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邁瑞醫療:市值超過格力,這只是起步

【估值】邁瑞醫療:市值超過格力,這只是起步


作為一隻次新牛股,去年很多股民認識了邁瑞醫療。因為疫情,因為呼吸機,今年的邁瑞醫療更是變得家喻戶曉。

呼吸機是疫情的緊缺資源。對國內,我們確保充足,確保足夠迅速,而且不計成本。但是對於海外,大部分國家有錢都買不到,得乖乖排隊,特別是那些不友善的國家。


【估值】邁瑞醫療:市值超過格力,這只是起步


一個月前紐約州長就已經派人跑到中國來搶購,結果還搶不到,回到美國各州之間競價,以兩倍以上價錢才買到。呼吸機的緊缺程度比我們想象中更嚴重。


【估值】邁瑞醫療:市值超過格力,這只是起步


邁瑞醫療在2月份的主升浪,多少帶有風口屬性。但如果把這個階段的邁瑞醫療當風口股看,認為已經漲到高估水平,那就大錯特錯了。

上一代的不少價值投資者有一種奇怪的“格力情結”,認為格力電器就是國內第二產業的天花板,除了個別壟斷型巨頭(茅臺、中石油、海天等),國內的企業都不可能超越。就像再往上一代的人,認知被固化在柯達、諾基亞一樣,他們的思維已經被定格在一個年代。

我們絕大部分的上市公司,跟美國企業相比還是很渺小的——除了科技的絕對水平外,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全球市場吊打國內市場”:一國的內需即使全球第一,與全球市場相比,依然是渺小的。格力的海外市場利潤貢獻只有5%,這就是他的一個致命侷限。另一個是行業,空調行業的毛利率30%以上已經是逆天級別,但是放在醫療器械行業,毛利率隨隨便便過60%,這是無法比的。醫療器械的世界龍頭,市值大約是格力的10倍。

所以一個殘酷的事實是,邁瑞醫療的市值馬上要迎頭趕上格力。而且對於邁瑞醫療來說,這並不是在風口下的一次衝高,而是新一輪估值上行的剛剛開始。

邁瑞醫療的基本面可以表現為這樣一個SWOT模型:


【估值】邁瑞醫療:市值超過格力,這只是起步


從數量來看,劣勢不比優勢少,而且潛在威脅眾多。那憑什麼還看好邁瑞醫療的前景呢?——因為“質”比“量”值錢得多。請繼續往下看:

一、競爭力

雖然呼吸機在海外非常搶手,但是產品質量依然是硬指標,特別經歷了歐盟CE認證口罩事件後,我們出口的醫療設備更是肩負“中國製造”形象的責任,質量不過硬的醫療設備,連出口的機會都沒有。

邁瑞醫療的呼吸機和相關設備,無論在國內還是海外,都有極高的中標率,這要歸功於產品自身的競爭力:中高端產品質量過硬、中低端產品性價比高、產量彈性大(疫情爆發後,呼吸機產能增加了5-6倍)。這三項綜合競爭力是同行企業望塵莫及的。

例如邁瑞醫療的呼吸機,由於自備氣源,加個氧氣瓶就可以直接運作,無需外源通氣系統,所以特別適合下一階段各國大量搭建的方艙醫院。

二、產品業務結構

邁瑞醫療的產品分為3大產線,每條產線下面還有細分:


【估值】邁瑞醫療:市值超過格力,這只是起步


疫情期間,各種細分產品既有受益的,也有受衝擊的:

1線的常規門診設備就受到很大沖擊,手術室設備也受到輕微衝擊,而疫情設備的需求則是爆發式增長。

2線的疫情相關產品在國內需求暴增,國外需求下降;非疫情相關產品直接受衝擊。

3線的移動DR由於方便攜帶檢測,能有效減少醫護人員的感染,而且原本的業務佔比很小,這次疫情帶來的是產品業務的爆發式增長;臺式彩超則直接受到衝擊,需求明顯下降。

完整的產品線,既是一種優勢,也是一種劣勢,因為無論在疫情期間,還是疫情過後,總會有部分產品受到衝擊。但是相比之下,優勢的一面顯然是更大的:

首先,反過來看,完整的產品線,無論在疫情期間,還是疫情過後,總會有部分產品拉動增長,這是企業競爭力和生存能力的資本。

其次,在疫情之後,疫情相關的產品需求並不會突然消失,而疫後的醫療建設,使非疫情相關的產品不僅是“恢復需求”,而是需求上一個臺階(具體邏輯在後面部分展開)。

另一個劣勢是規模小。別看3000多億市值在國內已經是龐然大物,放在世界醫療設備行業,距離航空母艦還有至少10倍的差距。規模限制了特殊時期的生產爆發力。但正因為規模不大,調整可以更加迅速,成長速度才可以快。

就一季報業績來看,1線和2線都是超預期的,2線更是引領業績增長的主力,3線增速雖然不及前面兩條線,但在同行裡是明顯領先的。疫情相關的產品競爭力,在第一回合就已經體現出來。

海外業務的增長結構跟國內略有不同,疫情初期,海外多數國家並不重視檢測,所以Q1的海外增量集中在1線和3線。Q2的疫情產品供給主要集中在海外,隨著各國開始重視檢測,海外業務的2線疫情相關產品將是一個潛在增長點。

三、行業宏觀格局的改變

在第一季度,邁瑞醫療在各類產品業務是有增有減的,各類費用也是有增有減,只不過總體是增大於減。還有一項比較逆天的是,由於海外業務以美元計價,所以在美元升值過程中反而受益了。

疫情對邁瑞醫療而言,利好是顯而易見的,但並不是像風口那樣的衝擊性利好,它更像雲產業,疫情帶來的是產業提速的長線利好。對於當期的利好,反而不太明顯。

國家的醫療建設有兩個重要指標:


