賜予我們一個絕好的機會,我們卻與之擦肩而過,這也許是給中華民族一個歷練吧,中華民族對海洋的探索並不會因此停止,但鄭和傳播的“強不凌弱、眾不暴寡”的精神已成為人類所共同追尋的天下觀,這才是鄭和及其使團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我們對於鄭和不應只是追溯和回憶,而是應該繼承其偉大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