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瑩:石上“畫”山水,古典賞石說皺皴

古典賞石之審美,向來有瘦皺透漏之說。至少在元代,這個說法已經開始流行。如元代文人孔克齊在《靜齋至正直記》中有“靈璧石”一則,具體提到:“諺雲:‘看靈璧石之法有三:曰瘦、曰縐(通皺)、曰透。’瘦者峰之銳且透也,縐者體有紋也,透者竅達內外也。”

上海莘莊公園明代“朋壽石”

俞瑩:石上“畫”山水,古典賞石說皺皴

觀賞石的紋理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隱於石表的平面紋理,以圖紋石最為多見;另一類為凸於石表的皺褶肌理,多見於造型石。如果山石之皺紋的形態有特點、入畫理,往往表現力會更強。如近年來流行於賞石界的賞石全形拓,就是以皺褶深密、造型奇巧的古典賞石作為主要創作對象,能夠細緻入微地表現賞石的紋理肌塊和虛實變化,比起繪畫來更具豐富的表現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古典賞石之“皺”往往與山水畫的皴法有相通之處。“皴者,皺也,言石之皮多皺也。”(清沈宗騫《芥舟學畫編·作法》)。這也是國畫(山水畫)中的一種重要創作手法。關於皴法,清代畫家鄭績曾總結為十六家皴法(《夢幻居畫學簡明·論皴》),包括披麻、雲頭、芝麻、亂麻、折帶、馬牙、斧劈、雨點、彈渦、骷髏、礬頭、荷葉、牛毛、解索、鬼皮、亂柴等皴法,全部源自山石的肌理皴法,有的在一些石種中均有廣泛賦存。

俞瑩:石上“畫”山水,古典賞石說皺皴

英石紋石“皺雲”(十八石齋藏)

如蘇州太湖水石的彈渦皴(又稱為魚鱗紋)是一大特徵,宋徽宗《祥龍石圖》(故宮博物院藏)便是描摹艮嶽的一方具有彈渦皴特徵的水太湖石。南宋詩人范成大在《太湖石志》中言之鑿鑿:“石生水中者良,歲久浸波濤,衝擊成嵌空。石面鱗鱗作靨,名曰彈窩,亦水痕也。扣之鏗然,聲如磬。”蘇州顧建華太湖石藝術館專事收藏太湖水石數以百計,蔚為大觀,成為一個特色旅遊景點,近日被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賞石藝術傳承保護示範單位”。

俞瑩:石上“畫”山水,古典賞石說皺皴

蘇州太湖水石“太湖秋月”(顧建華藏)

產於洞庭西山周邊太湖水域中的太湖水石,質地堅緻硬朗,有的附著有浮雕狀的硅質岩結構,少見瘦皺漏透之姿,與一般的太湖石(多為旱石)質地、造型大相徑庭,石表大多帶有水浪、魚鱗紋的凹凸肌理,極富韻律感。這類特徵的太湖石在古典園林中極少見到。如上海莘莊公園有一方明朝萬曆年間兵部尚書談論之遺石“朋壽石”,石背刻有弘光年間狀元錢福(明代松江府首出的狀元)題詩和序十三行草書,正面刻“朋壽”兩字。石背有明顯的彈渦皴,又稱“魚鱗石”、“龍鱗石”,波紋起伏,極為少見。原來有說是海洋生物遺骸化石,其實,這就是一方水太湖石。

俞瑩:石上“畫”山水,古典賞石說皺皴

淄博文石全形拓(曹毅作)

一般來說,造型石的紋理越是有特點,越是有規律,標識度就越高,表現力就越強,無論具象、抽象,都可以成為一種有意味的形式。

古典賞石之中,淄博文石是具有獨特紋理特徵的石種。文,古代通紋。淄博(博山)文石命名於上世紀80年代,明清兩代就有賞玩,這也是石種命名最早以紋為名的石種。淄博文石因受到酸性紅土長期溶蝕,形成溝壑孔洞等形態,特別是表面變化多端的脈絡,形成不同的凹凸皴折效果,典型的有荷葉皴、捲雲皴、蜂窩皴、斧劈皴、核桃皴、折帶皴、披麻皴等,立體紋理十分突出。目前,淄博文石的賞玩習俗已經被列為淄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俞瑩:石上“畫”山水,古典賞石說皺皴

靈璧白馬紋石“觀音紋”(許勇藏)

靈璧紋石則是改革開放以後這個古老石種的“老樹新枝”,以出產於安徽靈璧縣漁溝鎮白馬山附近的最佳,其千變萬化,匪夷所思,充滿神秘色彩,好比是“無字天書”,肌理特徵比較明顯突出的,包括龜紋、蝴蝶紋、核桃紋、鳳凰紋、貓頭紋、漢字紋、圖案石、竹葉紋、樹葉紋、脈波紋、印花紋、水線紋、觀音紋等,精品層出不窮,成為當代賞石的新貴。

英石是古代“四大名石”中最具瘦皺特徵的賞石,紋理皺褶表現較為突出的,有蔗渣、巢狀、大皺、小皺、直紋、橫紋、大花、小花、雨點、龜紋等多種表現形態,精巧多姿,與各種皴法頗為相似。近些年又發現紋石新品種,紋理皺褶與崖柏、胡楊等堅緻枯木極為相似,具體而微,富有生命律動。英石大多瘦而有骨,皺而有範,清代詩人陳洪範曾對英石的結構造型有一個擬人化的概括:“問君何事眉頭皺,獨立不嫌形影瘦。非玉非金音韻清,不雕不刻胸懷透。”

俞瑩:石上“畫”山水,古典賞石說皺皴

英石龜紋石“聽泉”(山外藏)

關於古代“四大名石”之說,即太湖石、靈璧石、英石、昆石,如今大家都公認不悖,因為其都是符合瘦皺漏透形態和抽象審美特徵,而且早在宋代均有開發,具有悠久的傳承歷史。不過,出處卻不得其詳。早年負笈求學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第一代建築師”童寯,對於古典園林研究頗深,曾經在1937年著有《江南園林志》一書,這也是中國最早採用現代方法進行測繪、攝影的園林專著,其中首先提出了“江南三大名石”之說(即蘇州瑞雲峰、杭州縐雲峰及上海玉玲瓏)。此次展覽,看到《童寯文集》收錄有作者1965年撰寫的《石與疊山》一文,其中提到:“山水以文人畫為極則,最初發現山石之美者亦文人,文人不獨酷愛太湖、靈璧、英石、昆石,且於登涉覽勝之際,到處搜覓美石,筆之於書。”其中,“文人不獨酷愛太湖、靈璧、英石、昆石”,應該是首次將這四大石種相提並論,或許這正是後來“四大名石”的最早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