【估值】邁瑞醫療:市值超過格力,這只是起步


這種現狀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明顯改進,因為一直缺少能引起足夠重視的一個刺激。這次疫情充分暴露了二、三線醫院設備數量、篩查能力嚴重不足的問題。在疫後重建的階段,醫療建設的重視程度必然會大幅提高。

以呼吸機為例,呼吸機以往的應用場景很少,只有呼吸科、手術室、ICU三個科室使用,其他科室幾乎沒有使用場景,甚至呼吸科的醫護人員對呼吸機的操作也談不上熟悉,這些問題都在這次疫情中表現出來。疫情後,國內必將加大傳染防控、發熱門診、急重症治療等科室的建設,對呼吸機的需求會持續放量。同時,海外的疫情也會產生持續的龐大需求。

而常規門診的恢復、建設,會使常規醫療設備的需求先“恢復”,然後“上臺階”。

簡單來說,隨著五一後的全面復工,國內的醫療設備行業需求格局,將從疫情相關設備,向常規設備切換。常規設備需求先是“恢復”,然後是“上臺階”。疫情相關設備的國內需求下降,但不會消失,同樣受益於疫後醫療建設;而海外需求則會保持強勁

火神山和雷神山建設期間,邁瑞醫療為武漢一線交付了3000多臺醫療設備。疫情爆發後的兩個月時間裡,向全國輸送超過8萬臺醫療設備。

由於特殊時期的人力成本、材料成本都比平時高,而邁瑞醫療堅持對國內供應產品不漲價,所以即使疫情拉動的國內產品需求佔比高達70%,邁瑞醫療的毛利率是明顯下降的,賺量不賺錢。不過,抓住了這個關鍵機遇,民族品牌的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疫後醫療建設過程中,將會得到更大的回報。

對自家民族是無私支援為主,而對海外的支援,該賺的錢還是要賺的。所以Q2業績的增速必然不會像Q1這麼“溫柔”。

四、潛在威脅

1、進口依存度問題

雖然我們是呼吸機制造的第一大國,但是絕大部分呼吸機企業的進口依存度還是不低的,而且是像芯片、傳感器這些核心件,一旦被“卡脖子”,特別是背後利益驅動的情況,很容易就跟我國對外支援的原則發生衝突。


【估值】邁瑞醫療:市值超過格力,這只是起步


在幾家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中,邁瑞醫療的進口依存度明顯低於同行,而且很快就能完成替代方案,把進口依存度降到0。

2、美日撤廠問題

關於這一點,價值君在往期文章已經深入分析過。中國是製造業第一大國,這不但體現在規模上,更重要是體現在產業鏈、企業生存環境這兩個重要方面,可以說是製造業企業的天堂。美日呼籲製造業迴流,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這次政府補貼全部“搬家費”,其實就好比上一年代,我們呼籲歐美留學生回國,補貼回程機票——毫無吸引力。

3、歐美為主的外來競爭

有投資者擔心在華的歐美醫療設備企業競爭,會使利潤空間下降。

醫療設備跟一般製造業不同,主要成本下降空間並不在供應鏈和生產端,而在於研發費用和銷售費用。研發利潤是歐美企業利潤的主要來源,這方面他們不會壓榨自己的。而他們長期習慣的直銷模式,也讓他們的銷售費用根本降不下來。

4、疫後產能過剩問題

疫情期間,疫情相關產品(特別是呼吸機)的產量被推到極致,疫情後會不會由於產能不可以一下子降下來,造成大量的積壓?

至少對於邁瑞醫療來說,是不太可能的。呼吸機的海外訂單已經排到6月後,所以完全可以看著訂單生產。一季報顯示,現金流數據無論是同比增速,還是與淨利潤之間的比例,都提高了一倍以上。從新會計準則下的“合同負債”科目也可以直接看到,這些海外呼吸機的訂單,都是能預收大比例訂金的。


【估值】邁瑞醫療:市值超過格力,這只是起步


再說,海外疫情是不可能突然結束的,未來的產能剎車階段,會有足夠的緩衝時間。

五、估值

Q1的業績增速是30%,動態PE是60倍左右,也就是2倍的PEG。這是醫療醫藥行業在2019年底高位階段,頭部企業普遍的估值溢價水平。

作為前景明確,又在“風口”之上的頭部企業,這樣的估值剛好是合理的。這也是一季度業績出來之後,股價橫盤不前的主要原因。

根據前面的分析結果,Q2的業績肯定不像Q1的“溫柔”。作一個相對保守的估計:二三季度增速50%,一四季度增速30%,全年業績增速40%左右,那麼2倍PEG對應的市值是5170億。

以上是相對保守的PE估值法結果。下面再看對標法的結果:

2019年世界醫療器械百強榜單中,邁瑞醫療排名全球第34,亞洲第4,中國第1。邁瑞醫療年初給自己的年度目標是衝擊全球前20,那時候是一個願景;海外疫情爆發後,基本就是囊中之物。

2019年排名全球第20的是美國3M公司,所以邁瑞今年的市值目標,可以直接對標3M公司目前的市值。3M公司經過大落大起之後,相比2019年底的股價下跌了12%左右,目前市值900億美元,也就是6000多億人民幣的市值。

所以就目前形勢預判,邁瑞醫療今年的市值目標在5000億到6000億的區間。下一個主升浪的導火索可能是Q2的業績預告,也可能是某個能透露Q2甚至全年業績的關鍵數據,也可能是市場情緒的爆發……只不過,短期內我們還沒看到。

如果喜歡價值君的內容分享,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讓我們共同探討、共同進步。有見解或疑問的小夥伴,歡迎評論或私信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