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抗爭走向神聖:貝多芬的精神財富 在音樂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從抗爭走向神聖:貝多芬的精神財富 在音樂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4月8日,武漢“重啟”,重新按下播放鍵,這座充滿煙火氣的城市正在慢慢回來。熬過艱難時期的人們,心靈何時能夠“春暖花開”呢?長江讀書節“聆聽音樂 品人生”音樂療愈活動,特邀請武漢音樂學院師生團隊,通過30首古典音樂的導賞,結合著名畫作、文學名著中的相應情緒,進行不同情緒的舒壓與積極心理的構建,從而引導大眾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信念。

從抗爭走向神聖:貝多芬的精神財富 在音樂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4月18日,首場音樂療愈活動在CCtalk平臺上線開播,武漢音樂學院青年教師、青年音樂評論者、《單聽·周知》音樂家訪談錄編輯、導演單金龍老師帶領聽眾一起討論歐洲啟蒙運動時代貝多芬的精神以及他的偉大作品,藉助貝多芬的抗爭與走向神聖,關照一份偉大意志的勝利。今天貝多芬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是什麼?如果我們要重拾貝多芬的精神,那我們召喚的是一種怎樣的精神?單金龍老師首先用提問的方式引入欣賞音樂的三個階段:美感的階段、表達的階段和純音樂的階段。隨後,他從貝多芬內在的身體境遇和外在的時代賦予兩個方面帶大家一起細緻的潛入貝多芬的深海,感受他精神中的雙重抗爭和英雄主義。如何在聆聽中感受音樂背後的人文內涵和啟蒙思想呢?單老師以視覺化的方式指導大家通過捕捉貝多芬《第三英雄交響曲》的每一個小節,在奏鳴曲的結構中體會暴風驟雨似的前仆後繼和堅定不移的意志。他說,語言停止的地方們就是音樂升起的地方。音樂是語言的抽象化表達,聆聽音樂一定要在聲音中尋找表情性的態度,才能深刻理解其情感的呈現,進而反思。

互動環節,有讀者提問:“當代年輕人如何做到屬於這個時代的英雄精神?”單金龍老師認為,作為互聯網的“原著民”,生存體驗的娛樂化和多元化給年輕人帶來了很大的衝擊,他們富有創造性的同時難免陷入淺表性。因此,年輕人要學會對自己以及周圍的人和事多一點關心,少一點冷漠。針對音樂的初學者,單老師建議大家不妨從普羅柯菲耶夫的《彼得與狼》、布里頓的《青少年管絃樂指南》、聖桑的《動物的狂歡節》、舒曼的《童年情景》等簡單的樂曲開始培養聆聽的能力,逐步提高音樂鑑賞水平。

貝多芬曾說,“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滲透我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尋常人無以自拔的苦難。”今天我們重新聆聽貝多芬,就是因為他以英雄主義的姿態去擺脫時代加之於自身的困境的精神,讓人們在當下的特殊過渡階段,走出不適感,更好地面對 “久別重逢”的工作與生活。

責編:劉豔平

記者:孟軍偉

通訊員:劉林玲

編輯:雷船

從抗爭走向神聖:貝多芬的精神財富 在音樂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