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列國變法對當時的中國一體化進程起到了什麼作用

導語:當春秋的戰爭停止不息,血與火的戰歌響起,經過春秋時代長期戰爭的磨礪,許多小的諸侯國早已不復存在,幾個大的諸侯國卻在這樣的情況下,日益強大,相互之間為了最後的統治權大打出手。

春秋時期的列國變法對當時的中國一體化進程起到了什麼作用

(春秋時期戰爭狀態)

到了戰國時期,這樣的狀況越演越烈,諸侯間彼此的兼併戰爭空前慘烈,各國都在努力擴充軍備的情況下尋求新的道路。這也就是為什麼戰國的後期各統治者們爭相招攬人才能士,調整本國的政治策略,希望通過一系列的變法在制度上取得先機。至此,各國變法的星星之火,就此蔓延開來。

早先的周制和儒家體系

天命的觀念幫助周人肯定了自己所追求的統治,也將商朝投降者的歸屬問題的到了好的解決,將商周的文化體系擴張到整個中華大地上。

春秋時期的列國變法對當時的中國一體化進程起到了什麼作用

(儒家主流學說)

這樣的時代思想在日後的一百年後由再次出現在了漢文帝的時代,這時對普通老百姓來說,是一個好的時代。如果說漢高祖劉邦的事業是強兵,那麼漢文帝的事業就是富民。民富則國富,漢文帝的德治開創了一個令人懷念的時代,其歷史影響是深遠的。他多次詔免農民一半田租,以鼓勵農桑,刺激經濟生產。漢文帝十三年,更是下詔免除田租。對廣大農民來說,這是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情。

數十年的積累,使國家富強、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故而漢代之強盛,並不是始於武帝,而是奠基於文景之治。

周朝經過八百餘年的發展,最終也不可避免的走上了覆滅的道路,在禮制崩壞的情況下,周人不再有著過去的文化自信,不再有著過去那樣由道德主宰的力量,至此,天命對於人類文明的意義必須重新改寫。

儒家的另外一位重要人物就是荀子了,荀子從儒家學說的教的部分入手,也就是培養人才和教育的方面下手。

荀子的觀點是認為人性是空白或是中性的,經過後期不斷的自我的訓練和修養,即所謂"學"的過程,人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仁人君子。在荀子思想之中,仁不是理所當然的稟賦,而是經過後天培養獲得的一種特質。這就與其他的學說思想有了很大的不同,這就讓我們瞭解到,傳統意義上的學不僅是可以從從知識方面學習發展,還要符合禮的行為模式,以涵育一個人可能發展的仁。

孔孟之道的發展

從另外一方面來說,孟子面對的不僅是從群體公義著想的墨家,也必須面對強調個人主體性的楊朱之學。楊朱之學實際上是後來道家的一部分。它對個人的尊重與人性的肯定,可能與孔子論仁是起於同一源頭的。不過在道家的理論,群體幾乎不必存在,關懷完全傾向於個人的一面,個人的稟賦有極大的潛力,不僅可以走向善,也可以走向完整,無須依附在任何群體秩序之上。

春秋時期的列國變法對當時的中國一體化進程起到了什麼作用

(傳統的周朝禮制)

儒家的第二位大師孟子,為了要從區別於孔子的墨家學說中爭取主流的學說地位,不得不從個人的人性和社會共同的公義中尋找出路。在孟子的思想中,兩者是必須有機統一的,同時在墨家的重要思想之中,另一個話題是人性本善,也就是在人類本初的問題上,對於人本來的天性來說,每個人是有可能發揮自己的仁和義。

儒家因為自身的種種原因,對於戰國紛爭的狀態並不是十分的適合,這也就促使了其他幾家學說的出現和發展的機會。

制度與變法

制度的變化,帶來的是社會風氣的鉅變。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寫道:"春秋時猶尊禮重信,而七國則絕不言禮與信矣;春秋時猶宗周王,而七國則絕不言王矣;春秋時猶嚴祭祀、重聘享,而七國則無其事矣;春秋時猶論宗姓氏族,而七國則無一言及之矣;春秋時猶宴會賦詩,而七國則不聞矣;春秋時猶有赴告策書,而七國則無有矣。邦無定交,士無定主。"當諸侯們摒棄出身背景,而以人的才能為原則選任自己的官員時,出身貧寒的人看到了自己的希望。"布衣卿相""養士"成為戰國時代獨特的風景線。遊士們遊走於各國之間,完全不提禮義廉恥,純粹從利的角度為君主和權臣出謀劃策。

春秋時期的列國變法對當時的中國一體化進程起到了什麼作用

(法家韓非子)

在士無常主的戰國時代,國君們紛紛開出優厚的條件,吸引人才前來投奔。一時之間,"禮賢下士"和遊說君主成為風氣。後來的事實也證明,如果一個國家的尊賢養士工作做得好,那麼這個國家就一定會強盛起來。

法家的出現和影響

春秋時代,教育由貴族壟斷,朝政也由上層貴族把持,代代世襲。而戰國時代,教育不再是貴族的專利,著名的學者紛紛聚眾講學,宣揚自己的政治和學術思想,各家學派蜂起,百家爭鳴,空前熱烈。勤學有志的士人也如飢似渴地追隨各家學術大家,優秀的人才更是身兼數家所長。

這其中,一個被後人稱為"法家"的群體被各國君主重用。與戰國時期的其他學派不同,法家雖然是一個從來未曾出現實質性門派的鬆散體系,但法家學者大多集眾家所長、才華橫溢。戰國時的法家學者雖然沒有特別明確的師承關係,但有著相似的政治主張。他們在摒棄"禮治",提倡"法治"的同時,主張通過農耕和戰爭來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提倡君主權力的高度集中,並通過嚴刑峻法來管理人民。

法家是最晚出的,綜合了各家之長,總結和批判了儒家、道家、墨家提出來的救國和治世的方案,提出了關於政治、經濟以及法律制度的設想。法家為什麼後來被各國國君所採納?實際上,法家這些主張都極有針對性,對破除原有的血緣貴族關係,建立新的法律秩序,提出了非常重要的建設性的意見。兩千多年前的法家們所倡導的一些法律理念甚至還影響著當今的法律制度建設。

春秋時期的列國變法對當時的中國一體化進程起到了什麼作用

(秦國成就霸業)

結束語:戰國變法運動綿延一百多年,極大地改變了社會的面貌,其範圍之廣、影響之深,不僅在當時,即使對後世,也是獨一無二的。變法中形成了中國之後兩千年的國家機器、經濟結構和法律制度的雛形,雖然歷經政權交替、朝代更迭,以君主為首的中央集權的官僚政治體制、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體制卻一直統治著神州大地,未曾動搖。直到辛亥革命這場更大的變革風暴襲來,它才被連根拔起,轟然倒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